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华,乌建平,张莉,叶建丽,邱模昌*
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全科医生总体数量不足和分布不均衡是目前的关键问题之一,采取“3+2”模式培养的助理全科医生,因其培养周期短、适用性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尚在探索阶段,3年在校培养与2年医院培养之间的有效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立足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强化院校融合,提出“校院区贯通式”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助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发挥其积极作用。
1.1 人才总量配置不足 据2018年全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暨第十五届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学术年会会议报道,截至2017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25.3万人,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8人,距离2030年规划尚缺少50万人,缺口巨大[1]。此外,因经济发展和政策待遇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地域分布很不均衡,江苏、上海、北京、浙江4省(直辖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高于3人;陕西、江西、辽宁等7省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仍低于1人;21个省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其中包括山东、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1]。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基层全科医学人才队伍还存在学历层次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流失严重等情况,呈现“缺乏人才—功能萎缩—人员大量流失”的不良循环[2-5]。
1.2 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基层全科医生主要来源于现有医生转岗培训,通过院校培养的较少,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源供应后劲不足[6]。以现有8年培养周期的“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难以在规定时间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并且,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基本集中在县级以上医院之中,经过5年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去做全科医生的意愿较低,更别提还需要再参加3年的规范化培训[7]。助理全科医生采取“3+2”模式培养,因其培养周期短,能更快速地提供全科医学人才,且其“完成3年临床医学类专业高职(专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接受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培养机制已经初步建立[8]。庄林等[9]通过调研发现,完成3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业后,毕业生后续参加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数不足10%,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人才的职责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1.3 现状原因分析 造成总量不足与供应乏力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首先,“3+2”模式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其前3年在医学院校完成,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按照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培养,后2年在医院进行,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主导,按照《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实施。人才培养的两个阶段缺乏衔接,相互孤立,未能建立一个完善的从学校(学生)—医院(助培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的直通道路,毕业生全科职业精神的培养缺失,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和引导,导致“下不去”的现状。其次,目前助理全科医生的2年规范化培训存在采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压缩形式的现状,未能凸显全科医学“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培养,培养目标与就业定位缺乏一致性,毕业生全科职业岗位胜任力不足,导致“难用上”的现状。此外,培训基地与医学院校不同,其只负责专业技能培训,缺乏对学生学历提升、资格获取、就业渠道等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再加上基层卫生人才福利待遇、职业地位较低,职业发展路径缺乏等情况,导致“留不住”的现状。
本文要点:
目前“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尚在探索阶段,3年在校培养与2年医院培养之间的有效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院区贯通式”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指借鉴本科临床医学专业“5+3”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将学校、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三方融合贯通,充分利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隶属关系及紧密合作开展教学工作的特性,由学校统筹管理“3+2”的两个阶段,实行“校院区贯通式”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该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数量、提升了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促进了校院区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2.1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总结十多年专科层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将学校、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三方融合贯通,充分利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隶属关系及紧密合作开展教学工作的特性,由学校统筹管理“3+2”的两个阶段,实行“校院区贯通式”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校院区”分别指的是医学专科学校、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附属医院的直属社区医院。由学校临床医学系主导,组建由学校、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三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团队,制定5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校全程参与教学管理,保障教学计划的实施。“校院区贯通式”培养的前3年在校学习期间,定期安排学生赴社区医院承担健康服务工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精神;后2年在附属医院参加国家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定期返校学习,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入校即明确职业发展规划,通过5年“校院区贯通式”的培养,获得学历、职业资格且通过规范化培训,可直接胜任岗位需求。
2.2 组建专业团队 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任基层医疗行业、全科医学教育研究领域、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为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决策咨询。组建专业团队,主要由专业核心课程教师、附属医院实习与规范化培训带教老师、社区医院参与教学人员组成,并从中遴选、聘任专业团队负责人。专业团队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工作,对人才培养质量负责。
2.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专业团队负责赴就业单位进行调研,掌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需求现状,立足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兼顾《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实施意见(试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相关标准,制定五年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三年制的全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幅度调整,以“3+2”模式的五年制人才培养周期为前提,充分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间,增加大量的见习课程。以“早临床(社区)、多临床(社区)、反复临床(社区)”为总体思路,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穿插”“在校学习与医院(社区医院)学习交互”为基本原则,制定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全科职业精神与能力”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2.4 打造师资队伍 根据课程设置,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专业素质高、具备职业精神的师资队伍。通过赴临床一线、社区一线实践锻炼,培养在校教师的职业精神与专业能力,促进其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校教师与临床一线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能力培训及细化教学规范管理等举措,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其科学、系统地开展教学工作。抽调双师型专业教师(熟悉学校与医院教学规律)组成兼职辅导员团队,承担学校与医院两个阶段共5年培养期间的学生管理与职业规划引导工作。
2.5 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实训设施建设,由学校统一规划,在附属医院建立与校内同一标准的临床实践实训室,确保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完成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SCE)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保证在实习前、毕业前、规范化培训结束前开展3次全覆盖的临床技能考核。与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做好衔接,保障毕业生在附属医院参加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期间,享受国家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相应政策。与意向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解决落实好毕业生助理规范化培训结束后的就业问题。与本科医学院校做好衔接,将成人本科学历教育的内容融入贯通式培养的体系中,为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铺设了一条顺畅的道路。组织相关教师成立培训团队,开展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培训工作,提升资格考试通过率。通过上述保障措施,全面确保毕业生完成5年的贯通式培养后,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获得毕业证书、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且能直接上岗就业。
3.1 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数量 采取“校院区贯通式”培养的助理全科医生,按照五年一体化的助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并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有社区服务的实践,所以其毕业生基层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等职业能力比较强,毕业后完全“能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岗位工作。其次,在入学之初就已经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精神养成,所以学生毕业后基层工作接受度高,而且能安心服务基层,属于踏踏实实“能留住”的人才。再者,因学校全程参与教学实施与管理,相对于医院面向社会招收的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贯通式培养的学生一直处于在校(附属医院)学习状态,具有较好的学习氛围和较优的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在后两年培训期间全面组织理论知识强化教学,利于学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获取,培养的学生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具有“能发展”的特点。
3.2 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提升 根据现有助理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10-12],结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与专家咨询意见,设计了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岗位胜任力问卷调研3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毕业生在临床专业知识、临床诊疗技能、医学人文关怀、职业态度与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岗位普遍需求的能力均有提升。
3.3 促进校、院、区的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 由于医学教育逐步向高层次发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将逐步提升为一本招生。按此趋势发展,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将不再适合举办临床医学等专业,面临教学资源的闲置与师资队伍转型的问题,开展助理全科医生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高专)类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校院区贯通式”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了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5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附属医院、社区医院全程参与教育,通过承担教学与培训任务提升了附属医院及社区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大量助培生在社区医院承担工作,提升社区医院的健康服务能力。
4.1 本科院校参与,给予本科学历 借鉴本科临床医学专业“5+3”本硕一体化培养(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完成后,在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探索医学专科学校与本科医学院校共同参与的“3+2”专本一体化培养模式,三年制专科培养之后,选拔优秀毕业生纳入“一体化”培养,即在完成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完成本科学历教育,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历与学士学位。此举可解决大部分学生对“专升本”升学的期望值较高、不安心临床实习和规范化培训的问题,大幅提高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愿意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也有利于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质量整体提升。
4.2 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 由于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还不够,参加规范化培训的毕业生人数有限,难以满足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由于参加助培人数较少,占毕业生总数比例较低,不利于“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推进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目前,针对第二阶段的培养模式创新较多,针对第一阶段的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只能停留在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加社区见习培养职业精神等较浅的层面,较深层次的改革只能以试点班的形式开展。应进一步加快培训基地的建设步伐,特别是将一批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纳为助培基地,并增加基地接收助培生的名额,使“3+2”助理全科医师培养形成一定规模,助推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培养质量的提升。
4.3 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助理全科医生是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是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核心要素[13],因此,提高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至关重要。应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组建第三方质量考核队伍,立足岗位胜任力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标准,加强过程监督与结果评价,并形成质量反馈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助理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贡献:蒋丽华提出研究思路、政策解读、调研;乌建平、张莉、叶建丽、邱模昌培养模式构建与论证。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