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医案3则与临证思考

2021-03-28 13:34:35刘沈林
江苏中医药 2021年11期
关键词:莪术化瘀扶正

刘沈林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胃癌是我国高发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约80%的胃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属中晚期[1-2]。目前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35.1%[3],晚期胃癌的中位生存时间约为7~9个月[2],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胃癌防治中正不断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肿瘤难治难愈,尤其病至晚期,难点很多,治疗棘手,需要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提高治疗水平。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是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体现形式。笔者针对胃癌治疗的难点问题,试从医案分析着手,使之贴近临床,探索辨治的思路。

1 健脾疏泄法治疗胃癌ⅢC期术后消化功能失调案

案1.尤某,男,67岁,安徽马鞍山人。2014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胃癌术后8月余,化疗后消化道副反应。患者2013年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史10余年,胃部闷堵感伴食欲减退2个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于2013年9月6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全胃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侵及全层,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形成,淋巴结见癌转移,病理分期为胃腺癌ⅢC期。术后接受6个疗程化疗,不良反应较重,特别是消化道反应,且白细胞、血小板均有减少。经多种西药治疗,症状未见改善。刻下:消瘦明显,体质量较手术前下降18 kg,反酸烧心症状突出,夜间不能平卧,否则呕吐大量酸苦水而不能入眠,脘腹胀满,大便溏黏,滞涩难下,食纳少,稍食则胀,肢软乏力,颇为痛苦。舌质偏红、苔腻黄白相间,脉细弦。诊断:胃腺癌ⅢC期,化疗副反应。病机:胃癌术后、化疗后胆汁反流,胃肠功能失调,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运化失常。治法:泄肝降逆,和胃畅中。方选旋覆代赭汤、左金丸、温胆汤加减。处方:

旋覆花10 g(包),赭石15 g(先煎),陈皮6 g,法半夏10 g,枳壳10 g,大腹皮15 g,槟榔10 g,沉香曲6 g,川黄连3 g,淡吴茱萸2 g,白芍10 g,煅瓦楞子30 g(先煎),海螵蛸15 g,炒竹茹10 g,茯苓15 g,炙甘草3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14年5月29日二诊:上方服2周后,反酸烧心明显减轻,脘腹胀满减而未已,口干口苦较甚,食欲尚未复常。再以原方加减进治,初诊方去茯苓、法半夏、炙甘草,加黄芩10 g、川石斛15 g、炒谷芽30 g,14剂,煎服法同前。

2014年6月12日三诊:患者服药近1个月,诸症已平,反酸烧心症状消失,夜间能够平卧入睡,但食欲不振,仍感乏力,消瘦。口服替吉奥化疗药,上腹部痞胀不舒。考虑为脾虚气滞,气血不足使然,转以健脾和胃、扶正祛邪,以清余毒。方取归芍六君子汤、参芪汤、三棱煎加减。处方:炙黄芪30 g,炒党参15 g,炒白术10 g,当归10 g,白芍10 g,陈皮6 g,法半夏10 g,木香6 g,砂仁3 g(后下),淮山药15 g,炙甘草5 g,三棱10 g,莪术10 g,石见穿30 g,白花蛇舌草30 g。14剂,煎服法同前。

2014年6月26日四诊:患者食欲增加,脘腹已不胀满,但大便溏黏不爽,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边有齿痕,脉细弱。辨为脾虚胃弱,中阳不振,再以三诊方加炮姜3 g、肉豆蔻5 g,以温脾和胃,兼祛余邪。

药后患者大便已实,畏寒怕冷改善,尤其体质量增加约10 kg,自觉精神气力均有恢复。此后患者仍以三诊方为主随证加减,扶正祛邪,坚持长期服用中药以巩固治疗,手术至今已近8年,多次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已恢复正常生活。

按:本案患者为胃癌ⅢC期,经过手术和化疗,初诊时因手术创伤及化疗反应,出现胆汁反流,导致泛酸、烧心、脘腹胀满、食欲减退、体质量下降明显,故辨为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运化功能障碍,治以清泻郁热、降逆和胃为先,使症状迅速得以缓解。二诊因口干口苦较甚,胃纳不振,故去淡渗燥湿之茯苓、半夏,加黄芩、石斛、谷芽以清热、养阴、消谷。三诊时患者食欲不振,乏力消瘦,乃属脾虚气滞,运化无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欲复正气,培补后天至关重要,故以归芍六君汤合参芪汤加减,以健脾益气、理气和中、养血和血。鉴于肿瘤病因的特殊性,患者手术标本提示有“脉管内癌栓”形成,中医认为此属“络有停瘀,余毒未尽”的特征,现代癌症研究证实,脉管内癌栓形成是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故在参、芪、术、草充分健脾扶正的基础上,配伍三棱、莪术、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化瘀解毒之品。药后患者食欲改善,体质量增加,乏力症状逐渐恢复。三棱、莪术有医者畏用,恐有“破血”伤正之虑,然张锡纯说:“棱莪伍黄芪,化瘀血,消癥积,每获良效,未曾有破气之弊。”根据笔者用药经验,前人此论不虚,两药安全有效,与扶正药物配伍,其效尤显。纵观本案治疗过程,突出辨证,灵活用药,病证结合,胃癌ⅢC期手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但本案患者术后坚持长期中医药治疗,至今已近8年,未出现复发转移,疗效明显。

2 温补化瘀法治疗胃癌Ⅳ期“带瘤生存”案

案2.孙某,男,64岁,江苏泰州人。2017年7月20日初诊。

主诉:胃癌术后3年余,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后,广泛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2014年1月初因上腹部不适伴灼热隐痛,经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低分化腺癌,遂于2014年1月19日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示:胃体小弯混合型溃疡型管状腺癌,中低分化,部分伴神经内分泌分化,肿瘤累及全层达浆膜脂肪结缔组织,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形成。术后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SOX方案化疗6个疗程。2016年11月因左中腹部疼痛,行腹部CT检查提示腹主动脉左旁结构致密结节影,多处淋巴结肿大,考虑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已属胃癌晚期,遂改用顺铂+替吉奥方案再行化疗4个疗程。由于患者既往C-met基因检测结果阳性,于2017年5月3日起口服沃利替尼进行靶向药物治疗。2017年7月5日复查CT提示腹腔转移淋巴结继续增大,且症状明显加重,故再行紫杉醇6个疗程化疗。由于手术后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均无法阻止病情进展,患者拒绝继续行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遂来南京求治于中医,希望控制病情进展。刻下:食欲不振,面色少华,消瘦乏力,腹部隐痛,尤以腰部疼痛较剧,两下肢水肿。舌淡、苔白,脉细弱。诊断:胃癌Ⅳ期(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病机: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癌毒内陷,扩散浸淫。治法:健脾扶正,化瘀解毒。方选归芍六君子汤合三棱煎加减。处方:

炙黄芪30 g,炒党参15 g,炒白术10 g,当归10 g,白芍10 g,三棱10 g,莪术10 g,陈皮6 g,木香5 g,桂枝5 g,炙鸡内金10 g,炙甘草5 g,石见穿30 g,白花蛇舌草3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17年8月15日二诊:药后症状略有改善,腹痛稍减,下肢水肿有所消退,但腹部皮肤不温,便溏次多,腰痛明显。舌苔薄白、边有齿印,脉细弱。初诊方加炮姜5 g、川续断15 g、杜仲15 g。28剂,以温养脾肾、扶正祛邪。

2018年1月23日复诊:患者经初诊方加减治疗近半年,虽然食欲有所增加,腹痛已缓解,但2017年11月20日胸腹部CT复查示:腹膜后淋巴结均较前增大,最大3.02 cm×1.87 cm;右下肺背段磨玻璃结节也有增大,考虑新发转移。患者气短乏力,四肢不温,脘腹畏寒,腰痛明显,情绪悲观,舌质淡紫,脉细涩。再投养正固本、温养脾肾、化瘀解毒之剂,组方在初诊方基础上调整用药量,以增强扶正之力,并加入温肾之品。处方:生黄芪60 g,炒党参30 g,炒白术10 g,当归10 g,白芍10 g,三棱30 g,莪术30 g,川续断15 g,杜仲15 g,生甘草5 g,肉桂5 g(后下),巴戟天15 g,鹿角片10 g,石见穿15 g,白花蛇舌草30 g。28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1月16日复诊:患者每月来宁取药1次,已连续服药1年左右。腰部疼痛消失,已停服止痛药,体质量增加,食欲转振。曾于2018年7月25日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复查胸腹部CT示:腹腔转移淋巴结退缩明显,小淋巴结消失;肺部多发转移灶大小如前无变化,肺部炎症吸收较好。继续上方出入以调治。

2020年1月20日复诊:患者以温养脾肾、化瘀解毒中药方又坚持服药1年,精神状态良好,眠食正常,腰腹无疼痛。半月前曾再次复查CT显示:胸腹腔未发现新的转移病灶,原有肿大淋巴结未再增大。继服中药巩固,再予2018年1月23日方加生牡蛎30 g(先煎),28剂。

患者自2017年7月起,多次复诊,单纯用中药治疗已3年多,肿瘤未再进展,病情得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处于“带瘤生存”的良好状态。至今患者仍每月来诊1次取药,继续调理巩固。

按:本案患者胃癌术后腹腔广泛淋巴结转移、肺转移,虽经多次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均无法控制病情进展。本案中医治疗强调正虚为本,以温养脾肾入手,重用黄芪、党参,配伍肉桂、巴戟天、鹿角片。据笔者经验,生黄芪用量在60 g时补气扶正效果最佳,黄芪5~6倍于当归用量时,补气养血效果尤显。另外,肉桂、巴戟天温肾助阳,兼能温通血脉,少有温燥上火之情况。且由于患者阳气不足,虚寒之象明显,治疗过程中清热解毒的苦寒之品并未多用。在祛邪方面,重用三棱、莪术逐瘀消癥,虽较长时间使用,也并未见所谓“破血伤正”之弊。从药物的量效关系分析,每诊处方药味不多,但突出重点药物的用量,以达药专力宏之效,前人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值得总结。

3 扶正散结法治疗胃癌Ⅳ期腹腔淋巴结转移案

案3.朱某,男,65岁,江苏句容人。2015年6月22日初诊。

主诉:胃癌术后近1年,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于2014年10月14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手术,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肿瘤侵及全层达浆膜脂肪结缔组织,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形成,周围淋巴结转移,诊断为胃癌ⅢC期。术后已行6个疗程化疗。患者因体质较差,消化功能障碍,寻求中医治疗。刻下: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脘腹饱胀,大便时溏,舌苔薄白,脉细弱。诊断:胃癌Ⅳ期(腹腔淋巴结转移),病机:术后体虚,化疗伤正,余毒未尽。治法:补气健脾,化瘀解毒。方选归芍六君子汤合三棱煎加减。处方:

炙黄芪30 g,炒党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6 g,木香5 g,当归10 g,白芍10 g,炙甘草3 g,三棱10 g,莪术10 g,石见穿30 g,白花蛇舌草30 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015年7月20日复诊:药后食欲有所改善,腹胀减轻,仍消瘦乏力。1周前复查腹部CT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肠系膜间多处淋巴结肿大,考虑术后复发。诊断为胃癌Ⅵ期。因患者白细胞过低,消瘦明显,体质虚弱,拒绝再次化疗,遂求单纯中医药治疗。就诊时患者气短乏力,动则喘促,食欲减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次多。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弱。已属正虚脾陷、癌毒扩散,治当扶正补虚、化瘀散结,方选补中益气汤合三棱煎加减,配伍化痰散结之品。处方:生黄芪60 g,炒党参30 g,炒白术10 g,当归10 g,白芍10 g,陈皮6 g,木香10 g,炙升麻5 g,炒柴胡5 g,炙甘草5 g,三棱30 g,莪术30 g,夏枯草15 g,炙僵蚕10 g,浙贝母10 g,山慈菇15 g。28剂,煎服法同前。

2015年8月17日复诊:药后患者气短乏力明显改善,大便逐渐成形,食欲转好。舌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上方继服28剂。

2017年11月16日复诊:患者已先后服用中药2年多,病情未再进展。2017年10月12日复查胸腹部CT示:腹膜后转移淋巴结消失,右上肺微小结节。血液肿瘤标志物正常。再以2015年7月20日方继服28剂,以资巩固。

2019年11月21日复诊:复查胸腹部CT示:除右上肺微小结节与前相似外,腹腔转移淋巴结消失,未见其他复发转移病灶。治以补气养正、化瘀散结。予2015年7月20日方去炙升麻、炒柴胡,加炙鸡内金10 g、焦山楂15 g、焦建曲15 g、淮山药15 g,28剂,煎服法同前。

至今患者已坚持纯中医治疗6年,食欲良好,精神较佳,体质量较前增加,多次随访观察均无新的复发转移病灶出现,生活正常。

按:本案患者诊断为胃癌ⅢC期,经手术及化疗8个多月后肿瘤复发,出现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转移,已属胃癌晚期。由于化疗失败,加之体质虚弱,患者拒绝再次化疗而转为纯中医治疗。初诊以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脾胃,兼以祛邪,使症状得以初步改善。后因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伴有气短乏力、消瘦纳差、大便溏薄等正气不足之症,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并重用黄芪补气扶正、健脾升阳,同时重用三棱、莪术化瘀消癥。此外,针对腹腔淋巴结转移,从中医“恶核”论治,配伍夏枯草、炙僵蚕、浙贝母、山慈菇等化痰散结解毒之品,使症状和病情逐渐得到控制。患者坚持服药2年多后,腹腔转移的淋巴结已消失,右上肺微小结节无变化,血液肿瘤标志物正常。服药至今已6年,病情稳定,恢复良好。

4 临证思考

当前恶性肿瘤发病率日益增高,中西医结合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上述3则胃癌病案各有特点,既有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的化疗患者,也有胃癌手术后又复发转移的晚期患者,均为临床常见。关于胃癌术后如何发挥中医的治疗作用,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胃癌具有高复发转移的特点,资料显示,Ⅱ、Ⅲ期胃癌术后患者约60%在2~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3]。在手术、化疗后至出现复发转移的治疗空窗期,以中医药扶正为主,兼清余毒,可提高免疫,对降低复发转移率确有良好的效果。其二,应用中医药减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化疗毒副反应,效果明显。案1患者即因术后化疗引起严重消化机能失调,通过中医药改善症状,调整功能,可为肿瘤康复创造条件。据笔者经验,对出现化疗消化道不良反应者,运用中医辨治脾胃病的特色方法,往往取效明显。另外,对表现中虚气滞或脾胃虚寒证候者,若过用苦寒清热解毒的药物,则适得其反,难以改善病症。

关于晚期胃癌的中医治疗目标,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也做了一定的探索思考。古人对“癥积末期”曾提出“善治”之法,其要义是说,晚期肿瘤不可过度攻伐,勿犯“虚虚”之戒,治疗当以扶正补虚为主,兼以祛邪,通过调理脾胃、补益气血、固本培元以期达到缓解病情、延长生命的目的。由于晚期胃癌的特点是正虚邪盛,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均缺乏有效的手段。如案2、3均为术后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即使再次化疗也难收其效,患者难以耐受。实践表明,中医在充分扶正固本的基础上,配合化瘀解毒或化痰散结之法,或可获得“养正积自除”“祛邪不伤正”的效果,此对改善病情有利。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是疗效评价的金标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重要目标。虽然目前国内对胃癌的中医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病情,正确运用扶正祛邪的施治方法,争取“带瘤生存”,减轻病患痛苦,仍然是中医治疗的主要目标。

猜你喜欢
莪术化瘀扶正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1:36
Effect of decoction of Fuzheng Jiedu Xiaoji formula (扶正解毒消积方) plus chemoembolization on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patients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12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04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4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2
画说中医
UFLC-Q-TOF-MS法分析蓬莪术有效成分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