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拓展性阅读课的开展

2021-03-28 10:02李强
新课程·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拓展阅读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開展课外拓展性阅读是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质的有效途径。阐述拓展性阅读课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论述拓展阅读课的设计原则,并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探索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拓展阅读;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一、研究缘起

近些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历史教学日益强调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就初中阶段来说,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要在课程设计思路中“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立足学科本体认识,倡导史学思想方法,强化立德树人导向,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要求,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为高中历史教学及评价指明了方向。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这是教师需要研究探索的。

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设计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大事。在每个板块内容的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然而,对于历史研究来说,由于教材的“线”是大线条的,是历史发展的主线;教材的“点”虽生动,但是不全面,不够细致入微。教师想要让学生获取对历史更为全面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就必须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才行,而教材上的那些“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开展拓展性阅读。

二、课程设计原则

2005 年欧盟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提出:“核心素养是指人在知识社会中社会融入、自我实现以及就业需要的素养,包含有知识、技能和态度。”如何实践核心素养教学,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应明确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因为学生无论是学习一次历史事件,还是一个历史人物,都需要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给定一个“结论”或“认识”,这一“结论”或“认识”其实就是学习者对历史的解释。学习者在获得了“解释历史”后,就自然而然生发出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家国情怀”。而学习者要想获得对历史的解释,又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建立历史的时空观念,采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可见,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完整闭环。因此,课程设计需完整体现以上过程。

其次,拓展性阅读课既要在中学知识框架内,又要满足学生课外知识的学习要求。在紧密联系教材知识的同时,适度提升难度。一方面,在阅读材料方面的选择应更宽泛,既要有一手史料又要有后世学者的研究著作;另一方面,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该把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最后,拓展性阅读应兼顾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两个方面,不得偏废。具体来说,就是在阅读材料选择上、阅读提纲的设计上、课前预习的指导上、课堂教学的实施上、课后作业的辅导上,都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自主体现为自主开展课前预习、合作完成课上小组研讨、相互辩论激发思维等。

三、教学准备及实施

在拓展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多种开展方式,如分享式阅读、任务式阅读、综合实践式阅读等。笔者在设计《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一课时,采取了任务式和小组讨论式阅读。具体流程有以下环节。

1.设计学案

学案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阅读材料的选编,二是阅读问题的设定,三是小组配合完成的课时任务,四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前两部分是一一搭配的,让学生依据问题提示去阅读材料。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放在学案的最后,学生阅读完前面的资料后,再完成课时任务单及社会问题讨论,具体如下:

(1)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选择中学历史教材提到的儒、墨、道、法四家;以学科素养为指导,选择儒、墨、道、法各思想家的人物生平的史料、主要思想主张、人物故事三个方面。

(2)问题设置方面。按照学科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

问题1:阅读材料,找出各派诸子的姓名、生活的时代、国属。

问题2:阅读材料,找出诸子的思想主张。

问题3:阅读材料,写出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论据。

(3)课时任务方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诸子百家争鸣思维导图的构建。培养学生利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

任务一:根据以上阅读材料,梳理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派的相关知识。

①梳理出的知识应包括每个学派的代表人、国别、其生活的时代,并写出你的证据。

②每个学派的核心思想。

③各学派可能代表哪个阶级?并写出你的根据。

要求:可以画表格、可以画思维导图、可以画时间轴等你喜欢的形式。要求清晰呈现出各个学派的特点,尽量全面。

(4)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探究诸子学说的社会价值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指导作用。

2.课前阅读指导

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老师将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进行阅读。一是指导学生查工具书理解关键的字词含义,比如孔子的祖上“叔梁纥”“孔父嘉”涉及“姓”与“氏”的区别,古人 “名”与“字”的区别等知识。二是指导学生查历史地图,在阅读诸子的生平知识部分时,学生需明确诸子所在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如墨子救宋的内容,要理解墨子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的侠义行为就必须结合地图才行。三是理解文本的含义,比如“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等词句需要给学生必要的解释。

3.课堂实施

课前事先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5名学生。

第一个教学环节:小组任务。给学生10分钟时间,整理自己课前预习,每则材料后所附的阅读问题的答案,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课时任务的思维导图的构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随机选两个小组为代表进行板演。

第二环节:负责板演的学生把本小组的成果画到黑板上并对本组的思路进行解释,其他组的学生对板演结果发表意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出示答案示范。

第三环节:教师总结,分三步。第一步,提示学生回顾诸子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第二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各家各派思想提出的目的——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这部分的难点在于如何阐明各派思想的内涵,教师必须通过必要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仁爱”“兼爱”“无为”“法治”的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其思想主张的内涵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才能对各家的学说思想形成自己的判断。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呢?笔者认为,在第一步交代好社会背景后(即提出了问题),既然诸子的思想主张是解决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需要阐释的是诸子是如何解决的(即诸子各家想达成的理想社会的治理模式),

简要表示为如下表。

第三步,结合诸子事迹,诸侯争霸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各家思想产生的效果——成败及评价,最后教师简要总结。

第四环节: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列出几种看法(分别代表儒、墨、道、法的观点),让学生思考这些观点的优劣并谈谈自己观点。课堂讨论后,老师不做结论性评价,把这一问题当作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课后作业部分的评价与反馈,同样关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论述中是否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

四、结语

本课仅以一节选修课的开展为例,通过阅读诸子百家,培养学生五大历史学科素养,同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明白:评价历史需要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要论从史出,不能空口无凭;要客观辩证,明白即使伟大如诸子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探索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的一孔之见希望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廖峰,高海紅.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整合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3,31(3).

[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注:本文系昌平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关于提升中学生历史文本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C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强(1984—),男,山西临汾人,汉族,研究生,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拓展阅读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