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止汗汤治疗汗证的经验举隅

2021-03-28 18:58陈新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3期
关键词:纳差自汗津液

孙 雪 陈新瑜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重庆市中医院肝病科,重庆 400021

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汗孔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多、或出汗时间及汗水颜色异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天总是出汗,常称为自汗;梦中出汗醒来后停止称为盗汗[1]。根据出汗部位的不同,分为头汗、手足汗等,根据汗水颜色不同,分为红汗、黄汗等,一般与战汗、脱汗相鉴别。汗证多以虚实为纲,但虚多实少。虚证多与气、血、阴、阳有关,实证多因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西医一般称之为多汗症,定义为在无发热情况下全身性、偏侧性或局限性长期多汗的一种表现[2]。西医认为多汗症主要是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汗证在西医治疗上存在目前无明确的诊断依据和指南的问题,治疗上予以口服镇静剂、抗胆碱能药物和控制汗腺剂类药物及交感神经切除术等外科治疗[3]。中医治疗具有通过辨证论治将汗证分为不同证型,按照不同治则治疗汗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的优势。

1 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指体内的阳气,“阴”指体内的阴液。《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表明汗出与阴阳、脏腑关系密切[4]。汗的形成与阴阳有关,而营卫气血生成源于五脏化生的精,故汗液的产生和排泄与五脏密切相关。

中医历代医家认为汗与五脏关系密切,有“脾乃汗之源,心乃汗之主,肺乃汗之关,肾乃汗之本,肝乃汗之制”之说。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心的生理功能包括心主血脉,且津血同源,血液行于脉外谓津液,如津液外泄过多,则会导致心血不足,心主神明,汗液受心神的调摄,若劳神、思虑过度,损伤心气,会出现汗多[5]。肝主藏血,为血海,是疏泄的物质基础,肝主疏泄,气机条畅,津液和血液的运行和输布才能正常,否则会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久化火,邪热熏蒸逼津外泄,导致汗出过多[6]。津液主要由人体食入体内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水谷精微化生主要靠脾胃运化功能,中医理论中也写到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湿气侵入体内,犯困脾胃,最终导致气机不畅,气不布津,汗出异常[7]。肺主宣发肃降,可宣发卫气,发挥温腠理、充皮肤的作用,最后实现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若肺气虚,卫气不能固表,外界六淫之邪易侵犯人体,而导致自汗或感冒[8]。《医碥·汗》记载:“汗, 水也, 肾之所主也。”肾脏具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藏精,为封藏之本。若肾气充足,则汗液代谢正常,肾失封藏,人体精微物质会无故流失,并伴随汗多症状出现[9]。

陈新瑜主任具有多年肝病方向的临床经验,对肝及其他脏腑引起汗出异常有以下见解。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化火,导致心火偏亢或肺失宣降,卫气不固,腠理汗孔开合失司,则汗出不止。在五行关系中,木克土,肝气过盛,导致脾失健运,影响津液正常的输布运行。中医学认为“乙癸同源”,肝阴亏损导致肾精不足,肾阴虚不能涵阳,阳亢迫津外出。

2 中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中医临床上一般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阴虚火旺、心血不足、邪热郁蒸4个基本证型,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证型夹杂的情况。虽然对汗证的病因病机论述很多, 但袁长津[10]认为, 其主要病机总不离阴阳失和, 阳不内守, 阴不潜藏,以致汗出。故临床治则为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 则汗出自止。

3 诊查要点

目前临床上多汗症的诊断主要还是依据多汗者的病史和体征[11]。一般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确诊,必须全面系统的回顾病史。对多汗症的诊断一经确诊,无需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临床主要在于区分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发性多汗症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多发,呈对称性,情绪激动、紧张时明显,继发性多汗症多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

4 调肝止汗汤组成及方解

陈新瑜主任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得出,肝病汗证的患者多以肝郁脾虚、湿浊中阻证多见,故创立调肝止汗汤加减,此方为小柴胡汤加减,病人气机枢机不利,气郁不行,迫阴液外出,调畅气机为治病根本。方解: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清肝泄热为君药;茯苓、白术益气健脾,仙鹤草、蒲公英清热解毒为臣药;佐以半夏燥湿化痰,佛手增强方中行气疏肝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化湿降浊之效。临证加减:腹胀者加用枳实15g、厚朴10g行气除满,纳差者加用莱菔子30 g、炒麦芽30 g、红曲12 g健脾消食、增强食欲,眠差者加用茯神30 g、蜜远志10 g宁心安神,重者予以牡蛎30 g、龙骨重镇安神,大便秘结者加用炒决明子30 g润肠通便,眼雾眼花者加用菊花15 g、枸杞子15 g、桑叶10 g平肝明目,胁痛者加用延胡索15 g、丹参10 g行气止痛,合并肝硬化者加醋鳖甲15 g、醋龟甲15 g软坚散结,合并脂肪肝加用绞股蓝15 g、姜黄10 g、荷叶30 g、红曲12 g化浊降脂,合并高尿酸血症加用车前草30 g、盐泽泻 10 g、黄柏10 g、秦艽10 g,易于感冒者加用防风10 g、黄芪15 g、糯稻根30 g,取玉屏风散之义,益气健脾、固表止汗,汗出过多者加用浮小麦 100 g(另包)、牡蛎30 g(先煎)行牡蛎散之义,收敛固涩止汗。

5 验案举例

患者刘某,女,31岁,于2020年5月8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有肝血管瘤病史、慢性胆囊炎病史。患者自汗2年,手足心、腋下汗出明显,打湿鞋袜,肝区不痛,腹部不胀,口干不苦、欲温饮,厌油、无嗳气、反酸,纳差,眠差,晨尿黄,大便干结,日1次。性情急躁、焦虑。舌脉:舌淡红苔薄黄,见齿印,舌下脉络瘀阻,脉细濡。辅助检查:血常规、肾功、血脂、血糖、AFP、CEA、CA125、CA199、CA153正常;肝功:LDH:117U/L,腹部彩超:肝内稍高回声(0.9 cm×0.8 cm)考虑血管瘤可能;胆囊息肉样病变(数个,其中1个长约0.2 cm);脾、胰、双肾未见确切异常。中医诊断:自汗(肝郁脾虚、湿浊中阻);西医诊断:多汗症;肝血管瘤;多发性胆囊息肉。以疏肝健脾、化湿降浊为法,方用自拟方加减,组方如下:竹叶柴胡15 g,麸炒枳实15 g,茯苓10 g,白术30 g,姜厚朴10 g,陈皮30 g,炒莱菔子30 g,炒决明子30 g,酒黄芩10 g,法半夏10 g,薏苡仁30 g,仙鹤草30 g,蒲公英15 g,佛手15 g,炒麦芽30 g,红曲12 g,丹参15 g,郁金10 g,醋延胡索15 g,浙贝母30 g,醋鳖甲15 g,蜜远志10 g,石菖蒲15 g,茯神30 g,玫瑰花15 g;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日3次。2020年6月19日二诊:手足心、腋下汗出较前稍缓解,仍有口干,纳差,眠差,晨尿黄,大便干结。性情急躁、焦虑,月经后期。舌淡红,舌尖红,苔薄黄,见齿印,舌下脉络瘀阻,脉细濡,辨证为肝郁脾虚、湿浊中阻、心血不足,在前方基础上去掉郁金、延胡索,加浮小麦100 g(另包)、牡蛎30 g(先煎),共7剂继服。2020年7月10日三诊:患者自诉自汗症状改善明显,口干、纳差、眠差较前好转,受冷后经常打喷嚏,小便不黄,大便正常。性情急躁、焦虑,月经后期,月经量可,少量血块,偶有痛经。舌淡红,舌尖红,苔薄黄,见,齿印,舌下脉络显露,左脉弦,右脉细,辨证为气虚夹湿证,予去蒲公英、佛手、玫瑰花,加用防风10 g、糯稻根30 g、黄芪15 g,共7剂。后随访3月患者诉汗出症状控制良好。

按语:患者既往有肝血管瘤、慢性胆囊炎病史,以汗多为主要症状表现,伴有口干、厌油、纳差、眠差,晨尿黄,大便干结。基础疾病为肝血管瘤,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忿郁恼怒,肝失疏泄、条达,脾失健运,肝郁气滞化火或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邪热逼津外泄而致汗出增多,口干、厌油、纳差,晨尿黄,大便干结,结合舌脉符合肝郁脾虚、湿浊中阻证,予自拟方加减疏肝健脾、化湿降浊。二诊患者汗多症状较前稍缓解,并伴有月经后期,汗为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津,津伤则血虚,故出现月经后期。继服前方,方中白术、茯苓益气健脾,远志、石菖蒲、茯神养心安神,并加用浮小麦、牡蛎增强收敛固涩止汗作用。三诊患者自汗明显好转,余症状也得到改善,受冷后经常打喷嚏,为心血不足,影响肺气不足。加用防风、糯稻根、黄芪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后追踪3月,获得良效。

6 小结

汗证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西医尚未有统一标准[11],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医在治疗汗证方面有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分析不同病人发病的病因病机,达到最佳疗效,且副作用少。

猜你喜欢
纳差自汗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丁香透膈汤治疗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纳差的疗效观察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清热化湿、醒脾和胃法治疗纳差52例
小儿支原体感染性肺炎消化系统损伤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