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凌寒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本刊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陆续刊登了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法帖的部分内容,受到读者的欢迎。现前三辑已介绍完毕,从2020年第八期开始,本刊继续刊登该书系第四辑和第五辑的内容,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本册《元人尺牍题跋》,编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赵孟頫《致景亮书札册》,《溪山雨意图卷》黄公望、王国器、倪瓒题跋,《水竹居图轴》倪瓒、释良琦、文徵明、董其昌题跋。
一、赵孟頫《致景亮书札册》
赵孟頫《致景亮书札册》,纸本,装裱成册,外签阮元书“恬我性情”,淡青色皮纸饰以绫边,信札两开,共计4页,每页纵29厘米,横11.5厘米。此札明代经项元汴、刘东星、朱大韶递藏;入清先有阮元题跋,后被项源珍藏;民国后,先后保存于陈公穆、贾敬颜处,1981年贾敬颜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信札为私牍,是赵孟頫为濮允中之子求娶景亮之女所作。信中涉及人名、地名,又兼婚俗等方面,我们将一一梳理。
收信人是赵孟頫外甥,名张采,字景亮。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草书千字文》中提及:“吾甥张景亮,以此纸求书千文。”张采父张伯淳(1242—1302)娶赵孟之姊赵孟艮(?—约1289),赵家为宋宗室,张家为南宋官宦世家,两家门当户对。张伯淳长赵孟頫10余岁,两人同时被举荐赴京,两家关系尤为亲密。
濮允中是赵孟頫好友濮鉴嫡子。濮氏居濮院镇,元至正年间为当地望族。赵孟頫曾去濮宅拜访,濮鉴专门筑室接待。濮鉴嗜佛,在当地捐资建造多处寺观,其书额题梁皆出自赵手,赵孟夫人管道昇亦曾为寺观题壁画竹。
信件中的主人公是濮允中的小儿子和张采的女儿秀姐。除赵孟頫这位月老以外,信中提到了“福寿长老”以及“嫂”两位女眷。“福寿长老”系古心禅师,姓濮,名文鉴,因住持福寿禅寺,又被称为“福寿长老”。而“嫂”当为景亮的女长辈。因赵孟頫之姊赵孟艮此时已亡,必不为景亮之母明矣。且赵孟頫称“嫂”,也不会是景亮之妻,景亮之妻当为赵孟頫甥媳。
信中提到的“草帖”“细帖”则涉及元代的婚俗问题。元代婚仪袭宋朱熹《家礼》,分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在这三个环节中产生的文书,统称为“婚书”。“草帖”“细帖”即为其中两种,产生于“纳采”环节。“草帖”俗称“八字帖”,是相对“细帖”而言,指双方初次议婚的往来文书。《梦粱录·嫁娶》记载:“婚娶之法,先凭媒氏,以草帖子通于男家。男家以草帖问卜,或祷签,得吉无克,方回草帖。亦卜吉,媒氏通音,然后过细帖,又谓‘定帖。”由此可知,婚娶先由媒氏牵线,女方首肯后,下“草帖”给男方;男方占卜得吉后回复,女方占卜亦吉后,出“细帖”,“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再由此推动婚嫁的下个环节。
为故友及家姊之孙辈牵线做媒,赵孟頫详述各种合适的理由。濮、张两家的女长辈,表示一切听从男主人的安排,所以婚嫁的可否还需父亲张采做主。但遗憾的是,据相关学者考证,不知什么原因,两家最终未能结亲。
信末仅有月日,无纪年,综合信件人物及赵孟頫生平,有学者考证出此信作于至正元年(1341),距赵孟頫离世仅有8个月,是其晚年作品无疑。
赵孟頫博学多才,诗文兼善,书画俱通,又解音鉴古,在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其书法得益于家学的传承、释道的启迪以及自身的艺术灵性。赵孟頫由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书法实践直接上溯到魏晋,在北宋“尚意”书风的涵养下,以复古为创新,注重古法,又兼收并蓄,成为元代书史上的巨擘。杨守敬《学书迩言》称:“元人自以赵松雪为巨擘……要之,简札脱胎右军(王羲之),碑版具体北海(李邕)。”学习“二王”,是赵孟頫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其中又参以智永、褚遂良、陆柬之、钟绍京诸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此札册明显有“二王”笔意,因收信人为晚辈,所以书写较为随意自然,比起“二王”的跌宕,又多了一分平稳,可与同期存世作品—延祐五年(1318)《归去来辞》(现藏湖州博物馆)、延祐六年(1319)《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现藏湖州博物馆)互相参看。
二、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卷》题跋
《溪山雨意图卷》,纸本,画心纵26.9厘米,横106.5厘米。“一河两岸”式构图,留白的河流将画心分为两个部分:此岸松木扶疏,石草杂陈;彼岸山峦起伏,云遮雾绕,茅屋村舍隐然其间,一派山雨欲来的恬静风光。后有黄公望自题,紧随的是王国器和倪瓒的题跋。
此卷曾被明清多家著录,流传有绪。元时经曹永、陶宗仪收藏;入明由史邦俊、项元汴、李日华、李肇亨递藏;清代又经安岐、乾隆帝、孙毓汶收藏。20世纪80年代,孙毓汶曾孙孙念台先生将此画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大痴,又号一峰道人、井西道人,浙东平阳(今江苏常熟)人。本名陆坚,10岁左右父母因战乱亡故,过继给永嘉黄氏为嗣。50岁后始以绘画为事,60岁左右与倪瓒同时加入全真教,遁迹山谷,寄身林下。晚年隐居杭州筲箕泉,时而云游,时而归隐,是“元四家”之一。
从黄公望题跋可知,画作分两次完成。初次(作者70岁左右)信手拈来,未毕“已为好事者取去”;至正四年(1344)十月,世长复携来方补足。据徐邦达推测,第二次所作“大约就是近处的坡石和极少几棵近树”。
第一次作画的地点是平江光孝寺,元时称万寿报恩光孝禅寺,在苏州。画作用纸为桑皮纸,系“陆明本”所赠。陆复,字明本,号梅花庄主人,吴江人,擅画墨梅,与黄公望、倪瓒等均有交游。
作画所用大沱石砚闻名于唐宋,是当时的“四大名砚”之一。宋杜绾《云林石谱》称其产自归州江中,色青黑有斑纹,斑若鹧鸪;为砚甚发墨,因当地人谓江水为沱,故名“大沱砚”。因产自江中,开采困难,故较为罕见,欧阳修曾于夷陵县令任上获此砚一方。
所用墨为郭忠厚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郭忠厚是宋代制墨名家,其墨至元愈见珍贵。取走画作的“好事者”已不可考,然二次携来使作者“足其意”的“世长”,是黄公望好友曹知白(1272—1355)之子曹永。曹永,字世长,松江人,擅书。至正四年(1344)十月,曹永访黄公望于溪上,有学者推测为越来溪一带,黄氏为好友之子补足画作。
王国器题跋紧随其后,写在隔水上,是一首《菩萨蛮》词。王国器(约1284—?),字德琏,号筠庵,吴兴人。大德年间娶赵孟頫四女,是王蒙的父亲,与江浙文人如黄公望、张雨等人均有交游。王国器善书,赵孟頫《临黄庭经卷》《行书千字文》(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后均有其题跋。跋语可谓文字版《溪山雨意图卷》,词风清丽,意境高远。
在一众赞誉的话语中,倪瓒题跋稍显冷峻。时间是“甲寅春”,即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入明后便改用干支纪年,不使用明代年号。此时黄公望已去世20年,倪瓒也已74岁。本年倪瓒结束漫游,归乡寄居在亲戚邹惟高家,十一月病逝,此跋是其晚年所书无疑。
跋语中“房山”乃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西域人,以“米氏山水”称誉元初,诗亦兼善。“鸥波”指赵孟頫。“黄翁子久,虽不能梦见房山鸥波”,此语在明代就曾引起过争议,有人甚至据此推断黄、倪二人有隙,然张丑则认为倪瓒有“攀安提万”(语出《世说新语》,意指谢安和谢万)之意,是黄公望真正的知己。倪瓒此语与孔子“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相仿。高、赵在元初的地位之高,作为后辈的倪、黄二人,视其为楷模,是理所当然的。而倪瓒接下来称“要亦非近世画手可及”,可见其足堪黄公望知己之称。
在古代,善画者几无不善书,黄公望、倪瓒均可证此。黄公望书法受赵孟頫影响,同样崇尚复古,有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子——“欹侧之势类苏,纵阔开张之笔似黄”。此跋与《跋赵孟頫临黄庭经》(至正五年三月书)书写年代相近,可互相参看。尤其是相同字体的表达,相似中又寓有变化。
王国器亦擅书,但书名被其子王蒙及岳父赵孟頫掩盖,作品流存不夥,大多赖题跋保留。此跋可与至正元年(1341)王国器跋赵孟頫楷书临《黄庭经》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互相参看,不难看出其受赵孟影响之深。
三、倪瓒《水竹居图轴》题跋
倪瓒《水竹居图轴》,纸本,纵55.5厘米,横28.2厘米,倪瓒自题。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子,别号众多,世称云林先生,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水竹居图轴》是其早期代表画作。
“水竹居”典出杜甫诗《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这是杜甫答好友严武劝其入仕所作的婉拒诗作,“懒性从来,幽栖真钓”以示归隐之意,后人便以“水竹居”为文人隐逸之所。故图轴诗塘左側裱有乾隆御制杜甫“懒性从来水竹居”诗句。
此跋写于至正三年(1343)八月十五日,时倪瓒42岁,常居于无锡梅里祇陀村,友人高进道拜访,言其居所在苏州城东,有水竹之胜,于是倪瓒因想象作画赋诗,以赠友人。《全元诗》存有李晔的一首《寄题高进道水竹居》,可知高进道水竹居确实存在。
学者考证过此画的传承:倪瓒赠高进道后,元末散乱,入明归沈恒吉(沈周之父)、项元汴,旋转手于古董商王越石,又被张丑购入;至清,此画入内府收藏,后出现于载铨处,又辗转入内府,咸丰年间,赏赐给重臣孙毓汶,一直藏于孙家。1982年,孙家后人孙念台捐赠中国历史博物馆。
挚友相聚,倪瓒作《水竹居图轴》,水色山光,赏心悦目。此次相聚后,倪瓒拜访了高进道的水竹居,《清阁遗稿》还留有五律一首,《高进道水竹居》:“我爱高隐士,移家水竹边……为醉酒如川。”此诗明显仿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足见倪瓒对高进道发自内心的欣赏。那么高进道究竟是何许人也?元代陈基《夷白斋稿》记载,高进道,生卒年不详,中书省聊城人,今山东聊城人,为侍其父,寓居吴地,以操行闻名于当地缙绅间,博古好学,雅为当地缙绅所知。倪瓒作此跋时,高进道父亲已卒,高进道移家水竹居,安贫乐道,隐居不仕,兼具儒家与道家的美好品德,与倪瓒的盛赞相符。最终,高进道还是应召入仕了,陈基、陶宗仪、王袆等人均有诗文劝其应召并为其送行,此是后话,不赘。
高进道的“水竹居”具体在何位置?倪瓒跋语称“苏州城东”。《倪瓒年谱》又记载:“时高进道寓昆之真义,与顾阿瑛为邻,写图奉赠。”可知“水竹居”在江苏昆山之真义(今江苏正仪镇东亭),与顾瑛的玉山草堂为邻。提到顾瑛,则引出了《水竹居图轴》上释良琦的题跋。
释良琦,元末僧侣,字元璞,姑苏人(今苏州姑苏区),生卒年不详。从顾瑛及杨维桢等人的记载中可知,其自幼学禅于白云山中,曾师事石室禅师,住持吴县天平山龙门禅寺、浙江云门寺等,诗声斐然,与倪瓒、顾瑛、杨维桢、张雨等人交游频繁。
其题跋七绝一首,位于画心左上部,诗与倪瓒诗同韵,有次韵唱和之意。张雨亦有《和倪元镇寄郑有道(郑元祐)》诗:“失喜闻迁水竹居……苜蓿晨餐自有余。”与两诗同韵,这三首诗共同牵出了元末文坛的一件盛事——玉山雅集。玉山雅集是元末著名的文人集会,以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为聚会地点开展,倪瓒、释良琦、高进道都曾是座上客。我们可以据此推测,倪瓒赠高进道《水竹居图轴》后,这幅画曾在顾瑛主持的雅集上展示过,释良琦题跋诗句“好在云林一老迂,画图寄到玉山居”可证此猜想。释良琦的诗句直接题写在图上,张雨等人的和诗则存在于诗集中。“向来王谢元同调,宜向城东共读书。”以倪、高二人比拟王、谢,婉言其旨趣之高雅,在顾瑛编《草堂雅集》中,为倪瓒作题画诗的名士众多,陈基、郑元祐、释良琦、张雨等均有诗收录。
该题跋署名“龙门良琦”,《玉山名胜集》中对释良琦的记载是“吴龙门山释良琦元璞”。“龙门”乃地名,有多处,此处指吴地的龙门禅寺,在今苏州市境内的天平山中。元代陈基《夷白斋稿外集》中有记录:“元璞(释良琦)亦归天平山之龙门。”《全元诗》尚存有释良琦为倪瓒其他画作的题诗两首(诗名《题倪云林小幅山水》《题倪云林为韩复阳写空山芝秀图》),在其笔下,倪瓒是隐居高士的形象。
梳理完题跋内容,我们来看书法本身。以上两跋均为《水竹居图轴》题写。倪瓒以画名世,书法亦精工。其书以“率意”“天真”为旨归,然臻于此境的途径是“尚法”。倪瓒家藏宏富,日夜临习,手摹心追。书法的清逸之气,可上溯至王羲之,无一丝尘气。倪瓒与同时期人一样崇尚复古,推重晋唐。张丑、顾禄等人认为其师法欧阳询,徐渭则指出其书脱胎于钟繇《荐季直表》。虽见解不同,但足见其博采众家,转益多师。
此跋是他早期作品,同卷董其昌跋语论到书法:“顾谨中(顾禄)题云林画有云,云林书法宗欧阳询,特为精妙。”(《水竹居图轴》董其昌跋文)可见此卷的书法风格,确取法欧阳询,观此跋中宫紧收,结体瘦长,“书”“开”“惊”“鸟”等字皆有欧阳询险劲之势。以复古求创新,楷书参以隶意,这点在其后来的作品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淡室诗轴》中表现尤为明显。同时期的作品还有至元六年(1340)《梧竹秀石图》跋及至正五年(1345)《六君子图》跋,可互相参看。
与倪瓒不同,释良琦书迹流传不多,赵孟頫《二羊图》、钱选《牡丹图》上均存有释良琦题跋,可与此跋互相参看。
四、书者之间的关系和传承
此册集元人尺牍、题跋,书者因年代相近,相互之间多有交游或影响。赵孟頫作为“元人冠冕”,无论是在书法还是绘画上,均对后人影响深远。黄公望小赵孟頫16岁,曾在赵孟頫《千字文》(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后题跋中称“当年亲见公(赵孟頫)揮洒,松雪斋中小学生”可知黄公望除服膺赵之艺术造诣外,尚见过赵孟頫本人。无独有偶,在其摹董源《夏山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自题中亦记“囊在文敏公所,时时见之”,足见黄曾见过赵孟多次,并得赵孟指点。
王国器作为赵孟頫唯一在艺文上有造诣的女婿,恰好比黄公望小约16岁。不但与黄公望有交游,其子王蒙亦与黄公望友善。黄也曾称誉王蒙“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孙,天资神品,深入晋汉”(黄公望题王蒙《竹趣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两人曾合作完成过不少艺术作品。
倪瓒小王国器16岁,小黄公望32岁。倪、黄两人交游较早,倪视黄在师友之间,黄则引倪为知己。黄曾为倪作《江山胜览图卷》,耗时10年乃成,在跋语中称“惟有云林能赏其处,为知己”。倪瓒也在《题大痴画》中称誉:“大痴画格超凡俗。”两人的相知还体现在共同的信仰上,黄公望60岁左右在倪瓒的影响下入全真教,并师从同一人,先后学道于金蓬头。
释良琦相较于以上各位,名气稍显逊色,生卒年已不可确考。据文献记载,释良琦至少在洪武十七年(1384)依然在世,可推测他应该比倪瓒小。把他与黄公望、倪瓒等人联系起来的纽带是“玉山雅集”。“雅集”也就是文人聚会,除了顾瑛以外,倪瓒与其好友曹知白等人也经常作为集会召集人。有关学者考证释良琦参加玉山雅集的时间是至正九年(1349)到至正十七年(1357)。这段时间三人都是玉山雅集的座上客,相识自是情理之中,有关诗书画艺的交流也相当频繁。
本册《元人尺牍题跋》,书者虽已作古,墨迹却在历700余年后,又同归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以这样的合册形式与读者见面,借由梓印,聊慰知音。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