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初中生日渐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略了考查科目的学习,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难以展开,民族文化难以有效渗透。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展开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相应的意见,希望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民族文化;渗透策略
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五千年历史过程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历史中沉淀出的优秀瑰宝,是我国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传承我国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使人民更加团结,精神更加抖擞。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民族文化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传承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相较于小学生来说有了自我的独立意识、独立认知,但是心智还未健全。所以学校应关注其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民族文化内涵,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一脉传承下去。
2.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日益发展,文化渗透日益加剧,中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认知较少,这对培养文化传人十分不利。但我国的民族文化是经历了无数的磨炼才保留下的最珍贵的财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如书法、绘画、古建筑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体会国家的强大与民族文化的璀璨,提升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3.培养文化美德,对立世有所帮助
民族文化中蕴含了无数的人生道理,这些优秀的文化是为人处世的哲理,是发展道德品质的基础。“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这是孔老夫子教世人说话的艺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教育世人对未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去做就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这样的文化美德,是精神品质最好的培养课程。
4.传递爱与责任,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美德
爱与责任和传统美德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在社会中成长”一课时要告诉中学生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对社会和家庭要充满爱,这正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中要了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的建设,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应牢牢记住,时刻不要忘记道德底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1.对于课本内容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层次的精神解读不够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呈现形式是纸质化,但其存在的精神内涵是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目前,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讲解还占据较大份额,但这门课程其实更应与生活挂钩,以实际生活为例,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活知识。
2.对民族文化枯燥单一的讲解,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学校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本质上就是为了提高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但教师在讲解内容时照本宣科式教学现象严重,使课本内容枯燥乏味,失去其本真特点,令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不到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问题解决意见
1.深入探讨教学内容,弘扬民族文化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蕴含许多深刻含义。要想让学生听懂并理解,教师就要准备充足的教案,合理有效地整理课本文化脉络,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通过潜意识向学生传递民族文化的传统美德,培养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精神,使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为了使学生道德品质的长远发展,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案,让民族文化在学生生命中得到延续。
2.加大课堂趣味性,增加民族文化了解程度
学校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就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当今社会有太多的物质乐趣。对于司空见惯的中学生来说,刻板单一的传统模式教学除了让其产生厌学的想法,并不能调动其积极性。所以学校应积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四、总结
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精神品质,是中華民族发展的根本支柱。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学不仅是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精神思想,同时树立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为人处世的哲理。
参考文献:
[1]陈木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2):19-20.
[2]游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中旬),2020(2):107-108.
作者简介:傅继宏(1989—),女,汉族,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职称:中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