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慧,边雪梅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陕西榆林 719000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高发的脑血管疾病,极易出现瘤体破裂出血,患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据相关研究统计,患者首次出血后病死率为20%,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2年内病死率高达85%[1-2]。手术治疗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住院周期较短的特点,但是部分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仍存在复发风险,且术后还可能遗留严重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为该类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延续护理具有重要意义[3-4]。重要性及其表现(IPA)分析法通过分析患者感知与护理人员认知之间的差距,帮助护理人员认识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进行持续性质量改进[5-6]。本研究将基于IPA分析法的延续护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以期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本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且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治疗;年龄≥18岁;初中及以上学历,具有较好的理解和沟通能力;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脑、肝、肾等器官疾病;意识不清。将所有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3~65岁,平均(46.1±6.3)岁;初中学历6例,高中学历17例,高中以上学历9例;颅内动脉瘤部位:前循环21例,后循环6例,前、后循环多部位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2~64岁,平均(45.5±6.0)岁;初中学历7例,高中学历18例,高中以上学历7例;颅内动脉瘤部位:前循环20例,后循环5例,前、后循环多部位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颅内动脉瘤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延续护理,即在患者出院前发放健康手册,指导患者饮食、用药、运动、病情监测等;每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居家康复进展并提供建议;嘱患者按时复查脑血管造影,掌握病情变化。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IPA分析法的延续护理,干预时间为出院后6个月,具体如下,(1)颅内动脉瘤患者延续护理满意度调查。患者出院1个月时,向其发放《颅内动脉瘤患者延续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分析患者感知与护理人员认知之间的差距,提高延续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用药、饮食、运动、心理指导等方面,共15个问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建立延续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问题的重要性为横轴,满意度为纵轴,以两者的均值为分界线,将坐标系分为4个区域:优势区、维持区、次要改善区和重点改善区。通过IPA分析法进行分析,重点改善区包括8个方面: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诱发破裂的危险因素、神经功能障碍预防、用药、急救措施、病情监测、感染预防;次要改善区包括4个方面:心理指导、饮食、运动、相关检查;维持区包括两个方面:生活指导、复查;优势区包括1个方面:休息。(2)基于IPA分析法的延续护理的实施。根据IPA分析法的结果,由研究小组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咨询本领域专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干预形式包括集体授课、在线学习等。患者出院后的3个月内,每月邀请本院专家组织一次集体授课,在医院会议室进行,研究小组与患者协调时间,确保所有患者能够按时参加。教学内容为IPA分析法中重点改善区的内容,每次授课时间约为60 min。对于次要改善区的内容,则由研究小组通过微信公众号每日向患者推送颅内动脉瘤相关健康信息的方式进行指导,所有内容均来自心血管专业书籍、期刊,经过研究小组的筛选,并由专业的设计师设计成具体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易于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接受,必要时邀请临床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化的指导。对于维持区和优势区的内容,由研究小组制作健康教育手册分发给患者,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程度自行学习,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可通过电话或微信的形式进行咨询,研究小组成员及时给予解答。(3)结合象限图分析,改进护理服务。重点改善区和次要改善区中满意度较低的项目是居家护理服务改进的重点内容,该部分内容由研究小组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集体讨论,分析延续护理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措施,通过积极改进方式、方法(如注意健康教育时良好的服务态度、耐心倾听,同时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每次健康教育完成时对患者进行恰当提问,听取患者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评价),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对于优势区和维持区的延续护理内容应给予继续保持。
1.3评价指标
1.3.1自我管理 采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进行评分[7],包括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社会管理、信息管理5个维度,共计28个条目,每一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价,总分满分为14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3.2康复效果 采用Barthel指数(BI)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价[8-9]。BI评分:共10个条目,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脱衣、大便控制情况、小便控制情况、如厕、床椅转移、平地移动能力和上下楼梯,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越好。MMSE评分:包括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5个维度,共11个条目,满分3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1.3.3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价[10],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躯体活动、情感职能、社会关系、活力6个方面,每个方面总分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
2.1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 干预前,两组BI、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I、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I、MMSE评分比较分)
2.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病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多、易复发,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1]。延续护理是医疗机构为患者出院后继续提供有效护理服务的主要护理方法,研究显示,延续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传统的延续护理多忽略了患者的需求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患者血压控制、功能恢复等效果不佳[12]。因此,如何最大程度上促进颅内动脉瘤患者居家康复的健康行为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13]。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各项目评分、BI评分、MMSE评分和SF-36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基于IPA分析法的延续护理能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IPA分析法作为一种分析和识别某种服务属性的方法,能够准确定位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本研究通过采用IPA分析法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用药、饮食、运动、心理指导等方面的干预需求,从而为患者居家康复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方案。患者在经过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IPA分析法可通过象限分析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居家延续护理需求的重要性进行分类,使得研究小组在制订延续护理方案时能够准确把握重点,一方面对患者迫切的需求采用现场授课的形式进行重点改进,有效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能够对患者疾病管理中的弱势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另一方面对非重点内容则通过线上教育和发放教育手册的形式,充分尊重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学习使优势项目得到加强,能够使患者最大程度上获取自己所需,随着患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健康管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加快了患者疾病康复进程,改善了康复效果。此外,基于IPA分析法的延续护理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居家康复方案,从生理和心理上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指导,调节患者生理和心理状态,给予优质、高效的支持性照护,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改善了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以最佳的状态完成治疗,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通过加强医患沟通,从细微处关心和尊重患者的感受,在各个环节中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亲切感,使得疾病状况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IPA分析法的延续护理能够显著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