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2021-03-30 11:48金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上下肢患侧肌力

金艳

相关研究显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尽可能提供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能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还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降低肺部感染具有积极意义[1,2]。为此,本文选取80 例重型颅脑损伤术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集束化护理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本院就诊的80 例重型颅脑损伤术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女比为24∶16,年龄21~86 岁,平均年龄(38.10±15.97)岁。观察组男女比为25∶15,年龄23~88 岁,平均年龄(38.51±16.5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现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及颅内血肿等,昏迷时间>6 h,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昏迷;②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改变;③GCS 评分在3~7 分;④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⑤所有家属知晓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累及多种基础性疾病;②恶性肿瘤者;③配合度较差,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向家属普及重型颅脑损伤术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判断病情恢复情况;定期翻身、叩背及按摩等;指导患者开展认知功能训练等。

1.2.2 观察组 接受集束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昏迷期 ①摆放正确体位。保持健侧卧位时,健侧在下,患侧在上,让患侧上、下肢呈自然伸展、弯曲状态;保持患侧卧位时,健侧在上,患侧在下,健侧上肢呈自然伸展,下肢呈迈步状,患侧上、下肢呈自然伸展、微屈曲状态;保持平卧位时,应在肩胛骨、臀部、大腿、膝盖及患侧下方垫上软枕,避免过度压迫关节,诱发压疮。同时每间隔2 h 更换1 次体位,提升整体舒适感。②肢体被动训练。护理人员定期对上、下肢体开展被动训练。上肢肩关节以外旋、外展为主,双臂后旋,同时指导关节伸屈运动。下肢髋关节以内外旋和屈伸为主,膝关节、踝关节及足趾进行伸屈训练。训练由近端向远端依次进行,1 次/d,30 min/次。③促醒疗法。对患者开展触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昏迷刺激方法,让神经功能得以恢复。听觉刺激以播放患者喜爱音乐为主,约10 min/d。还可通过家属讲述过往事情、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有规律刺激。触觉刺激以触摸不同温度、质地等物品方式,提升触觉感。

1.2.2.2 恢复期 ①语言训练。待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后,通过听力刺激训练、语言构音训练、日常交流能力训练提升语言功能。听力刺激训练:通过观看电视,听广播、音乐等重复进行语言刺激。语言构音训练:通过口型、齿、舌等促进口周肌群训练,纠正发音。日常交流能力训练:通过手势方式传达意思,还应指导患者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词汇,提升语言功能。1 次/d,30 min/次。②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每天餐前指导患者训练舌肌和咀嚼肌。首先让患者用舌尖舔上下唇,再在口腔左右进行摆动,最后舔上下牙齿,闭嘴进行咀嚼,训练5 min/次。开始使用匀浆食物训练,随着吞咽功能提升,逐渐过渡到软食,最后到正常进食。③主动训练。主动训练包括翻身、坐起、上下肢屈曲及握手等。根据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逐渐由床上训练过渡到床下训练。④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将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负担,故应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使其逐渐建立疾病战胜信心。同时鼓励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工中,给予家庭温暖和支持。针对肢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康复训练。正确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洗漱、进食及沐浴等,并做好详细记录,了解康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GCS、ADL 评分 使用GCS、ADL 评估干预前、干预后3 个月患者的昏迷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GCS 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及肢体运动3 个项目,满分为15 分,≤14 分属于昏迷状态,得分与昏迷严重度呈负相关。ADL 包括进食、洗澡等10 个项目,满分为100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1.3.2 比较两组上下肢肌力分级 使用肌力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护理干预后3 个月的上下肢肌力改善情况。0 级:肌肉不能收缩;1 级: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2 级:消除重力姿势下,可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3 级:可进行抗重力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4 级: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5 级:能抗重力和阻力运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GCS、ADL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GCS、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 个月,两组GCS、ADL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GCS、ADL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GCS、ADL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3 个月比较,bP<0.05

2.2 两组上下肢肌力分级比较 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分级≥3 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下肢肌力分级比较[n(%)]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发现集束化护理在循证基础上实施相关护理措施,能有效解决临床各项疾患,对改善护理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针对性更强,康复效果更好[3-5]。昏迷期主要通过摆放正确体位、肢体被动训练及促醒疗法,减少对患侧影响,避免出现压疮发生。同时帮助患者尽快苏醒,避免长期处于昏迷状态[6]。恢复期主要通过语言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主动训练及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患者逐渐提升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和肢体功能,使患者出院后更好适应日常生活[7,8]。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 个月,两组GCS、ADL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肢肌力分级≥3 级占比分别为85.0%、8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5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李芳等[9]研究结果相似,说明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陈一霞等[10]对此开展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使用机械通气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后,肺部感染明显降低,预后性较好。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应用集束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昏迷严重度,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肌力,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上下肢患侧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更 正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基本力量 上、下肢的教学与练习方法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跳绳运动提高小学生上下肢协调能力的研究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