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红,刘永芳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山东 威海 264200)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病,是指胃黏膜层处浆细胞与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在慢性胃炎中占比较高[1]。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程长,迁延不愈,患者通常会因中脘隐痛而表现出急躁、焦虑情绪,给正常生活、工作带来影响。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胃胀”等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历史悠久,辨证用药经验独到。本研究采用自制温阳益气饼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威海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西药组(40例)和联合组(44例)。西药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1~48岁,平均(31.91±3.66)岁;病程4~9年,平均(6.75±2.17)年。联合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25~47岁,平均(32.54±4.85)岁;病程4~8年,平均(6.12±2.0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803010)。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相关诊断标准[2]。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直径数厘米不等;或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②符合«中医内科学»中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诊断标准[3]。主症:胃脘隐痛,泛吐清水,腹胀嗳气,食少纳呆;次症:疲乏消瘦,大便溏稀,四肢不温;舌脉:舌质淡,舌苔润白,脉细弱无力。③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无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对药物过敏者;有精神疾病、神经功能障碍病史者。
2.1 西药组 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包括患者用药指导、疾病相关知识讲解、饮食健康教育。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10950086,20mg/粒)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阿莫西林胶囊(石家庄市华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 20003263,500mg/粒)口服,每次500mg,每日1次,温水口服。治疗15d。
2.2 联合组 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益气饼脐灸。温阳益气饼配方:黄芪、麸炒白术15g,小茴香9g,红花、吴茱萸、花椒6g,荜澄茄5g,肉桂3g。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按比例配齐,研磨成粉末,加入黄酒调匀,取调和后的合剂加入蜂蜜制成0.5cm厚的药饼,用针扎数孔备用,治疗时将药饼置于神阙穴上,放置艾炷灸,每晚1次,每次20min。治疗15d。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参考相关标准,按已消失、轻微、一般、严重4个等级评分,“消失”计1分、“轻微”计2分、“一般”计3分、“严重”计4分,参与评估的体征为胃脘隐痛,泛吐清水,腹胀嗳气,食少纳呆,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4-5]。②复发率:治疗后1个月后持续跟踪随访,记录1个月内患者疾病复发情况。③临床疗效。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胃脘隐痛,泛吐清水,腹胀嗳气,食少纳呆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中医证后积分降低30%~70%,胃脘隐痛,泛吐清水,腹胀嗳气,食少纳呆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患者症状未得到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45%(42/44),高于西药组的80.00%(32/40)(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胃脘隐痛积分 泛吐清水积分 腹胀嗳气积分联合组 44 治疗前 3.20±0.22 3.01±0.79 3.21±0.68治疗后 1.18±0.14△▲ 1.08±0.14△▲ 1.40±0.31△▲西药组 40 治疗前 3.16±0.47 3.03±0.89 3.36±0.41治疗后 2.47±0.16△ 2.97±0.24△ 2.64±0.23△组别 例数 时间 食少纳呆积分 舌淡苔白积分 脉弱无力积分联合组 44 治疗前 3.32±0.61 3.29±0.11 3.18±0.44治疗后 1.88±0.32△▲ 0.69±0.14△▲ 0.58±0.11△▲西药组 40 治疗前 3.31±0.66 3.26±0.27 3.11±0.43治疗后 2.92±0.41△ 1.56±0.29△ 1.94±0.54△
(3)复发率比较 联合组实际随访人数为40人,复发1例,复发率为2.50%(1/40);西药组实际随访人数为38人,复发8例,复发率为21.05%(8/3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们饮食习惯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或物理性损伤等因素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生,西医通常使用制酸剂及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但由于疗程过长,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临床疗效难以达到预期[6]。中医认为,脾胃运化水谷,若寒攻脾胃,或饥饱失常皆可导致脾胃受损,导致脾气不足,中阳不振,濡养失调,脾阳虚衰,阳虚阴盛,精微乏力,则会腹胀纳少,寒从中生,可出现胃脘隐痛、四肢不温、疲乏倦怠、泛吐清水等症状。本研究中使用温阳益气饼,以黄芪为君药,黄芪以补虚为主,补而不腻,有补气固表的作用;麸炒白术为臣药,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麸炒白术健脾和中;小茴香行气散寒,暖胃止痛;红花、花椒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吴茱萸疏肝下气,温中燥湿;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肉桂可补元阳,暖脾胃。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健脾、补中益气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效率高于西药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西药组,治疗后疾病复发率低于西药组(P<0.05)。探究其机制,可能是因为温阳益气饼中麸炒白术具有抗溃疡的作用,白术中的丙酮提取物灌胃给药对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十二指肠给药对幽门结扎大鼠胃液分泌量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排出[7];肉桂中含有的桂皮油可以刺激嗅觉,反射性促进胃功能,对胃黏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增强胃蠕动,有健胃作用[8]。脐灸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红外线热辐射作用,可扩张血管[9]。脐灸利用脐部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火的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增加机体产热,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代谢,有利于滋养脾胃,可祛寒温阳,补中益气,故本研究治疗后临床总效率高,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疾病复发率低,与魏敏等[10]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接受脐灸治疗的患者未感受到热感向下渗透甚至经络感传的理想效果,可能因为脐灸暴露在空气中热力消耗过多,临床可对脐灸进行改良,减少热力损失以达更好疗效。
综上所述,自制温阳益气饼脐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推荐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