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文化密码解读

2021-03-30 05:45邓纯东
湖湘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

邓纯东

摘要:建党距今一百年,作为世界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一个执政党牢固地掌握政权关键不仅在于强大的政治和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其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意蕴体现党执政的科学性。在建设、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文化领导权彰显文化担当;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自信,以彰显其独特政党魅力;在巩固自身执政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纵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文化担当,进行文化创新,以实际行动铸就中华优秀文化的新辉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文化领导权;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1)02-0005-10

中华文明上下数千年生生不息,近代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痛苦和磨难,中华文明在此经受重大打击,要想从文化悲情中走出来,文化自信必不可少。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将文化复兴的责任铭记于心。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过程中,不忘文化领导权建设,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意蕴。文化建设正当其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势,建设文化强国,以实际行动彰显中國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一、文化领导权建设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担当

文化领导权对于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统治地位以及政权合法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发挥自身的革命精神,立足于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期望值的攀升、党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内外大环境的变革等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党文化领导权的建设,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担当,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意蕴。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历史考察

20世纪初,葛兰西在服刑期间完成《狱中礼记》,首次提出“文化领导权”概念。他认为,“领导权概念实质上表明的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即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世界观、道德观等思想理论主张,在社会的精神领域中占支配地位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力量”。[1]文化领导权,是统治阶级发挥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作用来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对资产阶级的批评而不是强制和暴力手段来体现本阶级的阶级利益和意志,与政治领导权有本质区别。统治阶级文化领导权的获得,要通过学术团体、期刊报社、学校、新闻媒体等机构在社会上开展广泛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理论说服引导工作,从而获得社会民众对于本阶级文化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无产阶级若想牢牢掌握国家政权,首先要实现其对国家全体成员的思想文化层面的领导,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葛兰西所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主张不能单纯地依靠暴力和强权手段,而要依靠思想文化或者意识形态等无形方式来影响群众,进而掌握政权。由此可见,文化领导权理论是一种可以通过和平方式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与革命战略,与通过暴力战争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毛泽东曾经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造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2]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想在政治上取得合法的统治地位,必须先把文化领导权掌握在手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旗帜、积极弘扬革命文化以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这一时期革命的胜利以及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准备了有利的革命武器。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正确地揭示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和运行规律,而且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后,卓越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这成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科学又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在“双百方针”等正确方针的指导下,大力开展文化领导权建设,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指引性以及价值性,增强人民对党的认同感,坚定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力推动着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提高了华夏文明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借助文化领导权建设,有效抵御来自西方的文化进攻、演变以及渗透,从而增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掌控能力,提升了这一时期政权的稳固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革,GDP总量攀升至世界第二位,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而且文化建设也成效显著,已经逐渐发展为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一环。同时,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各项事业的支持作用日益突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实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亟需先进文化的调解和安抚。改革开放初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某些混乱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改革很容易迷失方向,背离社会主义,其宏伟任务难以顺利完成。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领导权建设,致力于维护我国文化领域安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促进了国家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加速升级,提升了我国文化的综合竞争力,也提高了我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定、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推动改革发展、化解西方“和平演变”挑战、推进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等各项社会主义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哪种制度,文化领导权问题都占据统治阶级执政蓝图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文化领导权建设永远在路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实现了交流、互鉴、融合,与此同时,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涌入国门,形成多元对立的价值格局,使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和削弱,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造成极大冲击,影响了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斗争从未休止,只是斗争的手段发生转变,即由显性的武力对抗、经济压制转变为隐性的思想渗透、文化竞争。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立足新要求和新变化,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巩固文化领导权建设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无产阶级执政党要稳固政权,必然要在文化领域的建设投入更多的资源,更加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掌握文化领导权。因此,新时代,我们党不断巩固文化领导权既是增强文化竞争力、推动科学文化发展进步的前提,也是巩固国家文化安全和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首先,坚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是要注意挖掘隐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它能为中国各项事业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坚定中华优秀文化自信底气之所在;二是要正确对待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赤胆忠心、舍生取义的优秀基因,代表着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增强我们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骨气;三是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这对于凝聚人民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增强我们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勇气。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特定时代的具体国情相互契合,文化才能释放其巨大力量。因此,必须对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动它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原因就在于其在实践中所具有的自我革新、自我扬弃、自我提高品质,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得以不断彰显、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此也越发自信。

其次,重视培育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文化自信诸多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凝心聚力、形成共识、增强自信,就必须重视培育民族文化意识。经过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革命实践培育了同音共律的中华优秀文化,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识,为各个民族提供精神家园。在培育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树立了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但这种自信绝不是自鸣得意、刚愎自用,而是一种不挟不矜的自豪和自觉。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实力和地位日益提升,文化自信也更坚定和张扬,使我们明确使命、充满斗志。今天,在吹响实现民族复兴号角的关键时刻,培育好民族文化意识,以更加充分、更加坚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文化领导权建设,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

再次,以开放包容的思维和姿态积极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华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灿烂多姿,关键就在于它是“活”的,不固步自封、盲目排外,而是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地吸取外来文化。文化自信是对文化价值的理性认知,既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同和坚决维护,也表现在对外来文明优秀部分的有益吸纳。中华优秀文化正是具备了这个特点,才能够发展成长为今天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继续发展和升华,它以宽广的胸怀充分汲取人类社会先进的文化成果,同时又能经得住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应以开放的眼光对待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文化,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不断壮大我国主流文化,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性夯实根基。

最后,时刻保持文化危机意识。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面对来自内部的危机,也要面对来自外部异质文化的同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久经磨难,遭遇数之不尽的危机,但是当每次危机发生,原有文化模式遭到破坏的同时,我们对它的反思、批判意识也逐步强化,不断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来文化积极扬弃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可见,危机意识能够使我们头脑清醒、勇气激增,在和各种危机抗衡时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前,面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和西方思潮的侵袭及渗透,我们党必须始终保持文化危机意识,带领全国人民运用先进文化予以抵制,同时避免对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进行客观、包容的评价,接受其中的合理成分来巩固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不断进步注入新的基因。

二、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党魅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的重要保障,是中国获得国家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凝聚民心的重要因素。文化自信不仅是纯理论问题,也是新时代条件下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彰显我们党政党魅力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它反映出了主体的文化心态,就是对自身过去、现在所积累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发自肺腑的赞赏,以及充满对自身光明发展前景的雄心壮志。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提出“四个自信”,而文化自信作为实现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柱、作为理论自信的动力源泉、作为制度自信的土壤根底发挥着基础、广泛和深厚的作用。

实现道路自信需要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支柱。中华优秀文化包罗万象、意蕴悠长,对中国道路的开创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道路是我党在领导全国人民长期进行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借鉴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膏壤沃野,是中国人民共同精神意志的生动体现,因而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印记。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阶段、历程和状况,有些国家因为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道路,社会主义事业波折起伏以至惨败。而我国之所以能开创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离不开它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是滋养中国道路的源头活水,赋予其更加厚重、持久的精神底色,如其中的爱国情怀、家常伦理、实践理性、包容心态,都是支撑中国道路的精神砥柱。可见,失去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便虚有其表。

实现理论自信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文化自信滋養的丰厚沃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助推力。[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更为充足的源泉、更为强劲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有觉悟的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结晶,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互契合的,是符合中国现实需要的科学理论成果和建设指南。同时,这一理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借鉴、改造的结果,彰显了民族特色。例如,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直接体现,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立君为民”“民者,万事之本也”思想的承接和创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社会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格物便是致知”的典故。由此可见,理论来源于文化,理论自信来自于文化自信。

实现制度自信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土壤根底。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是文化的固化。无论哪种制度,它们都凝结着相应的文化要素,是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文化能够为制度奠定基础和提供指导。制定制度的基本理念、价值导向和核心精神,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支撑,制度将变为空中楼阁,无法正常地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才得以逐步确立的,是适应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契合发展需要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不管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在制度理念上,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和要求。例如,我国的政党制度就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而不同理念。可见,我国的制度自信最终诉诸于文化自信,只有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才可能实现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驱动力和精神支撑,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相联系。所以,在新时代,必须要建立与经济、政治相匹配的文化形态,使其适应于当今我国现代化各方面建设的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坚持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建构起强大的文化根基。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毫不动摇坚持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坚持文化自信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在我国当前发展背景之下,先进文化以其独有的先进性和引领性,与政治、经济、科技发展领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我们走进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西方某些国家,文化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它们借助于文化产业获取高额利润,而且也变成传播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对他国进行思想渗透的主要方法手段。对我国而言,先进文化建设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不仅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独树一帜,更具有引领性;而且也要繁荣文化事业,推动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迈出国门,在同异域文化的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关乎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等问题。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在错综复杂的各种文化形态之中,尤其是在受到西方文化渗透的情况之下,坚定不移地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作为先进性政党的原因所在。如果放任各种黑色文化以及灰色文化的盛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将会遭到诋毁和攻击,最终将侵蚀中国共产党自身。先进文化建设包含在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之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没有先进文化的精心培育,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便是空话,也无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不单是文化问题,它能为滋养民族精神提供丰富养料。在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复兴和强盛的必由之路,因为传统优秀基因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延续和重建中才能焕发出生机。

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坚持文化自信要大力发展革命文化。革命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提出来的,是指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英勇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包括革命理论、革命抱负、革命精神等。革命文化诞生于“五四运动”时期,历经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大历史阶段,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完美融合,是體现鲜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特点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的核心在于革命精神,坚持和传承革命文化,根本上来讲是对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坚持和传承。革命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超越,在不同时代有其不同呈现方式。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发扬革命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整体格局的一部分,革命文化蕴含着理想信念、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斗争风范,对坚定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其次,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发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为共产党人不断前进引领方向,加强先进性建设也需要革命文化提供典型资源,如革命历史中所产生的英雄人物能为新时代全体党员提供示范,成为党员学习革命精神、加强自身修养的典型和模范。发扬革命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一是利用网络宣传革命文化。移动自媒体的崛起使得革命文化有更便捷的平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发扬革命文化应与时偕行、推陈出新,尝试采用互联网这种信息传播手段,开展新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建设主题明显、通俗易懂的革命门户网站、视频平台以及微信微博公众号,及时更新内容,吸引人们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二是鼓励革命题材作品创作。通过再现革命时代的英雄事迹,向人们传递坚定的革命理想、伟大的革命精神。三是增加革命文化教育内容。最近这些年,由于受到西方国家价值观念的渗透,中小学教材里面关于革命英雄人物的内容日趋减少,这对发扬革命文化是极为有害的,也容易危及我国政权稳定。对此,应当加强革命文化的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学习历史、尊重先烈、热爱国家。

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坚持文化自信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孕育生长的基石,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便失去“根”与“魂”,难以发展壮大、保持民族特色。因此,在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示欣赏和爱护的同时,也要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切不可将之弃如敝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全部照搬过来,实行文化复古主义,而是要对其进行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应用、创新,应当做到:一是注意分析和辨别,甄别出传统文化中的良莠内容。二是不断激活传统文化,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新的诠释。三是进行创新性应用,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进步。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应当做到:一是引导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形态已经从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重义轻利观念开始被利益至上原则取代,传统道德的教化功能逐渐弱化。其实,当代中国对人际交往、家常伦理、思想理念的要求,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相通的。要让传统道德规范具有现代性,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剔除那些封建因素,而保留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二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众化。文化自信不仅是针对有识之士而言的,事实上,它面向全体人民。只有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当今中国的文化形态,才能使文化自信发挥出磅礴力量。针对这一现实性问题,习近平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6]。日常生活中,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悄然无息的,因此,我们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它的世俗形态建设,在民族节日之中渗透进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转化为社会意识、个人的自觉行为。

三、文化软实力稳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7]由此可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于当代中国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有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固。

(一)文化软实力关乎综合国力竞争

从世界强国崛起历史来看,一个国家、民族壮大或复兴,都取决于硬实力和软实力步调一致同步发展。一个民族能够挺起腰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离不开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日新月盛快速发展的物质根基;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所沉淀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支撑国家繁荣昌盛的“思想宝库”,是一个国家实现强国之梦、复兴之梦的动力源泉。与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为综合国力提供的支撑是一种文化国力的支撑,它不像经济水平、科技能力、军事实力那样显而易见、容易衡量,但有着硬实力无法比拟的作用。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本国政治制度、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等对本国国民以及其他国家形成的感染力、聚合力和影响力。因此,一个和谐稳定、风雨同舟、繁荣昌盛又受人敬仰的久安长治之邦必然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作为精神支撑。一个国家若只有强大硬实力而缺少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则至多只能算作一个“受人畏慑之国”而绝称不上强国,只有在同时兼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发展为顶尖强国。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相较文化软实力竞争而言,硬实力竞争往往可以展现出“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外汇储备水平、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武器装备水平等的变化,都非常直观地体现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盛衰。但综合国力的比拼不仅局限于科技等物质力量,它更注重文化软实力的“举世瞩目”。依赖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在国际风云中称雄,是国家参与竞争的“霸道”路线;而倚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等具有的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人、以德服人,是国家参与竞争的“王道”路线。“霸道”凭借硬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胜出只是暂时的,“一个国家之所以有权威和影响,是因为道德因素,而不是军事实力,……一个没有道德的国家很快就会失去它在全世界的影响”[8]。只有借“王道”来实现自己的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国家,才能实现“内圣外王”。“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软实力才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战国时期,孟子指出,“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仁”所拥有的力量远远超过军事力量等硬实力,可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剑拔弩张的国际角逐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

在国家交往中,国家之间并非只有竞争,同时也非常关注合作。合作也是国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实现国与国之间共赢的基础和前提,而文化软实力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软实力是依靠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使不同的国家凝聚在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通过强制性力量达成合作的。文化软实力凝聚的是“人心”,这种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伙伴关系,其牢固程度是任何一种硬实力所无法实现的。缺乏文化软实力的坚强维系,单纯依靠金钱、科技、武力等硬实力因素而促成的国家合作关系相当脆弱,一旦这种硬实力的吸引力和互补性发生变化,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即刻发生分崩离析的危险。可见,文化软实力因素是建立牢固国际合作关系不可或缺的粘合剂。

(二)文化软实力关乎中国梦实现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奋图强、自信崛起的永恒动力。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一直行进在大国复兴的路上。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解决了令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最头疼的贫困问题,实现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逐步成为全球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此之上,各项事业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国强国。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仅用4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一些国家上百年才取得的成绩。探究中国复兴的奥秘,就一定要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动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断层且越发生动鲜活的文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盛衰磨练中历久弥坚,靠的是渗透在中华儿女骨髓中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保国安家、艰苦奋斗等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近代帝国主义欺凌中的力挽狂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执着努力,离不开这些文化力量、精神力量的支撑和驱动。当代中国的崛起,从根本上说,依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迸发出的巨大活力,这是中国事业发展的根本。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发挥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自信而有力的思想引领和动力源泉。

民族具有凝聚力,国家才会有力量。四分五裂的民族关系,必然导致国家土崩瓦解,也终将难成大业。凝聚力作为内驱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源泉。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国朝着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勇攀登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结构、风俗习惯、民俗礼仪等方面千差万别,但中华民族无论是在生死存亡之际,还是在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之境,总是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这正是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和聚合力的生动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源来自各民族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认可和坚毅守护,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承不辍的身份认同感和强烈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维系各民族同胞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中华传统文化将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镌刻于民族传承的精神基因之上,形成了风雨同舟、利害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共识,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道,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铸就坚挺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安全是指一国观念形态的文化独立发展而不受他国渗透、威胁、侵略的客观状态,与政治、军事等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文化领域已成为国与国之间展开竞争的重要疆场。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在文化战场失去了抵抗力,使支撑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被践踏、撕裂和摧毁,民族精神被侵蚀殆尽,整个民族举手投足、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尽是他国文化之风,那么即便是国土丝毫未失,整个民族也沦为了附属国,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下的“域外国民”。如果国家的国民信仰与民族精神受他人左右和摆布,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沦为他文化的“变种”,国家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当前,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进全球化的进程,在接受西方新思路、新技术的背后,西方国家思维体系、政治理念、文化理念与我国目前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产生激烈的碰撞,中国文化安全正处在“存与亡”的十字路口。维系国家文化安全,亟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全体国民对我国发展道路、理论体系、社会制度等的自觉自信。唯有如此,才能从文化根脉与理想信念上牢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防线。

参考文献:

[1]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305.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4]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5]姜珂.守望、融合与革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视提升文化自信之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9(5):45-5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7]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8][美]吉米·卡特.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M].汤玉明,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51-52.

责任编辑:谭桔华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