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措
(青海省河南县畜牧业科技推广中心,青海 河南 811599)
新生犊牛腹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20%~100%,较高的发病率给牛健康养殖造成较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新生犊牛腹泻的季节,发病率地区性差异明显,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90%~100%,死亡率也高达50%,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牦牛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5000m 的高寒地区,生长地区环境恶劣,生存环境对新生犊牛考验较大,因此发生于新生犊牛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牦牛新生犊牛的腹泻及防治对降低牦牛养殖损失和提高养殖效益有重要意义。
1.1 营养性因素新生犊牛通过牛乳获得身体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初生后24h 内补充牛乳对新生犊牛吸收营养成分、获得抗体至关重要。当新生犊牛无法及时获得牛乳,饲喂牛乳的时间及温度不合饲养规定,或牛乳质量不高时,则会导致消化系统负担,同时无法获取抗体及营养。此时,肠胃免疫系统极易被侵入,引发营养性腹泻。
1.2 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是新生犊牛死亡的主要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因复杂、传染性强、病程急、治疗难度大。一般的感染性病因复杂,多种细菌或病毒侵入消化免疫系统,而犊牛的消化系统无法抵抗病菌时,就会引起腹泻。常见的感染性因素有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日冕型病毒、隐孢子虫、沙门氏菌、冠状病毒、球虫病等,发生时间依次为初生后3d、5~21d、3~35d、5~42d、14d 后、30d 后。
1.3 应激因素新生犊牛在出生后极易受应激因素影响而发生腹泻。由于新生犊牛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常见的转栏、受凉、离母、饲料替代母乳等都会引起生理应激反应,从而引发腹泻。
新生犊牛腹泻一般具有明显的排稀便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犊牛腹泻在排便症状上存在差异性。一般消化不良腹泻排白色粥样粪便,无明显的腥臭味。感染性腹泻排黑色或黄白色粪便,且排泄物带有恶臭。此外,新生犊牛腹泻普遍伴随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皮肤弹性降低、站立不稳、眼球下陷等症状。经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在耗牛养殖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耗牛对病毒性腹泻具有易感性,其中7~19 个月的犊牛腹泻的发病率最高,此外据调查牦牛腹泻的发生也与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冬季发病率极高,此外牦牛腹泻发病率传播速度极快且方向多为风向,新发病的疫区呈急性流行性感染以及成年牦牛感染后多数为隐性经过也是腹泻疫病的流行性特点。
3.1 预 防犊牛腹泻的防治需要预防在先,及时治疗。预防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强化饲喂管理;(2)强化卫生管理;(3)强化环境管理;(4)氧化肠道益生菌调节;(5)加强运动、确保饮水充足。新生犊牛出生要要确保1~2 次的牛乳饲喂,饲喂环境维度建议在15~42℃。饲喂的牛乳应确保新鲜,且要坚持规律饲喂,以免引起犊牛的应激。在管理上,要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干燥,做好养殖环境微生物菌检测,做好犊牛体温的监测。一旦发现体温异常和腹泻症状,应及时分析病因,进行辨证治疗。
3.2 治 疗
3.2.1 评估脱水程度 评估脱水是犊牛腹泻治疗的第一步,它决定着是否采用补液治疗。犊牛腹泻严重、脱水严重时会发生明显的眼球下陷。下陷程度越深,说明脱水越严重,就需要及时采取补液。脱水程度不同,补液量不同。补液量计算公式参考如下:补液量=(脱水%×体重)+(0.08×体重)。补液方式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一般脱水程度小于8%时采用口服,大于等于8%时采用静脉注射。补液成分主要包括维生素及矿物元素,如氯化钠、氯化钾、葡萄糖、甘氨酸、无水柠檬酸等,也可直接采用口服补液盐。
3.2.2 辨证治疗(1)虚寒腹泻 直接采用苍朴口服液治疗,或采用苍术30g、厚朴30g、黄连30g、陈皮30g、白芍30g、滑石25g、车前子40g、茯苓25g、乌梅炭25g,煎汤灌服,1 次/d,连用3~5d。(2)湿热性腹泻 直接采用黄柏双花口服液治疗,或采用黄连30g、黄柏30g、白头翁30g、金银花30g、炙甘草12g、党参35g、干姜25g、炒白术25g、茯苓25g,煎汤灌服,1 次/d,连用3~5d。
牦牛腹泻的防治要结合具体环境和养殖情况具体分析病因,确定引发腹泻的原因,然后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养殖管理中,要做好腹泻感染的病因控制,通过加强营养提高犊牛的免疫力,通过加强卫生管理、环境管理等减少微生物菌的影响和应激反应的刺激,为犊牛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可有效预防新生犊牛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