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专业“三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1-03-30 00:55潘法康唐建设伍昌年
黑龙江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安徽省应用型

潘法康,张 瑾,唐建设,伍昌年

(安徽建筑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合肥 230601)

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如何构建培养模式以达成“三型”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内容。针对安徽建筑大学环境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为契机,建立并实施了“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1 环境类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特别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2]。环境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教学涉及面广,在培养模式上大多仍处在探索阶段,难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3],在专业特色、实践教学和培养层次定位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从2011年开始,经用人单位走访及意见征求反馈,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质量低和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于环境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加。

2 “三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安徽建筑大学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徽派建筑研究所、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安徽省BIM工程中心等25个科研机构,拥有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校办企业,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基地。安徽建筑大学环境类本科专业有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首次招生,2012年环境工程获批省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首次招生。目前两个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专业人才160人左右。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环境类专业建设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功探索出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及科研教学融合的“三融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融合”培养模式路径图Fig.1 Path of “three integration”training mode

2.1 学科交叉融合

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不确定性、与人类行为联系密切性等特点[4],使得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有效应用,还需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配合,有时后者的影响甚至更为重要。因此,环境类专业人才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时,不仅要能创新性地应用工程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其他各学科最新技术成果,并且还能够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设计新的管理制度、培育新的意识形态上具有创新性,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第一,设置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方案。为了达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目的,环境类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时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达到学生素质养成和交叉学科教育的目的。开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创新研究与训练、创新与创业实践等专业选修课,开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原理与应用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高。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设置。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大类学科专业基础、专业与专业方向、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与创新组成。课程的交叉是对这些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互渗透、整合、重组和优化。课程的融合是对这些课程教学内容先进行交叉,而后相互渗透,最后实质性地融合成新的课程。

2.2 产教融合

环境类专业充分发掘自身特色,以产教深度融合引领发展,依托安徽建筑大学校办产业、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协会、安徽省市容环境卫生协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乡镇水务分会等,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有限度的“融入”转向无障碍的“融合”:一是加强环境类专业应用型导向,深度融入环保行业产业活动,依托环保企业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从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一线引进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推动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严格把关毕业设计的质量,环境工程系从2012年开始和校外企业合作,部分毕业设计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专业指导,校内导师负责材料整理、归档,在课题设置方面由企业导师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选题,学生在院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毕业答辩邀请企业专业高工参与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对成果进行指导、评价。二是进一步促进专利成果转化,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2.3 科研教学融合

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科研和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两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律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从大二开始,将学生分配给相应的专业教师,由其负责后续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践,并提前让学生参与其科研课题,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实践能力。后期的毕业设计(论文)也由该教师指导完成,形成环节连贯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学生持续性地接受专业技能的完整训练。

第二,科研反哺教学、科研进课堂。科研反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克服教学和科研分立状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相互支撑的关系[5]。通过认真剖析环境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办学过程中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现实问题,采用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工业废水处理课程中,引入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结合科研介绍了针对高新区工业废水如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水资源回用效率、典型行业工业废水强化预处理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高效稳定的生物处理新技术、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等相关内容。环境监测课程中针对我省主要江河湖库等重点水域水质安全和水质生态状况,依托国家重点课题,使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取样、监测及部分操作实验。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建立基于发现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解惑、在解惑中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使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善于进行探索、调查、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6]。

第三,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型实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导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环境工程专业每年均有国家级、省级的大创项目立项建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由学生通过大创项目或者创新型实验的方式进行实施,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3 应用成效

对环境类专业学生采用“三融合”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及科研教学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1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方案体系中设置了多门交叉学科课程,环境类专业学生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时,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保障。在部分交叉领域竞赛中,也屡次获奖。学生荣获安徽省第二届“超图杯”大学生GIS大赛二等奖、第五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GIS技能大赛三等奖、2019年安徽省GIS技能大赛一等奖一项、最佳创意奖(优秀奖)一项。

3.2 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合作模式不断成熟,合作深度不断加深,成效也愈加明显。多家企业与环境工程系签订了安徽建筑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书,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设立了毕业答辩奖学金,2019年由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某中心村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工艺设计》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通过校企联合合作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整体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3.3 加强科研教学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近三年来,环境类专业学生公开发表5篇学术论文,6项专利。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也获得很好的成绩,2017~2019年,主持42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级项目30项。在2018年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大赛中,环境类专业学生共获得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

4 结语

环境类专业“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安徽省应用型
普洱学院烹饪与营养专业2022 届毕业设计作品选
成长相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