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璆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广西柳州 545500)
牛前后盘吸虫病是我国分布相对较为广泛的寄生虫病,感染动物表现症状与感染肝片吸虫病、血吸虫病较为相似,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极易导致延误最佳诊疗时机,最终导致养殖场发生大规模死亡。牛前后盘吸虫病主要集中发生于沼泽、河流、小溪等周边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发病率高,且病牛死亡率也极高,部分病牛感染牛前后盘吸虫的数量可达3~8万条左右[1]。为进一步减少牛前后盘吸虫病造成的损失,必须针对牛前后盘吸虫病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同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进一步提升牛前后盘吸虫病的防治成果。
牛羊前后盘吸虫病主要是多种寄生虫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前后盘吸虫的类型非常多,且各个虫体在形态、构造、大小、色泽方面都存在差异性,鹿前后盘吸虫(Paramphistomum cervi)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成虫主要寄生在反刍兽前胃,即瘤胃与网胃的交接位置,部分情况下也存在于胆管位置。成虫主要表现为圆锥状,背面呈现为稍微弓起的状态,腹部存在一定的凹陷,颜色为粉红色,雌雄同体,长0.5~1.2 cm,宽0.2~0.4 cm,口吸盘主要在虫体前端位置,腹吸盘主要在虫体后端位置,且腹吸盘要大于口吸盘[3]。
从前后盘吸虫的发育史来看,其与肝片吸虫较为类似,成虫主要在终末宿主的瘤胃进行产卵,卵能够通过粪便直接排出。处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通常为26℃~30℃),卵会发育成毛蚴,毛蚴随之进入到水中,当中间宿主饮水时能够直接进入到体内,然后逐步发育成尾蚴,在离开淡水螺之后发育为囊蚴。囊蚴主要附着在水草上,当牛食用水草之后,囊蚴能够直接进入到肠道位置,囊蚴会迅速在小肠、胆管、胆囊、胃内反复移动、寄生,历经数十天后进入瘤胃,并发育为成虫[4]。
牛感染前后盘吸虫病后,体征为被毛粗乱,同时身体逐渐瘦弱,发病早期仍为正常的进食、反刍、嗳气状态。这个过程也正是上文所述的幼虫大量进入,在迅速在小肠、胆管、胆囊、胃内反复移动、寄生,使得肠粘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遭受刺激,胃肠黏膜功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损。
夏秋两季是牛前后盘吸虫的高发季节,顽固性腹泻是临床十分常见的症状,粪便主要呈现为水样、糊状,一般存在较为严重的腥臭味,病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情况。随着疾病的持续进展,病牛会进一步消瘦,表现为水肿、高度贫血、精神萎靡、黏膜苍白、体弱无力等症状。当病牛进入到疾病晚期以后,呈现为极度瘦弱的状态,这个时期病牛已经卧地不起,存在大量的皮屑脱落现象,最终因衰竭导致死亡。
遭受成虫感染的病牛,大部分都是在尸检或者屠宰的过程中发现。虫体通常吸附在瘤胃与网胃交接处的黏膜中,数量存在差异性,表现为乳白色、深红、粉红等状态,倘若针对成虫进行剥离,能够看见附着处黏膜位置存在出血、溃疡状态。因为感染童虫衰竭死亡的病牛,不仅表现为恶病质变化,胆管与胃肠道黏膜还存在显著的水肿、充血、脱落现象,在内容物当中能够检出虫卵或者童虫。
针对牛前后盘吸虫病的临床诊断,主要分析急性病例的临床症状,也有部分病例可以在下痢便中检出幼虫。剖检病例可以在前胃发现前后盘吸虫,或在十二指肠位置发现幼虫。粪便检验可发现虫卵,证明前后盘吸虫病已经逐步进入慢性时期。镜检应重视与肝片吸虫卵实施鉴别诊断,前后盘吸虫卵为淡灰色状态,通常一端细胞相对较多,另一端则相对极为稀疏,两端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虫卵一端两侧之间并不对称,表现为扁尖情况。由于牛前后盘吸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倘若粪便检出虫卵数量不高,同时牛不存在临床症状,其属于带虫情况。
牛前后盘吸虫病可以采用双二氯酚进行治疗,综合参考病牛具体状况,按照40~60 mg/kg的标准进行灌服。如果病牛临床症状比较严重,使用双二氯酚治疗10 d后再次使用二氯酚灌服,有效驱虫[5]。也可以选择氯硝柳胺,按照60~70 mg/kg的标准进行灌服。如果选择粉剂类型药物,需加入面粉进行搅拌,制作为稀糊状。
中药也是治疗牛前后盘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主要是采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基础方剂:甘草20 g,栀子60 g,木通30 g,黄柏、大黄、黄芩、连翘各45 g,煎煮之后灌服[6]。相较于西药治疗方案来说,中药方案本身在安全性方面较为理想,特殊情况下,可以在专家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治疗完成以后,还需系统观察病牛情况。治愈的病牛体质膘情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但大部分治愈的病牛往往难以顺利催肥上膘,恢复强壮也较为困难,还会导致生产性能降低。治愈后,需将病牛转移到非感染区进行隔离,饲养时间为2~6个月左右,注意收集早晨的粪便进行检验,检查是否存在虫卵,确定完全治愈后才能进行混养。
近年来牛前后盘吸虫病表现为散发,未能引起养殖户的足够重视,没有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方案,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牛前后盘吸虫病危害的宣传力度,针对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感染源、传播途径、治疗措施、防治方案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养殖户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升养殖户的防控水平。
(1)定期驱虫处理。进入到春秋两季,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前后盘吸虫病预防药物的投喂,以此来提升牛群抵抗力。一般选择每年春初、秋末分别开展一次驱虫,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驱虫处理,以此来针对寄生虫数量进行全面的控制,防止养殖场受到环境污染。
(2)按照要求加强粪便处理。正如上文所述,粪便作为牛前后盘吸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必然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规范针对粪便进行处理。对养殖户来说,需要建设专门的粪便堆放池,同时需要远离养殖区,通常选择在春季针对粪便实施集中发酵处理,以此来消灭寄生虫。
(3)清理淡水螺。针对牛前后盘吸虫病高发区,应当定期针对低洼、河流、湖泊当中的淡水螺进行处理,防止尾蚴利用淡水螺进入水草。
(4)杀虫处理。针对发生过牛前后盘吸虫病的地区来说,应按照要求选择对应的杀虫剂进行集中杀虫,同时按要求落实消毒工作,防止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扩散。选择硫双二氯酚进行驱虫,应避免灌服酒、吐酒石等含有酒精类的药品,避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无论是驱虫期,还是发病期,均需补充适量的电解液,防止因为脱水严重引发胃肠黏膜脱落。各类农作物秸秆来进行干燥保存,避免饲料发生霉变,驱虫阶段需适量减少秸秆饲料。
牛前后盘吸虫病造成的危害较大,倘若治疗措施不当或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病牛大范围死亡,使养殖户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养殖户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深入了解牛前后盘吸虫病的感染源、诱因、临床特征,准确诊断牛前后盘吸虫病,积极治疗的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