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原作已不可考。目前只有唐本和宋本这两朝摹本,而唐本的《女史箴图》相比较于宋本更具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但由于我国近代史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珍藏在圆明园中的唐代的《女史箴图》摹本被强行掠夺。而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唐摹本《女史箴图》存于大英博物馆,随着我国实力的强大,呼吁海外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呼声越发高涨。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本的《女史箴图》摹本的赏析,同时结合国外大英博物馆保护文物上的特色,以全新的视角来走进这幅《女史箴图》探讨它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顾恺之
一、前言
中国流失国外的文物多達164万件,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高达47家之多。在这其中大英博物馆中我国文物的文物保有量是最大的,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馆藏的我国文物囊括了中国种类繁多的艺术类别,其跨度将整个中国历史都囊括其中,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馆藏之丰富、跨度之大令人咋舌,而它对于我国文物的介绍开端便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这里汇集了世界四大古国的灿烂文化——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及中国,也有稍纵即逝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同样也被大英博物馆收录其中,可以看到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化精华。当我们看向这些世界文化瑰宝,宛若置身中华文化的大宝库。正如李白所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让我们徜徉其中,犹如穿越中国上下五千年时空隧道。
二、女史箴图赏析
据载中国最早的绢画始于周朝绵延至今,由于岁月的侵蚀当今存世最早的绢画便是《女史箴图》,是为数不多能够见到古代专业画作巨匠的精品之一,在我国美术史上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历代皇室珍藏并奉为圭臬。目前只有唐本和宋本这两幅摹本,宋本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大英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唐代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位于北京圆明园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入侵北京,从圆明园中盗走珍宝无数而唐代摹本便是由英国大尉基勇将其盗走并携往国外。被大英博物馆于1903年所藏,一经收藏便成为馆藏中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
《女史箴图》横长348.2厘米,纵长24.8厘米,东晋画家顾恺之作于公元400年左右,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作者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更是有画圣的美誉。于公元400年左右创作,“春蚕吐丝,流水行地,以形写神,皆出自然。”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当此巨赞者,唯有东晋顾恺之的绢画。
它根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共有12节,所以画作亦有12段。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唐本《女史箴图》仅存9段,依次是:冯媛当熊、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峭恭自思、女史司箴,各段均有箴文。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本《女史箴图》则多出“抄录《女史箴》文之首,画妇德尚柔”、“樊姬感庄”、“卫女矫桓”3段。
《女史箴图》故事源于西晋晋武帝时期。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皇帝。他从小就不爱读书,整天只懂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朝中大权尽落于皇后贾氏之手。贾氏为人心狠手辣,荒淫无度,引起朝中众臣的不满。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一文,以示劝诫和警示,当时流传甚广。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文章分段为画,除第一段外每段皆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唐摹本上,留下的题签与印鉴多如牛毛,但唯独找不到顾恺之的签字和印章。最早认定是顾恺之所作的是北宋米芾,加之宋徽宗宣和画谱记录其为徽宗所藏顾恺之作品,后世多沿用这个说法,成就了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女史箴图》中,顾恺之的“游丝画法”和“传神”画论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品线条细而均匀,画面宁静又不失活泼,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更富活力和感染力。用色方面,作品以简朴淡雅为主,除黑墨外,施以朱、淡黄、淡朱等,整幅使用暖色调,略用浓色点缀。画卷中可识别的人物共有40位,有女人18位、男人17位,儿童5位,女性头饰不论身份,如出一辙,发间插金爵钗,男性头饰均用通天冠、漆纱笼冠等,比汉代画像中的人物造型更为丰富,女史着下摆宽大的衣裙,每款都配有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它虽然没有西方焦点透视画法的绘画技巧,也没有将人物景象刻画出立体真实感,但是中国画中特有的散点透视在这幅长篇画卷中却得到了精致的体现。也正因为散点透视的画法,才更能体现出中国画独有的风格和个性,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视角。
宋代的书画艺术达到绚烂之境,由皇家编纂的《宣和画谱》中即对该摹本做了极为详细的记录。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的米芾,收藏宏富,涉猎甚广,鉴定精良,在他的著作《画史》中对这个摹本也甚为称道。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董其昌,以及明代著名鉴赏家项墨林等也对《女史箴图》颇为赞赏。清朝乾隆皇帝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许多是他亲自选定收藏的,其中自然少不了这幅《女史箴图》摹本。乾隆帝甚至把它视为案头之物,在卷尾留下亲笔题字。
三、女史箴图的现状探讨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民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对于收回流失文物的呼声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我国便成功促成了十余批次近500件套文物返还。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诸如大堡子山金饰片、青铜虎鎣等重要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案例,既是现行国际法律框架与合作机制的成功执行和实践,也为解决历史流失文物返还原属国的难题进行了可贵探索与创新。
《女史箴图》这幅画由于不熟悉中国画的保存方式,大英博物馆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装裱,把中国古画装裱在木板上。结果由于材质的原因,古画随着木板的裂开而开裂。这种装帧直接导致画作出现了大面积的掉粉、开裂,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损。若《女史箴图》能回归中国,无论从其历史地位而言,或者从艺术观赏价值来说,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其最好的归宿。
其一,在保护研究方面。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始终都是对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了解最深刻,研究最透彻。《女史箴图》是我国的,它所透露出的古典中国特性是无法遮掩的,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它,更懂得如何保护它。正是由于中国书画的独特性质,西方人对中国画的审美和理解会有偏差,他们不太热衷于收藏中国画,使得他们缺乏关于保护中国书画的相关知识。如若回归中国,《女史箴图》在中国将会得到更专业更全面的修复与保护。
其二,在文化审美方面。《女史箴图》在中国会得到更高的社会共鸣和民众关注度。几千年来的华夏血脉,同根同源,中国又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沿袭着历史,从不间断地流传到今天。经过千年岁月,中国文化及审美观念已经深入骨髓,融入血脉,难以割舍的。中国人对于中国画会有深刻的感触和独特的理解。
但大英博物馆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很多游客为它慕名而来。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女史箴图》的知名度,推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世界人民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四、总结
无论是《女史箴图》还是摆放在大英博物馆的其它中国文物,都让我们怀想起那些遥远的记忆,一个民族文明的记忆,先祖的记忆。很多中国参观者看着那些祖先的杰作會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时归故里?
一位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曾写道,参观这里“使人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其实,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古埃及、希腊和罗马等辉煌文明的遗物,何尝又不是有着类似的命运。敦煌的“王道士”因为泄露了藏经洞而备受国人怪罪,在大英博物馆里却仿佛看到“王道士”的影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不独为中国特产。鲁迅曾说,不能自保者也保不住祖先的遗物,单单怪罪“王道士”对反思保护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我们更该做的是通过这些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东方文明的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民族的瑰宝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何冰茜.唐本《女史箴图》的归宿争议[J].群文天地.2012(18)
[2]周祎.女史箴图略说[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3]大英博物馆官方网站.关于博物馆——博物馆的历史,2012(2)
作者简介:李文雅(1998.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