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浪 陈 滨 雷 燕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是国家为保障用药安全而设立的一项制度[1]。药师作为处方审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桥梁[2],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所致的损害已成为临床常见的致死因素之一[3],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本文旨通过分析该院298例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总结其发生规律及风险因素[4],评估其效益、危害、有效及风险,及早防范与用药相关的安全问题,从而有效地降低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切实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切实提升患者的就医满意度。
选取该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集的298例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以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收录时间为准。
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等方法,按其发生的程度、年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及其临床表现情况及报告例数最多的前5名品种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5]。
298例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新的严重的5例,占1.67%,新的一般72例,占24.16%,严重的4例,占1.34%,一般的217例,占72.83%,除了新的严重的较去年同期环比有所增长,其余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298例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ADR发生比例最高的是60岁及以上年龄段,占33.89%,31~40岁年龄段最低,占6.71%;其中最高年龄为92岁,最小的为6月,平均年龄为59.8±5.8岁,其构成比见表1。
表1 ADR发生的年龄段分布及其构成比 (n=298)
298例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药品105种,按药理作用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菌药物116例,占38.93%,中药注射剂44例,占14.77%,抗肿瘤药物28例,占9.40%,消化系统疾病药物18例,占6.04%,能量及营养成分补充药物16例,占5.37%。其构成比见表2。
表2 ADR涉及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 (前5名,n=298)
298例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共425例次,按临床表现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皮疹、瘙痒、斑丘疹等为主)112例,占37.54%,其次为胃肠道损害(以呕吐、恶心等为主)42例,占14.04%,全身性损害(以寒战、发热、乏力等为主)38例,占12.75%,神经系统损害27例,占9.06%,以及血液系统损害8例,占2.68%,其构成比见表3。
表3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及其构成比 (前5名,n=298)
116例注射用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抗菌药物28种,按作用机制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28例,占24.14%,喹诺酮类24例,占20.69%,青霉素类复方制剂16例,占13.79%,大环内酯类13例,占11.21%,氯霉素类6例,占5.18%,其构成比见表4;单品种ADR发生频次情况见表5。
表4 ADR涉及抗菌药物种类及其构成比 (n=116)
表5 单品种ADR发生频次及其构成比 (n=116)
44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品种共19种,按功能主治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祛瘀剂14例,占31.82%,清热剂13例,占29.55%,扶正剂9例,占20.45%,温里剂6例,占13.63%,化痰、止咳、平喘2例,占4.55%,其构成比见表6;单品种ADR发生频次情况见表7。
表6 ADR涉及中药注射剂种类及其构成比 (n=44)
表7 单品种ADR发生频次及其构成比 (n=44)
根据ADR报告分析,该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共收集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298例,占了该院同期总数(493例)的60.44%,由此可知,静脉给药方式ADR的发生率较其他给药方式高[6],虽然ADR为合格药品的固有属性,但其因诱因及机制尚未明确,给患者带来极大地危害[7],静脉给药更为严重。为此,在遴选药物时应对药品的风险/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合理选择效价高的品种,从而提高患者在用药、治疗及辅助医疗方面的安全性[8]。
根据ADR报告分析,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5例,其中抗菌药物4例,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1例,占注射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的1.67%,较去年同期环比有所增长,应予以重视,其中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为第一次报告,且以皮疹、呼吸困难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在及时发现后,经减慢低速、停药及对症处理后,转归良好,未出现致死、致残病例[9]。由于该类药物具有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其隐藏对身体的损害又常常被临床忽略,为此,PPI用于预防应激动性溃疡时应严格把握好适应症,避免出现无指征用药、给药频次过多或给药时程过长等不良现象。
根据ADR报告分析,从表1可知,高龄、低龄人群ADR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功能逐步退化,新陈代谢减慢,较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10];此外,低龄婴幼儿童由于各脏器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若服用一些活动较强的药物,就极易出现毒副作用[11],为此,对于高龄、低龄患者,特别是患两种或以上疾病的,应统筹安排在同一区域,并在静脉输液时应做好密切观察,随时做好相应抢救应急措施,以确保用药安全。
根据ADR报告分析,从表2、4可知,ADR发生涉及主要以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抗肿瘤药物等为主,其中抗菌药物又以头孢菌素类所致ADR位居首位,这与临床广泛有关。从表5可知,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品种中,喹诺酮类占2个,共23例,占19.83%,该类药物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具有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小等优势而被临床上广泛使用,但又因患者体质及疾病程度差异,导致该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一直居于首位[12],为该院ADR高发品种,应予以高度关注与重视。为此,为了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抗感染疗效,在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药史、过敏史、药敏结果及所选品种作用机制、PK/PD学及毒副作用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给药频次、单次给药剂量等进行抗感染治疗,杜绝无指征、大包围用药,切实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13]。
根据ADR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44例,紧次于抗菌药物,涉及药品共19种,主要以温里剂、祛瘀剂、扶正剂等为主,其中以祛瘀剂发生率最高,然而该类药物的使用人群集中在中老年龄阶段,与3.3分析的ADR发生率与年龄成线性关系吻合。为此,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候应予以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用药过程中的不适。从表6可知,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抚正剂、清热剂、祛瘀剂等为主,主要是因中药注射剂含有多种蛋白质、淀粉、鞣酸、色素、树脂、挥发油等致敏物质,在临床使用中较易产生药品不良反应[14]。
特别是对于低龄儿童、恶性肿瘤等免疫力较低下的人群而言,这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将会带来极大严重危害,甚至会对各脏器产生不可逆的损害[15]。为此,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充分了解患者个体情况[16],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权衡利弊,优先选用药物经济学评价和效价比高的药品,杜绝无适应症大包围用药,并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适,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精准治疗疾病的目的[17]。
综合上述,可以得知给药途径、年龄、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等均为该院静脉给药ADR发生的风险因素,为此,建议临床医师在使用注射剂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合理选择效价高的药品,并在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高龄患者等特殊患者进行重点监护,以保证患者安全、合理使用药物[18]。此外,在推进药学服务模式转型的改革浪潮中,我们药师作为处方审核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以“合理、安全、有效”用药为己任,主动拓展与更新自身药学知识,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及时向医护人员传递药学信息,与临床医师一道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直接的、更专业的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用药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改善公众就诊体验,提升公众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从而加快推进该院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