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克伦
摘要:国家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同时提出要减负提质,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更加突出,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过去老旧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地进行探索并发现问题的所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
关键词:双减政策;情景教学法;利用学生创设情景
义务教育的双减是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减少那些机械的、重复的、惩罚性的作业。要求合理的调控以及设计作业的结构,让学生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完成,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能让孩子自己批改作业等。同时对作业时长也提出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高中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还有就是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并不是单纯的要求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而是要求要减负提质,所以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就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点自己的看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
我们在授课时要利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多媒体是融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写到黑板上去,既耗时又费力。如:数据的分析与整理,画树状图或列表求概率以及函数图像等内容教师要把它们完整的展示在黑板上是很耗时的,而有了多媒体,这些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通俗化。如:平移、旋转特别是坐标的变化这些内容用多媒体展示进行教学它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同时,多媒体可以利用图像、声音等来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变得乐学,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多媒体教学最终它也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是万能的。我们在教学中不要盲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师不能只会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师只是充当播音员和解说员的角色,这样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缺失,从而导致教师失去对教学的控制,影响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要多与学生交流,注重学习引导,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把平时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把握好度,并非用得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来选择是否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个人认为象以计算为主的教学内容就不适宜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为在数学教材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只是用电子白板把题目和计算过程展示给学生,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该带着学生计算的还是要带着计算的,不要怕麻烦,这对于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尤为重要。另外象证明题的书写过程,特别是刚学习书写的时候,更不宜使用多媒体,那是要下大功夫帶着学生推理和书写的。还有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性,根据学科特点数学课件没有必要做得过于“花哨”,不能让课件的“华丽”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让课堂成为对课件的欣赏,从而使教学流于形式。
总之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既要注意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又要把握好使用的度,使多媒体与其他常规的教学手段实现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过去老旧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自主地进行探索并发现问题的所在。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的加入到教学中来呢?在教学中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实物教具具有具体直观的特点,可以节省大量的描述性的语言,让学生一步到位的认识到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形成较深刻的直观印象。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好若干张+、-纸片和一个无盖的盒子,将纸片+中的“+”涂为红色表示“+1”,将纸片-中的“-”涂为黑色表示“-1”。对于赢一球、输一球共得0分,这个问题学生不难理解,我们把赢一球记为“+1”分,输一球记为“-1”分,既有++-=0或者-++=0。在此基础上教学下列各题:
(1)计算3+(-2)——在盒子中放进3个+和2个-,移走所有的“++-”,最后盒子中剩一个+,即3+(-2)=+1。
(2)计算(-3)+2——在盒子中放进3个-和2个+,移走所有的“++-”,最后盒子中剩一个-,即(-3)+2=-1。
(3)计算(-3)+(-2)——在盒子中放进3个-和2个-,因为不能从盒子中移走“++-”,最后盒子中剩五个-,即(-3)+(-2)=-5。
(4)计算(-4)+4——在盒子中放进4个-和4个+,移走所有的“++-”,最后盒子空了,即(-4)+4=0。
此探索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完成,也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准备好纸片和盒子引导学生完成,但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情境创设,是千百万化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根据教材掌握时机,合理的利用,让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到一个美妙的情境中,走进生活,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定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应用题“一次会议上,每两个参加会议的人都相互握了一次手,经统计所有人一共握了66次手。这次会议到会的人数是多少?”此题乍一看,给人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其实这是一道适合利用创设情景进行教学的应用题。
虽然题目是说“每两个参加会议的人都相互握了一次手”,但是我们在解题时应考虑“每两个参加会议的人都相互握了两次手”,然后用握手总次数除以2,那么相互握一次手的次数就出来了。参加情景教学的学生不宜过多,4至5个就行。教学时让这些学生站到讲台上(如果空间受限,那么需挪出足够的空间,确保其他同学都能看到他们的握手情景。),然后让他们依次与其他同学握一次手。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每位同学找他人握手的次数与人数有什么关系?
(2)、每两个人相互握了几次手?
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每位同学找他人握手的次数等于总人数减1;每两个人相互握了两次手。如果设这次会议到会的人数是x人,那么每人与他人的握手次数为(x-1)次,总握手次数为x(x-1)次。但这种情景是“每两个人相互握了两次手”,题目的条件是“每两个人相互握了一次手”,因此握手总次数要除以2,这样该题的方程就列出来了: =66,当然该题我们还要考虑答案的合理性。方程有两个根12或-11,因为x表示的是参加会议的人数-11不合题意应舍弃,所以这次会议到会的人数是12人。
象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击等问题,我们在教学时大多会画草图进行教学。其实,它可以利用学生来进行情景创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