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成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外交往工作,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长期复杂曲折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一代代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不懈探索奋进,将民族复兴梦想与人类进步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独立富强、人民解放幸福、世界和平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对外交往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洗礼考验,不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性成就,与18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往来,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工作格局,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砥砺奋进提供了重要启示。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从沉沦和苦难的谷底奋力崛起,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从此根本扭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彻底结束和洗刷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历史,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复杂严峻,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外交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战胜了一系列国际困难和敌对封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因为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出发来谋划和推进对外工作,不仅顶住了西方制裁和遏制的外部压力,也使中国外交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不断健全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对外交往的统筹协调,增强了全国对外工作“一盘棋”意识,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发挥决策议事协调作用,推动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外事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提供有力指导。驻外机构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加强党的建设,落实改革举措,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管理体制机制。党对外交往的百年光辉历程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外工作作为党的重要战线,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体现。做好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外交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的政治自觉。这是中国外交的灵魂和根本特征,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的最根本政治保障。
任何政党的兴盛衰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及其在推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其地位和力量也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的认可与支持。近代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但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华民族才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雷激荡中前赴后继,不可阻挡地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深情回望,我们从党的百年伟大历程中获得的深刻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无私、最无畏的先锋战士。
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任何国家的外交都要服从本国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整体战略,都要贯彻落实本国执政党的纲领和路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工作更要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当代中国的整体发展。新中国外交自创立至今始终不渝服务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深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因此,新时代的对外工作必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为中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目标,不仅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和外交行为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国家利益最坚定的捍卫者,维护国家主权与核心利益是党和国家对外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工作的最高行为准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要幻想以任何方式挑战中国主权、损害中国人民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和底线。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的图谋,保障改革发展和民族复兴。长期以来,党的外交决策顺应历史潮流和民心民意,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底线,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中国在近代长期遭受帝国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中国外交在维护以“一个中国”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现香港、澳门回归,打击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统一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国家利益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交作为国家战略实现的方式和保障,需要在国内外两个大局错综复杂和不断变动的相互影响中,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利益的本质。中国外交不仅在服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成就显著,而且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以及经贸摩擦等问题上继续展现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依然强调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国家都不要幻想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我国在这些涉及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上的原则坚定、立场鲜明、敢于碰硬、坚决斗争,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纵观人类历史,没有一个民族和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国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华民族向来具有独立自主的品格和爱好和平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对战争和动荡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更加孜孜不倦的追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列强欺凌、战乱连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独立与和平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夙愿。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为坚强基石和根本方针,贯穿于中国外交的整体历程和各个领域,在国际舞台上坚定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主张中国的事情要由中国人自己作主,世界上的事情要各国一起商量着办。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从此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全面收回国家主权,也在艰难险恶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邓小平鲜明地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虽然我国外交先后经历过“另起炉灶”“一边倒”“两线作战”“一条线、一大片”到“建设和谐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变化,但外交独立自主和维护和平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战略,不管国际形势多么严峻,外部压力多么巨大,中国从来没有牺牲独立自主原则,在外交上始终坚定奉行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也不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坚决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的统一与完整,维护了国家发展稳定大局。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仍然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独立自主决定自己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立场,制定自己的外交策略;强调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在国际社会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维护公平,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充分展示负责任的和平发展大国形象。可以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外交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必须不断发扬光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础,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关系发展历史经验总结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战后国际关系发展表明,国家之间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双方是否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如果遵循这一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如果违背这一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可能尖锐对抗甚至发生冲突。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恩来就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和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中国政府声明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准则,中国与许多国家都确定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仍然继续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切和我们平等交往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扩大同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坚持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坚持以对话增互信,以对话解纷争,以对话促安全,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国际合作的推动者。
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外交本质上是人民外交,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的宗旨。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在任何时期都毫不动摇。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人民立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中国外交才能不断获得前进动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外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外交为民的宗旨,坚决维护中国公民和机构海外安全与合法权益,重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各地方同世界的互利合作搭建平台,支持地方和企业“走出去”,积极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1954年颁布的中国首部宪法就对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作出明确规定。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向海外的数量快速增长,涉及中国公民、法人利益和安全的事件迅速增加,保护海外公民、法人安全和合法权益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从利比亚、也门等国紧急撤离海外公民行动10余次近10万人,处理领保案件近50万起,同146个国家缔结互免签证协定,持普通护照的公民免签或落地签目的地达70个。2018年,备案或核准对外投资企业8786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90.4亿美元,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7万人。2019年全国边检机关检查出入境人员6.7亿人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情况下,党和政府心系海外同胞的安危冷暖,在全球范围组织开展领事保护专项行动,切实把党的关爱传递给每一个海外公民和侨胞。及时组织救治不幸染疫的海外公民,搭建远程医疗救助网络平台,向海外留学生发放120多万份“健康包”,向100多个国家的侨胞送去各类紧急防疫物资,安排临时航班接回面临困境的在外人员。面对如此巨大的海外利益和复杂难测的安全环境,新时代中国外交深入贯彻落实外交为民宗旨,进一步完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切实保障中国公民和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不断拓展中国海外发展空间;建立健全协调、预警、应急、服务和磋商机制,保证广大海外同胞人身财产安全,让他们随时感受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温暖,随地享有应有的地位与尊严,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