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给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带来了便利和积极影响,智能手机、5G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必须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渴求度不断增强,手机成瘾、社交焦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文章中浅析了中国大学生依赖手机的问题现象、以及依赖手机后对情感、社会功能产生的危害,通过对手机用户的行动、心理调查,去探索、缓解部分大学生手機依赖的合理办法,使更多人了解到过度依赖手机的危害,并积极改善不健康使用情况。
关键词:手机依赖;情绪;焦虑
大学生手机上瘾也是对智能手机依赖性的另一个表述现象,手机"上瘾"是指过分沉迷在以移动手机为媒体的各种活动中,对使用手机表现出强烈、持续渴望的使用依赖感。起初,手机以一种智能的沟通工具进入人们生活,愉悦身心便利生活,后来,合理使用带来的便捷性慢慢过渡到了人们对手机外观的美观程度、品牌、功能等无限推崇,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不论是在学校操场、图书馆、食堂随时可见捧着手机的同学,甚至出现了有一点振动都觉得是手机在响的幻觉。过于沉溺于手机,也造成了学生个体中出现的明显社交、心理功能受损。比如出现颈椎、听力、视觉的损伤,因依赖手机逃避学习任务,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在社交方面自我情绪调节问题、以及与人面对面交谈的焦虑感问题。
一、手机依赖问题现状及成因
1.客观因素
1.1手机功能特点
据以往研究数据,中国是手机使用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大学生群体在外读书,需要使用手机与家人、朋友保持一定的联系,因此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手机使用的高普及率就促使了商家对手机功能的日趋丰富,现在的智能手机部分软件几乎可以代替电脑功能,这导致大学生对音乐、游戏、视频、网购等代表性娱乐功能的关注和沉迷度增加,同时面对QQ、微信、微博等聊天软件可以肆意讲话,随意表达现实生活中不敢的生活态度的自由性、流行性感到新鲜和前所未有的放松,各种机具诱惑力的软件让大学生松懈。
1.2学校生活环境
大学生的排课、上课模式相较于初高中自由,大学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对于绝多大数学生而言这是一把双刃剑,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有安排有计划的使用工具帮助自己进步,而缺少了自觉性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了老师的监管、同时又独立于家长的监督,加上同寝室同学或其他同伴影响,这都为玩手机成瘾提供了温床的可能。
2.主观因素
2.1自制力、从众、猎奇心理
大学生处于在个体逐渐由青年向成人过渡的发展阶段,在此发展系统中会经历一些全新的社会事件,如面临的针对专业学习、就业问题、维护人际关系等问题。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个体在心理上的任务主要是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渐确立起自己的独立自主选择性,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结构,这就意味着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交往逐渐产生疏远,更多地选择走向同伴中去,这个时候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还不是很成熟,其中自我约束能力弱、好奇心、从众、猎奇心理都会使得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度大大增加。
二、手机成瘾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1.焦虑情绪
大学生人群中对手机的依赖性也日益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在大学生人群中产生的不安心态也逐渐变成了学校、家长所关心的聚焦。"焦虑症是一个心理情绪状况,是一个心里紧张不安、预感到出现或将要出现某些不良状况而又难于应对的不满意心情。"但是,焦虑症也是把双刃剑,适当的焦虑症心态有其正面意义,它能够提醒大学生警惕自身生活周边的风险状况,并不断调适自身的心理状况,以增强行为的有效性,进而取得学习和累积生活经验的成效。反之,忧虑心情也会让大学生陷入痛苦的情感体验中,往往让大学生在陷入恐惧和压力的状况下,对自身的学业和生命带来影响。
2.焦虑情绪可引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手机是我们大学生认识世界,接触杜会和自我定位的渠道。对于手机依赖度很高的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了手机或者没有网络的手机,他们就很容易在行为和心态上产生不适,从而导致焦虑情绪。同时,随着手机逐渐成为了高校生们认识外界和自我肯定的主要工具,很易让学习者在巨量的网络信息和新鲜感中迷失自我,从而无法明确自身在杜会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的严重程度越高,越易在巨量复杂的信息资料中失去自我,对生存目标和人生意义感到困惑,进而处于舒适的状态,静心学习。这也导致了学生们不论在教学中或是课后,"低头族"都在通过手机屏幕的这个小窗口消耗自己校园时光,导致了他们会对完成学业过程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长此以往的积累,心态也陷入了不安状态。
三、情绪调节能力面临的问题的对策
1.学校环境
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发展阶段的共同特征以及学生群体内部所形成的心理差异性,对不同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学。有助于学校了解学生情感调控的方式,从而普及心理教学,同时,通过调查与分析,学院可以增加心理选修课,教师也应重视个案,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扰难题,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2.增加社会活动,合理分配手机使用时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从侧面有效的控制学生使用手机时间。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发散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在面对情感问题时寻求外界帮助。合理调整他们的课余生活,不过分压抑他们的情绪,鼓励勇于自由且能为自己语言负责的表达行为,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错误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困扰,特别是情感层面的社会问题。另外,除物质关爱和日常生活照顾以外,家长也要更注重和追求精神上的帮助和引导,还有情感上的理解与安慰。对此,家长要配合学校做好监督工作,对学生使用手机情况在合理范围时间内进行控制,引导他们合理的、科学的使用手机。
参考文献:
[1]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2]刘红,王红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3]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与人格五因素的关系:人际关系能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0,30(6):76-81.
[4]石庆馨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9(6):416-416.
[5]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倾向研究[J]心理学科学,200629(6):1425-1427.
作者简介:
姓名:张菡梓雯,出生年月:1994/04/1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浅析大学生依赖手机对情绪的影响,工作单位:绵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