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应用藿香正气散化裁治疗儿科疾病验案3则

2021-03-28 11:46王慧哲王晓璇
江苏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麸炒藿香枳壳

王慧哲 王 旭 王晓璇 陆 丘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指导:李新民

李新民教授为天津市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在小儿癫痫及儿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与免疫相关疾病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之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1]。李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基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在综合病因、病性、病机等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藿香正气散进行合理化裁,可以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以脾失健运、水湿内生为核心病机的多种小儿疾病中。笔者有幸侍诊于侧,现将李师应用藿香正气散化裁治疗儿科疾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

1 胡桃夹综合征

李某,男,11岁。2020年9月2日初诊。

主诉:发现尿检异常20 d。患儿3周前于外院体检时,发现尿蛋白(++),由当地医院以“蛋白尿原因待查”收入院治疗。入院检查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运动试验:试验前尿蛋白阴性,运动后尿蛋白(++)~(+++);脊柱前凸试验:试验前蛋白为阴性,试验后蛋白(++);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抗链“0”、24 h尿蛋白定量均提示正常;双肾B超、心电图正常;双肾彩超提示:平卧时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左侧及前方腔径分别为0.8 cm、0.3 cm。符合左肾静脉受压改变,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给予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因疗效不显,遂来我院就诊。刻下:患儿晨起尿蛋白阴性,活动后尿蛋白(++),未见周身浮肿,无腰膝疼痛,未见皮疹,无发热喘咳,形体偏瘦,纳欠佳,大便2~3日一行。舌淡、苔薄黄,脉弦细。西医诊断:胡桃夹综合征。中医诊断:尿浊;病机:脾气亏虚,湿浊内生。治宜运脾祛湿,清利膀胱。予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

藿香10 g,紫苏叶10 g,清半夏6 g,陈皮10 g,麸炒枳壳10 g,桔梗10 g,茯苓10 g,蝉蜕6 g,炒薏苡仁10 g,煅牡蛎15 g,生黄芪10 g,黄芩6 g,葛根6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焦麦芽10 g,生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每次100 mL,早晚分服。

9月9日二诊:晨起尿蛋白(-),活动后尿蛋白(+),纳欠佳,大便偏干,舌淡、苔薄黄,脉弦数。初诊方加炒莱菔子10 g,续服7剂。

9月16日三诊:活动后尿蛋白(+),食欲明显好转,大便正常,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

9月23日四诊:近1周晨起及活动后尿蛋白均呈(-),未见其余不适。继服7剂,以稳定疗效。

随访未再复发。

按:中医学将蛋白尿归属于“尿浊”范畴,其发病多因脾肾亏虚、湿热下注[2]。然而结合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李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突出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精微下泄的病机特点,处方以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芳香以化湿浊,兼醒脾运脾之功;紫苏叶、清半夏、麸炒枳壳、桔梗、陈皮,皆为辛散化湿之品,其中麸炒枳壳与桔梗升降相伍,通利气机,陈皮理气健脾燥湿;清半夏伍黄芩辛开苦降,苦能驱热除湿,辛能开气宣浊;茯苓、炒薏苡仁味甘而淡,药性平和,祛湿泄浊、扶正补中,正所谓“利水而不伤正气”[3];佐生黄芪、葛根,取补中益气汤之意,升举阳气,脾复升清,减少精微物质下泄;煅牡蛎入肾经,收敛固摄、沉潜气机,与芳香升提药相反相成,使本方升降有序;蝉蜕属风药,“升阳中之清阳”,可使脾运得健,清阳得升,浊阴自化,湿邪得除;焦三仙消食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运脾祛湿、清利膀胱、收敛固摄之效。二诊时患儿大便偏干,加炒莱菔子润肠降气通滞。三诊、四诊患儿未见明显不适,效不更方。诸药合用,脾运复健,气机升降有序,湿浊自化。因此凡病机属于脾失健运,水湿内生,精微下泄之证,运用此方疗效较好。

2 过敏性紫癜

韩某,女,13岁。2021年1月9日初诊。

主诉:发现双下肢皮疹2周,加重2 d。患儿2周前双下肢出现皮疹,色红,呈对称分布,压之不褪色,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过敏性紫癜”,予激素及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好转。2 d前紫癜症状复发,遂就诊于我院。刻下:双下肢可见对称分布的淡红色皮疹,压之不褪色,偶有痒感,伴有膝关节疼痛,未见腹痛,未见肉眼血尿,无咽痒、咽痛,纳差,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尿常规指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中医诊断:紫癜风;病机: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血溢脉外。治宜运脾化湿,清热凉血,化瘀通络。予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

藿香10 g,紫苏叶10 g,清半夏6 g,陈皮10 g,茯苓10 g,麸炒枳壳10 g,桔梗10 g,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紫草10 g,白茅根15 g,仙鹤草15 g,蝉蜕10 g,生地黄10 g,炒薏苡仁10 g,藕节炭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10 g,生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每次100 mL,早晚分服。

1月16日二诊:双下肢紫癜明显消退,局部皮肤有少量新发,膝关节疼痛感消除,纳欠佳,舌红、苔微黄,脉滑。血常规、尿常规指标未见异常。疗效明显,继服初诊方7剂。

1月23日三诊:近1周未见有紫癜新发,食欲明显好转,大便正常,日一行,舌淡红、苔薄黄,复查血、尿常规未见异常。初诊方去藕节炭、炒薏苡仁,加生黄芪15 g。此后继续服用此方加减。

门诊随诊6个月,紫癜未再复发。

按:过敏性紫癜可归属于中医学“血证”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儿素体脾虚,水谷、津液运化失常,水湿停聚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水湿停聚、气郁蕴热,阻于肌肤,外发紫癜;湿热下注关节,故双膝疼痛;湿热困阻中焦则纳差,走于肠道则大便黏腻。病机为脾失健运,湿热内蕴,血溢脉外,治宜运脾化湿、清热凉血、化瘀通络,予藿香正气散化裁。方中去辛温苦燥之大腹皮、厚朴;藿香化湿以醒脾,且芳香透表疏散风寒;伍以紫苏叶行气宽中、解表散寒,加强藿香之功效;“气能行津”,清半夏、陈皮、麸炒枳壳、桔梗调畅气机以促津液布散;紫草、白茅根、藕节炭、仙鹤草,四药相伍清热、凉血、收敛以止血,其中仙鹤草兼有补虚扶正之功;又因患儿素体气血偏虚,遂合四物汤补血,为防味甘以致滋腻碍脾,遂易熟地黄为生地黄,凉血补血、养阴生津;地肤子、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温病学家杨栗山曾称蝉蜕“轻清灵透,为治血病之要药”,佐以蝉蜕清透达邪,发散诸热;炒薏苡仁、茯苓二药配伍使得湿邪祛除,脾复健运;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脾得健运,湿邪得化,热邪得清,热退血自宁。复诊过程中患儿病情稳定,大便成形,故去藕节炭、炒薏苡仁,考虑患儿脾气素虚,少佐生黄芪,扶助正气。此后患儿继服此方,门诊随诊,紫癜未再新发。因此凡属过敏性紫癜患儿,病位在脾,病因属湿热,病性虚实夹杂者,均可以此方化裁,效如桴鼓。

3 肠系膜淋巴结炎

陈某,男,6岁。2021年7月1日初诊。

主诉:间断脐周腹痛3 d。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1周前无明显诱因始见咳嗽,有痰,伴有鼻塞流涕,予化痰止咳药后咳嗽明显缓解,3 d前出现脐周腹痛。刻下:脐周腹痛,无发热,咳喘,未见恶心,干呕,纳欠佳,大便偏稀,日行1~2次,小便调。舌红、苔白厚腻,脉浮数,咽红。查体:心肺(-),麦氏点无压痛反跳痛,脐周轻微压痛,未触及包块。查B超提示:肠系膜淋巴结炎;血常规:白细胞:5.34×109/L,淋巴细胞45.6%,余皆(-)。西医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断:腹痛;病机:中焦失运,湿阻气滞。治宜运脾化湿,理气止痛。予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

藿香10 g,紫苏梗10 g,陈皮10 g,炒僵蚕10 g,清半夏6 g,麸炒枳壳10 g,桔梗10 g,茯苓10 g,焦神曲10 g,白芍10 g,木香6 g,炒薏苡仁10 g,姜厚朴6 g,浙贝母10 g,连翘10 g,生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每次100 mL,早晚分服。

7月8日二诊:近1周未见脐周腹痛,食欲明显好转,大便成形,日一行。初诊方去炒薏苡仁,加焦山楂10 g,7剂。

随访患儿未再腹痛。

按: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归属于中医学“腹痛”范畴,其病位在脾、胃、肠,亦涉及肺、肾。患儿平素喜食肥甘厚味,素有痰饮水湿凝聚体内,且患病前感受外邪,邪侵肺卫,外邪内传,邪毒下趋大肠,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停滞,久则湿热毒停聚,腑气不通;邪侵中焦,升降无序,则气滞、湿停、痰阻、食积互结于腹部经络。《诸病源候论·论腹痛病诸疾》曰:“因脏腑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外邪未散,内有积滞,邪气互结,脾胃受损,邪结肠间,经脉郁滞,不通则痛。治以运脾化湿、理气止痛,予藿香正气散加减。此时表证不著,故方中去白芷;藿香芳香解表,化湿和中,紫苏叶易为紫苏梗,专入脾、胃、肺经,既可芳香解表,又可行气宽中,连翘清热散结、疏散风热,三药合用,既可疏散在表之余邪,又可宣透邪气给邪以出路;陈皮、清半夏理气健脾、和胃化湿;麸炒枳壳、桔梗升降有序;姜厚朴、木香燥湿行气、消积止痛;浙贝母入肺经清热化痰、解毒散结;茯苓、炒薏苡仁渗湿健脾,以甘淡之品健运脾胃;伍以炒僵蚕,取升降散之意,在化痰散结、疏散风热的同时,取其辛散之性,使三焦清气上升外达,取厚朴、麸炒枳壳下行之性,使在内之痰湿食邪下行,以疏通里滞、升清降浊,有利于消散肠系膜淋巴结之肿大;佐以白芍缓急止痛;焦神曲消食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运脾化湿、理气止痛之功。脾复健运,痰湿内化,痰核生成无门,肠腑气机通畅,则腹痛自止。二诊时大便成形,故去炒薏苡仁,为求醒脾开胃之功,加入焦山楂,助消食和胃。因药证相应,故获效满意。

4 结语

藿香正气散本用于外感风寒、湿伤脾胃所引起的恶寒发热、上吐下泻等症[4]。但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已经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在经过加减变化后可用于相对应的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成方便读》云:“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因此中气不足是使用藿香正气散的一个体质基础。上述3则验案虽属不同系统的疾病,但均具有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这一基本病机。李师在临证使用藿香正气散时,以辨患儿体质为基础,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的交叉共通之处抓住核心病机,精准施方。用微苦微辛之品,理中焦升降枢机,斡旋中州运化,使湿邪内化,脾复健运,诸症自除。总而言之,凡病机属脾失健运,湿阻中焦,均可使用藿香正气散化裁治疗。

猜你喜欢
麸炒藿香枳壳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广藿香和土藿香不一样
不同炮制方法对苍术中有效成分的影响
麸炒中药现代研究进展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苍术麸炒前后苍术苷A的药动学行为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