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21-03-30 03:15贺亚亚何蒲明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技术类农林毕业生

贺亚亚 何蒲明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意味着中央对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视提到全新高度。乡村要振兴,首先必须人才振兴。而据《农村实用人才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资料显示,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6%,其中受过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4%,高等教育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1]。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农村人才存在较大的空缺。除人才数量外,还存在结构、质量等诸多问题。因此,培养高质量农村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农林经济管理所属学科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不断完善[2]。本研究以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就乡村振兴中农村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长历史,培养了大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业推广专业的研究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截至2018年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已逾2 000人,具有一定学科基础和人才培育基础。

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调查的设计

(一)调查方法和工具

为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特色化人才需求,本研究首先对用人单位采用小规模访谈的方法,主要就2016—2018年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表现展开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态度,剖析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发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具体问题,寻找可行的解决途径,以便提升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质量,为地区乡村人才振兴作出贡献,也为其他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调查问卷由3部分构成:①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包含1个问题;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满意度,共7个问题;③实践能力培养满意度,共6个问题。后两部分的设定主要是综合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本地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要求。

(二)调查对象及样本说明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相关度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于2018年7月与湖北省荆州市部分政府部门(以荆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荆州市农业农村局为代表)及涉农企业就长江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展开小规模的访谈(毕业班学生在这些单位会有毕业实习,少部分毕业生会就职于以上单位)。2018年7月对长江大学2011—2014级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网络调查法,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其线上行为的普遍性,本研究采用网络调查法具有一定合理性。

鉴于该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QQ群涵盖该专业所有学生的名单,课题组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QQ群里发送问卷填写链接,要求学生做出反馈,并设置随机在线红包奖励以提高问卷反馈率。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毕业生问卷281份,毕业生反馈率超过80%。

二、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调查的结果

(一)用人单位的访谈结果

1.专业知识水平满意度

专业知识水平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农业科学基础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3个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总体比较满意,但不同方面略有差别。①政府单位与涉农企业对毕业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满意程度最高,达到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②在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方面,涉农企业与政府单位态度相反。有企业指出尽管学生对农业经济的了解较多,但是对农业科学存在较大的认知空白;而政府单位则认为毕业生具备基础的专业科学知识。③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方面,政府和涉农企业单位均比较满意,但有意见指出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对问题认知的全面性。

2.综合能力满意度

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考察了解。①在信息检索能力上,涉农企业认可度较高,认为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需求;而政府单位认为毕业生能力一般,这可能与政府单位工作性质有关,对信息检索的需求量更大,建议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②在创新能力上,两类用人单位均表示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在工作中表现不明显。③在实践能力上,两类用人单位满意度一般,涉农企业认为尽管毕业生专业知识足够,但实践动手能力欠佳,这一点在应届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二)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

1.学科专业知识满意度

学科专业知识的满意度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作用3个方面进行考察。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主要分农林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和经济类课程3类。在对学生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目前课程设置满意程度不高,而不满意主要体现在3类课程课时分配上。44.48%的学生认为农林技术类课程需要精简,支持票数远超过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这说明,多数学生更偏向于经济类和管理类的课程学习,而非农林技术类课程。

(2)通过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态度调查发现,仅54.5%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内容表现满意;32.6%的学生对专业课内容表示不满意,认为专业课内容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应用型学科,理论知识应与经济形势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脱离实践空谈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提升教学效果。

(3)学生对课程作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仅19.57%的学生对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的作用表示满意;29.54%的学生持不满意态度,主要认为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关系不大,这可能与学生择业过程中,不偏向于对口的涉农企业或机构有关。

2.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

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等方面[3]。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上3个方面考察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满意度。

(1)构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长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显示,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学分占比达85.6%,实践课程仅占14.4%。而46.62%的学生对实践教学课时占比持不满意态度,认为课时占比偏低,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根据调查结果,高达72.6%的学生均对课程体系持满意态度。

(2)教学方法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良好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得创新能力培养事半功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方法持满意态度的超过半数,占比60.86%。而不满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笔者搜集2010—2019年长江大学教学改革资料信息了解到,2017—2018年长江大学开始新一轮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正式引入课堂。但新教学模式引入晚、覆盖面低,这一问题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中尤为明显。目前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两门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尝试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满,正说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改革的必要性。

(3)目前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也意识到实践对于创新的重要性。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需求依次为:沟通协调能力(80.78%)>创新能力(48.75%)>专业技能(47.33%)>执行能力(35.94%)>决策能力(33.1%)>抗压抗挫能力(32.74%)。接近50%的学生都强调了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通过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两条:一是课程实践,二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学生对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满意度差异较大,45.91%的学生对课堂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持满意态度,这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有一定关系;而肯定了社会实践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的学生占比只有26.69%,这说明社会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较大改善空间。

三、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调查结果的分析

①通过本次访谈,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较满意,其中政府单位和涉农企业认可度较高的是经济管理基础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在农业科学基础知识上用人单位的意见稍有差异,涉农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相对欠缺。在综合能力上,用人单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再次凸显,但毕业生的能力并不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比如,政府单位需要毕业生具备以新视角解读“三农”问题中热点问题、撰写专业工作报告的能力,而目前毕业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求,存在创新思维不足、专业技能相对较欠缺的劣势。

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培养满意度相对较低,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农林技术类课程占比偏高,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专业知识学习对就业贡献不大。从本次调查来说,学生对专业知识培养最不满意的地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认为3类课程(经济类、管理类、农林技术类)的课时占比需作调整的学生比例超过了20%,尤其是农林技术类课程,支持适度精简农林技术类课程提议的学生达44.48%。考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7门专业必修课中有4门属于农林技术类,而21门专业选修课中仅8门课程属于农林技术类,其中2门农林技术类专业选修课安排是大四,存在因为学生学分已修满而被迫取消的可能性,而此种情形时有发生。在农林技术类课程占比没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近半数学生支持精简农林技术类课程的行为值得深思。如果采纳学生意见,进一步精简农林技术类课程,培养出来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专业特色和专业能力将明显弱化,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将形同虚设。

本次调查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培养中比较满意的是课程内容。但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持不满意态度,认为专业课内容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课程作用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占比并不高(仅19.57%)。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知识教授与传递,在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并将其内化的过程中,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然而约30%的学生并不认可课程的作用,认为专业课程教学尽管能使知识储备增加,但却与就业关系不大。以2014级农经班学生就业选择为例,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升学,问题是坚持农林经济管理研究学习的微乎其微,而进行跨专业学习的不在少数,随机抽取10名同学中深造学习的研究方向包括了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投资学等,也有少数选择与本专业偏离度较大的法学、心理学等方向。直接就业的学生中所在的企事业单位与农林经济相关的寥寥无几。有研究表明,这一问题在其他涉农本科生中也相当普遍,超90%以上毕业生选择升学或进入企事业单位[1]。在专业不对口的局面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专业知识可能发挥作用的机会有限,课程作用不被部分同学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③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相对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满意度相对较高,尤其是课程体系设置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高达72.6%的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持满意态度,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分析,笔者发现必修课中“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选修课中“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农村金融学”等都涵盖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点。这些课程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路,培养其创新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改良和完善空间,比如食品营养、消费与安全等学科前沿尚未涉及,存在空缺。

本次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教学方法对创新能力培养上并不满意,认为目前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尽管这部分态度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仍需引起重视。在新教学模式引入晚、覆盖面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使用新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课程学分仅占总应修学分的4.06%)的局面下,实现学生知识内化和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的难度。

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创新实践的态度分歧明显。学生对课堂实践的满意度高于社会实践,仅6.05%的学生对课堂实践持不满意态度。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专业性弱。造成这种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实践相比于课堂实践组织和监管难度更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包括暑期“三下乡”、校外专业实习等活动。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方面,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参与率并不高,且学生在联系相应机构(比如农村合作社等)过程中障碍重重;另一方面,据学生反映,实习内容大多与专业关联并不紧密,尽管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系企事业单位(比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安排实习,但整个实习期间实践岗位分配有一定随意性,部分学生可能并没有实质性的事务处理,无法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这反映出,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四、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建议措施

(一)增设农林技术类前沿课程

学生支持精简农林技术类课程的意见占比最高,认为专业课作用不大的观点也占据较大比例。同时大多数学生择业意向上对涉农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偏好不高,愿意去农村基层就业的更是不多见[4]。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学生对农林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存在认知偏差。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农林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前景。通过组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优秀学生、杰出校友进行专题讲座和经验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同时为迎合涉农企业对人才知识的需求,突出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不但不能精简农林技术类课程,反而应该保持甚至加大原有农林技术类课程占比。比如增设反映学科前沿(比如食品营养、消费与安全、减贫与发展等领域)的课程,扩宽学生创新思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人才质量。

(二)丰富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内容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问题,需要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上进一步加强。不论经济类、管理类还是农林技术类课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比如,农林技术类课程可以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动,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了解农业农村的最新动向,在此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农林技术类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是解决学生对教学方法不满意的根本途径。全面引进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环境,积极引入智慧工具(微助教、雨课堂、对分易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习主动性,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部分信息技术不熟练的老教师,可以采用“导师制”“项目制”的教学方式,以课题或者项目为依托,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拓宽实践途径,加强校政企合作

尽管课程实践的满意度高于社会实践,但仍可进一步改善:①应用型课程增加课程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现场勘测和实地调查以更好完成课程任务;②针对优秀学生,可以鼓励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③在继续“农经基本功大赛”的同时丰富学科竞赛形式,同时建立创新考核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针对社会实践与专业契合度低的问题,积极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寻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对口的岗位,加强与地方的校政企合作(比如建立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的合作),规范实践任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性强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同时,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要进一步完善实践管理监督机制,保障并提升社会实践的质量。

通过提高学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认同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农林技术类前沿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形式,完善实践监督机制,多途径共同作用,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人才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作好人才储备工作。

资助项目:长江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相关度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7001。

猜你喜欢
技术类农林毕业生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少先队科普技术类阵地
兼具市场与技术类课程 CEDA培训(广州站)圆满结束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从翻译行为理论视角探究德语土工技术类文本汉译策略
技术类工程项目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