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咨伊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指导:卢 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大大降低了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老年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内环境改变,抵抗力下降,以致细菌反复入侵、繁殖而引起阴道炎症[1]252。临床常表现为外阴阴道灼热不适、瘙痒、干涩感或分泌物增多,可伴有性交痛及尿频尿急等泌尿系统症状。目前西医针对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阴道局部给药,雌激素是首选用药,轻者予以局部用药,伴有更年期症状者可全身用药[1]253。许多患者由于担心激素治疗的副作用及其致癌风险而不愿轻易尝试,抗生素的长疗程、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等又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独具特色,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2]358认为老年性阴道炎的病机为肝肾阴虚,冲任虚衰,湿热之邪下注,治以补养肝肾、固带止痒。江苏省名中医卢苏教授师承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夏老理论基础上尤为强调心的作用,以其经验方清心滋肾方治疗本病,并联合中药煎剂外洗,多见良效。笔者有幸跟诊卢苏教授多年,现将其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根据老年性阴道炎外阴或阴道瘙痒、带下异常的症状特点,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阴痒”“带下病”范畴[3],其病位在下焦,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1.1 心肾不交为本 《傅青主女科》云:“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生理状态下,心火(阳)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阴)上济于心,而使心火不亢[4]。若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不能下降于肾,则心肾阴阳平衡失调,心肾失交,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卢教授认为老年性阴道炎皆源于此。《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肾藏精,天癸由肾精及肾气所产生,因此女性的生长发育及衰退,离不开肾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天癸逐渐衰退,肾之癸水不足,心无肾水之滋润则火炽。心为阳脏,主火,五脏皆有火,而以心经火最盛,火盛则易生火毒,热毒炽盛,蕴蒸皮肤,则见瘙痒、灼热等症。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老年性阴道炎所见外阴瘙痒一症,与心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张介宾《类经》亦有“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留”之说,并云:“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痒皆属于心也。”夏桂成教授提出“心不宁则肾不实,心不静则阴不足”[5]。心火旺盛,下灼肾阴,肾之阴液不足,不能润泽濡养阴器,则见阴道干涩;心火独亢,灼伤肾阴,肾阴不足,不能上养心阴,亦会出现心烦、不寐、口干、出汗等心肾不交之兼症。
另一方面,心、肾亦可独自为病。《景岳全书》云:“盖白带,精之余也。”生理情况下,肾中所藏之精有余,则化生为带下,若肾的机理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退,产生肾气不固、肾失封藏等病理变化,则见带下不止;如若肾阴亏虚,肾精不足,则阴器无以润泽而干涩灼热。肾在窍为二阴,《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云:“肾荣于阴器,肾气虚……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指出阴痒的发病可由肾虚局部感邪,邪正相搏所致。
心乃君主之官,主藏神而司知觉,具有感知事物的生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神失调,则诸症峰起,而瘙痒等感觉又会使心烦更甚,躁扰不眠,致心神失养,心阴暗耗,而使瘙痒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心主血脉为心的另一重要生理功能,若血虚则肌肤失于濡养,风燥作痒;血脉运行不畅,瘀阻经络,血不濡肤,亦可见外阴皮肤干燥瘙痒。
1.2 外感湿热为标 老年性阴道炎有急慢性之分,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其急性起病,多由“湿、热、毒、瘀、滞”所致[2]345,其中以湿、热二邪为首。正如刘完素所指,湿热郁结冲任是带下病的重要病因,应以苦寒药治之,使郁结开通,热祛湿除而愈。若久居阴湿之地,或摄生不洁,或手术损伤,均可致湿热之邪乘虚入侵胞脉,伤及任带,影响带下。老年人正气亏虚,更易感外邪,湿性重浊,且趋下易袭阴位,故妇女感染湿邪常见带下过多;湿性又有黏滞这一特性,易兼夹热邪,发为老年性阴道炎则见带下黏浊,病程缠绵,难以速愈。
1.3 与肝、脾相关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则内生水湿下注任带。肝脉绕阴器,带下的异常亦离不开肝的病变。正如《傅青主女科》中所云,带下病可由“肝气之郁”“热气之逼”而成。患者情志不畅或思虑过度,肝气郁结,肝郁乘脾,脾虚生湿,湿浊流注下焦则见带下增多。若肝郁久而化热,肝火与脾湿蕴为湿热之邪,下注任带亦可见带下过多;肝火旺盛,上引心火,下灼肾水,亦可见阴虚火旺之证。另一方面,女子以肝为先天,乙癸同源,为冲任之本,肝肾阴虚,阴液匮乏,则见阴道干涩、灼热;精血不足,化燥生风,阴部皮肤失荣,可见带下量少及阴痒之症。
《灵枢·外揣》云:“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老年性阴道炎虽病在下焦,见阴痒、带下等外在表现,但其常以内在病机变化为前提,内外相合而发病。治疗当遵循“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重生活调摄,以改善症状、缩短疗程、预防复发。
2.1 内服清心滋肾方——心肾同治 清心滋肾方是卢教授基于夏老所创之清心滋肾汤加减而成,临床多用于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心肾不交证。药用:钩藤15g,莲子心5g,黄连3g,干地黄10g,山萸肉9g,丹参10g,酸枣仁15g,浮小麦30g[6]。该方以“心—肾—子宫轴”为理论基础,重在滋肾阴、清心火。方中钩藤清心肝而安神魂,黄连“最泻火……而入心尤专任也”,莲子心“由心走肾,能使心火下通于肾”,共为君药;干地黄归肾经并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与山萸肉同用共治肾衰癸水不足之本,共为臣药;丹参凉血活血,养心安神,“功同四物”,并能制山萸肉之温,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浮小麦养心安神,亦能止汗,共为佐药。全方交通心肾、燮理阴阳、心肾合治、清滋同用,使水火相济、脏腑协调、阴阳平衡,诸症得以平复。《慎斋遗书》云:“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卢教授临床把握老年性阴道炎病变之根在于心肾,其病因病机与妇人绝经前后诸症存在相似之处,其症状也共见带下量少、阴道干涩、心烦、尿频等,故创新性地运用清心滋肾方治疗本病,以交通心肾,调节心肾轴功能,使阴阳平衡、水火相济。
老年患者面临退休、家庭成员变动等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加之患病后病情反复,易产生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出现心烦易怒、睡眠障碍等心肝火旺症状,故清心安神在本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清心滋肾方以清心为先,夏桂成教授在《妇科方药临证心得十五讲》[7]一书中,将钩藤、黄连、莲子心共列为本方君药,体现了清心在交通心肾治疗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唯有宁心火方可壮肾水,使过亢之心火下达于肾水,方能交通心肾。唐容川《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曰:“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心肾之交通离不开肝、脾的作用,故用药勿忘疏肝理脾。若患者心情不畅,思虑过度,可加合欢皮、醋柴胡等疏肝解郁,气郁化火则添广郁金。清心滋肾方药以滋阴清热为主,用药过程中要慎防滋肾之药滋腻碍胃,清心之药苦寒败胃,故临证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酌加广木香、砂仁、鸡内金、佛手片等行气运脾之品,或加太子参、炒白术、焦神曲等健脾和胃药。此外,治疗过程中还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许多患者症状重而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需加强沟通,鼓励患者积极培养业余爱好,使身心同治。
2.2 外用中药煎剂熏洗——固带止痒 中医妇科外治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金匮要略》中针对妇科杂病,记载了外洗及阴道用药等多种外治法,如:“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老年性阴道炎主要症状为带下异常、外阴瘙痒等,中药外治法较单纯口服中药针对性更强,可直接作用于外阴局部,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可减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临床应用广泛。卢教授经验方阴痒外洗方药物组成:一枝黄花30g,白鲜皮30g,苦参10g,蛇床子15g,土茯苓10g,土荆皮10g,艾叶10g,鸡血藤15g,淫羊藿15g,冰片1g,炙甘草5g。方中一枝黄花消肿解毒,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本草原始》中记载本品可“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两者共为君药,以除带下之湿热蕴毒。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蛇床子“治湿癣,赤白带下”,两药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阴痒,疗效甚佳;《滇南本草》中记载土茯苓可治五淋白浊,功能解毒、除湿热,用治火毒痈疖,土荆皮味苦性凉,可化湿热、杀虫、治癣疮。上四药共为臣药,加强君药清热除湿解毒之力。艾叶虽性温,但煎汤外洗可治湿疹瘙痒,与鸡血藤同用可疏通经络,鸡血藤又兼有活血养血之效,淫羊藿既可温补肾阳,又可祛风除湿,三者共为佐药,针对本病年老肾虚、日久生瘀之病变,发挥各自的疗效。冰片性寒,外用有清热止痒之功,又可抑制蛇床子、淫羊藿之温热之性,亦为佐药。炙甘草既能缓解土茯苓、土荆皮等药的毒性,又可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湿得以除、热得以清、风得以祛、毒得以解、瘀得以化,共奏燥湿杀虫、固带止痒之效。
张某,女,70岁,农民。2019年10月8日初诊。
主诉:阴痒间作2年余,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外阴瘙痒反复发作,伴外阴阴道干涩灼热感,带下量时多时少,色黄质黏,未见血性带下,自行间断使用“妇炎洁洗液”外洗,用药时症状稍有好转,停药后诸症又作,未规律治疗。近1个月来患者觉阴痒等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下:外阴瘙痒,外阴阴道干涩灼热感,带下量少,色黄质黏,无阴道流血流液,伴头晕,心烦易怒,腰酸,畏热易汗,纳食尚可,夜间觉外阴瘙痒加重而难以入睡,无尿频尿急尿痛,大便每日一行,舌质偏红、苔薄黄偏腻,脉细弦带数。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月经史:15岁初潮,5~7 d/28~30 d,50岁绝经。婚育史:22岁结婚,2-0-2-2,曾上环,现已取环近20年。妇科检查见:外阴呈老年性改变,稍红,阴道通畅,黏膜充血,无赘生物,见少量阴道分泌物,色黄,宫颈轻度炎症,无触血,无举痛,子宫前位,萎缩,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双侧附件未及异常。白带常规:上皮细胞(++),白带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霉菌(-);尿常规:葡萄糖(-),白细胞(-)。西医诊断:老年性阴道炎。中医诊断:阴痒(阴虚夹湿证)。治以滋阴降火,清热利湿,固带止痒。
处方1:钩藤15g(后下),黄连3g,莲子心6g,醋鳖甲10g(先煎),煅龙齿20g(先煎),酸枣仁10g,浮小麦30g,瘪桃干10g,丹参10g,续断15g,牛膝10g,广郁金10g,醋柴胡6g,马齿苋1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处方2:一枝黄花30g,白鲜皮30g,苦参10g,蛇床子15g,土茯苓10g,土荆皮10g,艾叶10g,鸡血藤15g,淫羊藿15g,冰片1g(后下),炙甘草5g。7剂,每晚1剂,煎汤,趁热先熏后洗外阴,每次10~20 min。并嘱患者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搔抓外阴,注意局部卫生,穿干净透气内裤,勤换洗。
2019年10月15日二诊:患者诉外阴瘙痒及干涩灼热感较前明显减轻,近日常觉口干,饮水不解,纳食尚可,夜间燥热,便溏。前内服方去广郁金、马齿苋,加女贞子15g、广木香9g,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外洗方按前方继用。
2019年10月22日三诊:患者诉外阴瘙痒虽偶有发作,但阴道灼热感已消,头晕心烦等症缓解。复查白带常规示上皮细胞(++),余无异常。二诊内服方14剂继服,外洗方加丹参10g,14剂,按前法继用。
2019年11月6日四诊:患者诉带下已无异常,阴道灼热感及干涩瘙痒消退,头晕、出汗、腰酸等症好转,睡眠较前明显改善,情绪尚佳。外洗方继用14剂以固疗效。
后随访该患者半年,诉阴道炎未再发作,期间头晕、心烦、出汗等症不显,夜寐安和。2020年8月体检示白带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未见异常。
按语:本案患者年逾“七七”,天癸不足,肾阴亏虚,阴虚精少,津液不充,津亏则燥,故见外阴阴道干涩,风燥则痒;肾阴不足,相火偏旺,则瘙痒、灼热更甚;水火失济,心肾不交,则见心烦、多汗、失眠等症;肝肾亏虚,则见头晕腰酸;患者多产,又曾为流产手术所伤,致湿热之邪乘虚侵犯阴户、胞宫,伤及任带,年老正虚,反复感邪,则见局部炎症反复;舌红、苔薄黄偏腻,脉细弦带数,均为阴虚火旺夹有湿热之证。治疗上以滋补肾阴、清心安神、固带止痒为基本大法,同时兼顾肝脾。在清心滋肾方的基础上加醋鳖甲以固滋阴潜阳之效,瘪桃干敛汗,煅龙齿安心神、定魂魄、敛虚汗,醋柴胡疏肝解郁,广郁金疏肝同时又可清心,续断、牛膝补益肝肾,马齿苋清热解毒。二诊患者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证药法得当,又增口干一症,以其阴虚未解之故,加女贞子以加强益肾养阴之效;患者便溏,加广木香以缓药方滋腻之弊。三诊外洗方加丹参一味,概因该患者病程较长,日久形成血瘀,湿热瘀阻,缠绵不愈,因此在滋阴降火、清热化湿的基础上,辅以活血化瘀、凉血散结,以固疗效。
老年性阴道炎之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卢教授以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心肾”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老年女性因其“肾气衰、天癸竭”之生理特性,故本虚在于肾虚,肾之阴阳失衡,心肾不交,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发为老年性阴道炎。总结该病病机以心肾水火阴阳失衡为本,以湿热为标。治疗上以清心滋肾、清热利湿、固带止痒为原则,清滋共用,以清为先,兼顾肝脾,以清心滋肾方治之,配合中药煎剂熏洗外阴,以期改善整体功能。其与西医学补充雌激素及抗感染之治疗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接受度高、安全性好等优势,值得推广。此外,临床曾单纯使用中药煎剂口服或中药煎剂外洗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但不如内外标本兼治效佳,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