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陈琳琳
泪道阻塞是泪道系统常见的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泪小管至鼻泪管的狭窄或阻塞导致泪道结构及功能不全,使泪液不能排出[1]。临床中泪道阻塞常发生于泪点、泪小管、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可引起泪溢的症状。长时间泪溢会使泪液侵蚀眼睑、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引起泪道的慢性炎症等[2]。现阶段,泪道阻塞的治疗常采取泪道探通后置入泪道引流管。环形泪道引流管可达到支撑泪道的效果,防止泪道探通后再次粘连,然而有研究认为环形泪道引流管的置入和拔除过程操作繁杂,术者必须具备娴熟的操作能力。随医学事业不断进步发展,RS型泪道引流管显露头角[3],为进一步探究其于泪道阻塞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本文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实施研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82例(82只眼)泪道阻塞患者。纳入标准:满足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中华医学会》中关于泪道阻塞的判定标准[4];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并发免疫缺陷、血液系统病患者;其他眼部病史患者;肝肾肺功能障碍患者;遵医行为较差患者;精神异常患者;手术禁忌证患者。依据分别抽样法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41只眼)。病例组中女26例(26只眼),男15例(15只眼);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1.07±5.08)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病程(4.36±1.32)年;鼻泪管阻塞17例,上下泪小管阻塞13例,泪总管阻塞11例。对照组中女27例(27只眼),男14例(14只眼);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50.17±5.14)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4.72±1.47)年;鼻泪管阻塞16例,上下泪小管阻塞12例,泪总管阻塞13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3 d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6次/d,对照组另需盐酸羟甲唑啉喷鼻剂喷鼻2次/d。所有患者均行泪道冲洗、泪道造影检查以明确泪道阻塞的诊断;术前行鼻内窥镜检查,排除鼻息肉、萎缩性鼻炎、严重鼻中隔偏曲及其他相关鼻部疾病;完善全身常规检查及眼部专科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手术风险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签署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
1.2.2 麻醉方法 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注射液筛前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泪小点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另需盐酸丙美卡因、肾上腺素1∶1的湿纱布填塞术侧鼻孔。
1.2.3 手术设备 泪道内窥镜系统:采用ENDOGNOST内窥镜系统,型号为PD-ZS-0084,德国POLYDIAGNOST公司。泪道引流管:病例组置入RS型泪道引流管(济南润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对照组置入环形泪道引流管(山东福瑞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2.4 手术方法 患者先用咬切器使上、下泪小点成形,然后应用泪道内窥镜明确泪道情况、阻塞部位等并行泪道探通冲洗。操作方法如下:将内窥镜系统的探头从已成形的上泪小点进入,沿泪道走行逐渐向前,当探头触及骨壁时向下转动90°使其成垂直位,然后继续向下进入泪囊和鼻泪管,此时即可通过内窥镜系统的显示屏观察整个泪道的情况,先观察鼻泪管出口处是否阻塞,然后边回退边依次观察整段鼻泪管情况、泪囊大小及黏膜情况、泪总管以及泪小管的情况。若在探查过程中发现某个部位的泪小管或泪总管狭窄,则小心地给予机械疏通,然后继续向下观察。若在此过程中发现有鼻泪管阻塞部位,则视情况适时使用高速微型电钻进行疏通处理,方法如下:左手将内窥镜固定不动,以保证显示屏里获得的图像相对稳定,右手持推进器逐渐向前推进,使微钻钻头从工作通道中伸出,当触及阻塞部位时,启动电钻对其进行疏通,直到解除阻塞。最后,通过内窥镜系统对整个泪道进行仔细观察,当确定各部位的阻塞均已完全疏通后,将内窥镜系统的探头从泪道缓慢退出。
病例组置入RS型泪道引流管:由上泪点推送RS管一端至鼻腔,管体中央标记点至上泪点开口处为标准,用棉签压住泪小点处、抽出探针。同样方式经下泪点推送RS管另一端至鼻腔、抽出探针,调节引流管体中央至内眦能见位置。
对照组置入环形泪道引流管:由上泪小点经泪道至鼻腔置入泪道引流管,用牵引钩于下鼻道钩取引流管。同样方式自下泪小点置入泪道引流管至鼻腔,钩取后引流管两端并打结留置鼻腔内。
1.2.5 术后处理 术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氯替泼诺滴眼液点眼3次/d,共3周。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复查时使用妥布霉素及地塞米松注射液冲洗泪道,术后3个月拔除泪道引流管,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包括鼻黏膜出血、脱管及泪小点豁裂[5]。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拔管后患者无自觉症状,泪道通畅,未见脓性分泌物及黏液,为显效;拔管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偶见溢泪,冲洗泪道时稍有阻力,为有效;未能满足以上指标,为无效[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病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0.82±0.28)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2±0.2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34,P=0.002<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病例组发生鼻黏膜出血1例、脱管1例及泪小点豁裂0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88%;对照组发生鼻黏膜出血5例、脱管2例及泪小点豁裂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病例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0.023<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病例组中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中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93%。病例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87,P=0.026<0.05)。
泪道阻塞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好发于鼻泪管下口、泪点及泪小管等,泪溢是其主要临床症状。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结膜炎、下睑及面颊部湿疹性皮炎;不断擦拭眼泪,可造成下睑外翻,从而加重泪溢的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带来美容上的缺陷。泪道阻塞的治疗方法包括泪道探通、泪道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是治疗泪道阻塞的最有效方法,泪道探通置管术操作方便易行,因而被临床广泛运用[7]。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泪道内窥镜治疗泪道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就被引进。泪道内窥镜可在直视下观察泪道黏膜的变化,明确泪道阻塞的位置并依次解除阻塞,使整个泪道完全恢复通畅。泪道探通后术中需放置不同类型的泪道引流管支撑泪道,防止局部增殖粘连再次阻塞,以能够进一步保证泪道恢复通畅。目前因硅胶管具柔韧度高、光滑性好及无毒无刺激等优势被临床广泛的运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0.82±0.28)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2±0.28)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34,P=0.002<0.05)。考虑是由于RS型泪道引流管的置入操作便捷,放置前无需填塞收缩鼻黏膜、放置时无需钩取引流管,能够节省手术用时。病例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是由于环形泪道引流管置入鼻腔后需借助牵引钩将其钩出,操作不熟练者易损伤鼻黏膜而诱发鼻出血;而RS型泪道引流管无需上述操作、对鼻黏膜损伤较小,从而减少医源性鼻黏膜及下鼻甲的出血损伤。RS型泪道引流管的两根金属探针外面包饶柔软的硅胶管、可有效保护泪小点防止豁裂,因此所形成的手术并发症更少[9,10]。病例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是由于环形泪道引流管的管径一致,而新型RS泪道引流管的管径中间细、两短粗,适合于泪小管管径细、鼻泪管管径粗的生理解剖结构,对全泪道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1,12]。
综上所述,RS型泪道引流管治疗泪道阻塞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容易操作,且手术并发症少、使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