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防护林被毁

2021-03-28 02:36
环境 2021年2期
关键词:剃光头防护林阳关

关键词:万亩防护林被毁

摘 要:近日,调查发现,敦煌防沙的最后屏障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几近失守。

敦煌万亩防护林被“剃光头”

当地必须交代清楚

国营敦煌阳关林场万亩防护林遭“剃光头”式砍伐,在刀砍锯伐、剥皮焚烧后,万余亩公益防护林所剩无几,几代人的造林心血付诸东流,“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生态灾难再现敦煌。

长达十余年的“剃光头”式砍伐被林场管理者和当地相关部门官员声称为“残次林改造”“合法行为”,体现了当地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理念严重缺失和对法律法规的漠视。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行径,让人出离愤怒又疑惑不已。行事者如此胆大妄为,底气何来?林场管理者在其中又承担了什么角色?监管部门为何没有介入?当地政府必须给出交代,而且必须交代清楚。调查之后,真凶与帮凶必须被绳之以法,失守的生态屏障也必须被修复。

《现代快报》

“防护林被毁”之争,

究竟暴露了什么

1月26日,甘肃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经过历年卫星遥感资料比对分析,2000 年以来,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情况。根据敦煌市2000年调查资料,当年阳关林场实有防护林面积 6500 亩左右。未发现砍树开垦葡萄园地情况。

而1月27日《经济参考报》以“有图有真相”的方式再次表明,原本的阳关林场的防护林面积在 13300 亩以上。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甘肃省和媒体,只有一方说了真话。具体是哪一方说了假话,公众心里有杆秤。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已经介入调查,查出话语真伪并不难。问题是,说假话的一方将来如何收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防护林被毁”争议的背后,是个别地方个别部门的发展观、生态观出了问题。生态是有“记忆”的,谁对它好,谁对它坏,一目了然。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别再急功近利、自欺欺人了。

《经济参考报》

万亩防护林被毁

涸泽而渔是昏招

从2010年到今天,葡萄园大有取代生态林地之势,葡萄生产已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二十年来,葡萄园虽然为林场带来了巨额经济利益,带动当地部分行业发展,但代价却是防护林场锐减和绿地重返荒漠。在生态利益还是商业利益的选择题面前,当地部門显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万亩防护林被毁,涸泽而渔是昏招。目前,敦煌市回应称已成立工作专班展开调查。但相较已遭遇“剃光头”式砍伐的阳关林场来说,未免还是来得太晚了一些。生态工程做出了成果后,不能就此止步,必须持续跟进、关注发展情况;“以果养林,以林护果”的发展初衷固然是好,但也要时刻关注它是否已被扭曲。对于个别坚决否认事实的部分官员,或应彻查其与葡萄园承包商们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已成为林场经济命脉的葡萄园,有必要重新考虑如何规范其发展边界,平衡好生态利益和商业价值的关系,找到真正适宜林场发展的经济结构。当地政府同样也需要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让敦煌人五十多年的努力延续下去。

《新京报》

敦煌万亩防护林被毁,

是谁逆生态保护而行?

耐人寻味的是,2017年3月,甘肃省有关部门发布报告称,阳关林场砍伐的树木都是已枯死的残次林木,按程序办理了采伐证。但阳关林场有职工表示,被砍树木绝大多数都存活良好、长势健壮。

尽管相关说法不尽一致,但万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剥皮焚烧后所剩无几,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何况,原国家林业局曾明确要求,禁止将国家级公益林改造为商品林,改造不得全面伐除灌木,不得全面整地,严禁采用引起土地沙化的一切整地方法和生产行为;极干旱造林区造林绿化须选择耗水量小、抗旱性强的树种。《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的“防风固沙林主要适宜树种表”中,也并未列入葡萄种类。

需进一步追问的是,大面积公益林场毁林后引进经济作物葡萄,审批流程是如何通过的?是否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这些,都需官方调查给出答案。

微言微语

@人民网评:“欲守敦煌,先守阳关”,一旦阳关的绿色长城被毁,拿什么护佑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

@云散云无痕:前人栽树后人砍,后人不给子孙留饭碗。

@吴家小小橘: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

@董玲-董小姐:期待严惩这种不顾子孙后代、不念历史文明、不敬自然法则的行为!

猜你喜欢
剃光头防护林阳关
前面就是阳关
阳关:虚实印象
阳关路
天热别给孩子剃光头
唐诗中的“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