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橙,姚 磊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具备科学读写能力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提高科学读写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还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科学读写能力的核心概念是“表述逻辑”,指学术写作过程中为了达到表述目标而遵循的创作逻辑。表述逻辑的目的是将研究论点呈现出来,用科学合理的论据加以论证,说服读者,传递论点。表述逻辑之于文章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准确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达形式的准确性,也就是语言的逻辑性”[1]。然而,由于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长久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程式化、单一化以及高等院校对普及逻辑学教育不够重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思维方法与严格的论证技巧。再加上读图时代与移动信息融合时代的冲击学生很容易陷入横向的、断裂的、碎片化的思想大杂烩之中。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因缺少问题意识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因缺乏总结能力而导致写不好文献综述,因无法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思想而拼凑他人论文的观点,以及语句层次混乱、病句频出。这些都是科学读写能力有待提高的表现。
存在图逻辑(Existential Graph Logic,简称EGL)是一种具有演绎性质的图式化逻辑分析工具,同时它具有直观性。人们在构思,创作分析性、说理性文章的时候,运用EGL能够直观地展现理论与假设之间的演绎关系以及这种演绎关系形成的逻辑理论依据,从而帮助作者构造和检验文章的逻辑框架因此,学习EGL是培养科学读写能力,进而克服上述困难的有效途径。首先,分析性、说理性文章的写作范式要求文章必须具备“问题”“理论”和“假设”这三个部分。其次,这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理论演绎假设”“假设回答问题”和“问题融入理论”并由此形成学术创新点。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先阐述相关的EGL理论,再结合具体的文章案例论述EGL在其中的作用。
演绎是运用逻辑规则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过程,在写作中表现为由已知原理推导出特殊情况(特例)。原理作为已知条件或原因,而特殊情况作为结论或结果。EGL对这种演绎关系的直观展示如图1所示。
图1 原理演绎出特例
首先,矩形阴影部分表示整篇文章的语境。其次,图中封闭曲线表示否定(而不是外延),相当于否定联结词“不”或者“并非”。因此,被奇数个封闭曲线包围的区域是被否定的区域;根据“双重否定等于肯定”的规律,被偶数个封闭曲线包围的区域是被肯定的区域。再次,图1中被并列放置的内容具有并列关系,相当于合取联结词“并且”。那么,图1表示论断“并非‘原理为真并且并非特例为真’”,或者是“并非‘原理为真并且特例为假’”,又或者是“原理为假,或者特例为真”。根据现代逻辑理论它们都和“如果原理是真的,那么特例是真的”的论断等价。因此,图1通过这种“如果……,那么……”的蕴涵关系,展示了原理与特例之间被演绎与演绎的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原理和特例的描述对象总是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蕴涵关系中的严格蕴涵关系。
EGL有5条规则,分别是:规则1,否定区域内可插入论断;规则2,肯定区域内可删除;规则3,双封闭曲线;规则4,由外向内复制;规则5,复制的逆。下面只分析和本文相关的规则1~规则4。
规则1:否定区域内可插入论断。在否定区域内,也就是被奇数个封闭曲线包围的区域内,可以插入任意论断。这相当于说任意论断如果它被当做原理,那么它须要先出现在否定区域内,作为可能成立的假设被引入到文章的推理过程中,如图2所示。
图2 规则1
规则2:肯定区域内可删除论断。在肯定区域内,也就是被偶数个封闭曲线包围的区域内,可以删除任意论断。这又相当于说任意论断如果它已经被证实了,那么它可以作为已经被检验完毕的论断而不再被提及,如图3所示。
图3 规则2
规则3:双封闭曲线相当于双重否定,根据“双重否定等于肯定”,双封闭曲线不会对它区域内的内容造成实质影响,如图4所示。
图4 规则3
规则4:任意论断如果已经被置于图中某个区域,那么它可以被复制到更加靠近中心的任意区域内。这相当于说,任意论断都可以演绎出它自身,或者说任意论断都可以被它自身演绎出来,如图5所示。
图5 规则4
在分析性、说理性文章中,被原理演绎出来的特例就是文章的假设,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的过程构成了文章的逻辑框架。理论和假设在满足演绎关系的同时,其自身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理论指已知事理、公理、原理、定理以及权威的观点、思想等等,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理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其次,对于特别宏大的理论(例如博弈论)是不能被经验证实或者证伪的[1]。宏大理论可以被应用到各种领域,作者将它们应用到具体的研究中,演绎出可以被检验的特例作为假设。证实假设能够拓宽宏大理论的应用范围;证伪假设能够降低宏大理论的可信度。习惯上,这种应用宏大理论的逻辑方法叫做“傍大树”,而那种质疑宏大理论可信度的逻辑方法叫做“打靶子”。“傍大树”的理论依据与推演过程如图6所示;“打靶子”的理论依据与推演过程如图7所示。
图6 证实假设并扩展宏大理论的应用范围
图7 证伪假设并质疑宏大理论的可信度
例如,周黎安运用博弈论模型来解释我国长期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是,地方官员之间存在政治晋升博弈,即给定只有有限数目的人可以获得提升,一人获得提升将直接降低另一人提升的机会[2]。而官员晋升又跟地方经济绩效指标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为了个人的政治晋升,势必会在经济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以削弱对手的经济绩效。尽管作为宏大理论的博弈论本身无法被完全证实,但从它演绎出来的假设却可以被检验,即仅需考察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便可揭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傍大树”还是“打靶子”,宏大理论和假设的描述对象都应该是紧密相关的,否则就有牵强附会、随意联系的嫌疑。
还有一种理论和假设之间的演绎关系,须要在某些前提条件之下才可以满足。例如,理论A在前提条件x、y、z下推导出作为假设的特例。如果假设被证实,那么理论A和前提条件x、y、z都是一致的,并且理论A的可信度被提高;如果假设被证伪,那么理论A和前提条件x、y、z不一致;一般而言,理论A本身也不一定是虚假的,因为任何一个前提条件都可能是错的,也就是理论A的某个限制条件是错的,改变理论A的限制条件实际上就是修正,重构理论A。当理论A不须要修正时,理论依据与推演过程如图8所示;当理论A须要修正时,理论依据与推演过程如图9所示。由于图8、图9分别与图6、图7步骤相似,所以只展示最后一步。
图8 证实假设且理论与前提条件一致
图9 证伪假设且理论与前提条件不一致
例如,现代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均认为快乐是可测量的,基于这种理论他们最终提出“以快乐为终极目的和检验尺度的理论”[3],即通过检验主体的某一行为使其产生多大程度的快乐来判断人的某种行为对于其自身有多大的价值。然而,这个假设的附加前提是:第一,人类快乐的表达具有“主体客观性”,即人的快乐基于身体官能的物质基础,所以通过对身体激素和脑电波等物质的测量可以解读快乐的程度。第二,人类对快乐的判断具有“类的近似性”,即因为人具有类似的器官,所以人对快乐的主观判断产生于接近的生理基础,由此人们之间的快乐便有了共通性与近似性。第三,人类所追求的快乐的本质具有“对象客观性”,即人所追求的快乐产生于客观而具体的行为,如对美食的享用。最后一种理论和假设之间的演绎关系是假设等于理论自身,即假设只是理论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对于文章整体而言,由于理论和假设是等价的,所以证实了假设就是证实了理论;证伪了假设也就证伪了理论自身,这比“提高可信度”以及“质疑(降低)可信度”更加严谨。
又如,彭玉生对魏昂德地方国家公司主义的检验[4]。魏昂德的核心命题是:“村镇工业公司因为规模小,所以监督严格,(公有)产权清晰,效益高于城市工业公司。”彭玉生认为命题“地方政府‘公司’规模越大,效益越差”是魏德昂核心命题的直接演绎,且没有附加条件。如果证伪这个假设,那么地方国家公司主义理论就需要重新构建。问题在于,虽然彭玉生指出了这种写作结构的逻辑关系,但是他运用得并不准确。魏德昂的核心命题“村镇工业公司因为规模小,所以监督严格,(公有)产权清晰,效益高于城市工业公司”其直接演绎应该是“如果监督不严格,产权不清晰,效益低,那么公司规模大”,而不是“地方政府‘公司’规模越大,效益越差”。
因为论文的核心要素包括问题、理论和假设三者,所以对论文整体而言只有理论和假设的演绎关系还不够,还应该考虑到假设的目的性。理论能够演绎出许多特例,但是只有一个特例能够回答论文作者提出的问题,这种能够真正地“扣题”的特例才能成为待验证的假设。构思论文伊始,作者应该进行这样连续的思考:我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假设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并不复杂,一般依据作者的研究兴趣和学术背景而异。第二个问题则比较关键。“扣题”扣得准,文章整体就会显得和谐、紧凑且有说服力。例如,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5]中提出了三个具体问题,分别作为三个演讲的主题。
问题1:专名是什么?
问题2:摹状词理论是正确的吗?
问题3:如何正确理解模态问题?
针对这三个问题的假设如下。
假设1:如果一个指示词(专名)在每一个可能的世界中都指示同一个对象,该指示词就是严格指示词。
假设2:摹状词理论一般来说是错误的。
假设3:认清先验和必然性之间的区别,或者说经验和偶然性之间的区别,是正确理解模态问题的必要条件。
第一个假设紧扣第一个问题。首先,问题句和假设句的主语都是“专名”。其次,假设句给出了专名之所以成为专名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即每一个“可能世界”中都指称同一个对象。因为“可能世界”也是一个新概念,所以第一个演讲就围绕着“可能世界”这一新概念对“必然”和“先验”这两个传统哲学概念之间的区别进行论述。第二个假设和第二个问题的衔接也十分紧密。首先,问题句和假设句都围绕“摹状词”。然后,克里普克把摹状词理论总结为7个命题并用反例一一证伪来反驳摹状词理论。如果假设对不上问题,文章就是容易文不对题或张冠李戴。第三个假设紧扣第三个问题,提出了克里普克的核心观点:摹状词理论无法解释模态问题,而他的可能世界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模态问题——“必然A”是真的,当且仅当在所有可能世界中“A”是真的。
假设本身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要回答文献综述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它还要融入文献综述提供的理论。只有融入理论,假设(作为被证实的特例)才能和前人积累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在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内作出一些创新性的贡献。总的来说,创作一篇分析性、说理性文章,先要总结前人的理论,从前人的理论中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假设。待假设被证实之后又能和上述理论一起成为其他文章引用的文献,并且演绎出新的假设。知识就是这样在你一砖我一瓦的共同努力之下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积累。
形式逻辑是一门纯理论学科,一般认为它的理论意义是为本体论问题寻找答案,它的实践意义是为理性活动提供客观的“真”的标准。对于后者,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EGL的创始人皮尔士就是其中之一。EGL被皮尔士称为“科学逻辑”。首先,它是一种具有演绎性质的形式逻辑系统。其次它展示了思维的元素及其组合,用图式化符号直观地展示了科学研究中推理要素之间的推演过程。本文使用EGL在形式逻辑和科学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不但用EGL展示了理论演绎假设的推演过程而且举例分析了假设回答问题,问题融入理论的方法和意义。总之,学习并使用EGL有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有利于分析性、说理性文章的构思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