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1(三)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1-03-29 01:25何毅亭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生态

何毅亭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国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历史表明,人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严重。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发达国家连续出现大规模环境公害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震惊世界,引发国际社会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迫使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中外历史和现实表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保护自身、造福世界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40多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工业化引起的高强度排放导致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短时间内在我国集中爆发,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特点,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生之痛。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表明,我们再也不能通过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和资源实现快速增长,再也不能通过无限量的排放实现快速增长,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其中有很多需求在过去并不紧迫而现在却成为热切期盼,包括热切期盼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热切期盼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尤其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掠夺,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第一次能够“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不仅是劳动者的生命力、劳动力和创造力的最终源泉,而且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资源。他指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动态平衡的思想。他特别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从资本增殖的手段转变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根本上讲,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并为积极主动地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开辟广阔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的科学品质,抓住人与自然和谐这一核心问题,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智慧,汲取人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创造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这“六项原则”既是指导方针,也是科学理念,高度概括和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妄图去统治征服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客观规律,夯实了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相统一的本体论基础,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也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他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揭示了自然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赋予生产力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科学理念,源自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立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鲜明体现。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的一个重要科学理念。他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各要素之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一体性关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必须改变治山、治水、护田各自为战、要素分割的工作格局,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目标。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的科学自然规律,是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理念。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上,就是要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制度因素是造成和加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生态文明写入宪法,让生态文明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硬约束。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上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安排。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出发,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大国表率作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中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是我们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相一致、相呼应,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宏阔的国际视野和大国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内容。其中不少科学理念和思想观点具有原创性、独创性。比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等科学理念和思想观点,把生态文明上升到社会主义内涵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部署,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之快都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中国明确提出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携手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积极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等活动,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维护全球核安全和生态安全、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实现全球绿色发展等全球治理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方案,积极为人类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主张,充分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一切,集中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巨大实践价值和实践成就。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持续努力。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过去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并不稳固,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必须乘势而上、一鼓作气,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赢得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来谋划,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领域,而应将其扩展到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伦理等综合领域,全面统筹和协调推进各方面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样的生态文明体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理念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战略安排。要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通过绿色技术体系改造形成绿色经济,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就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必须通过党的坚强领导来推进。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这里的关键,是坚决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生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