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园园 吴龙飞
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诊室,安徽阜阳 236000
院前急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具有随机性强、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情复杂多样的特点[1]。常规护理多围绕现场急救与途中监护展开,较少关注突发事件对患者及家属产生的应激反应[2]。人文关怀源自“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强调对生命与健康、人格与尊严、权力与需求的尊重与保护,要求在给予基础照护的同时,以满足患者精神、文化、情感上的需求,让患者获得有尊严的护理体验[3-4]。本研究以应激反应、意外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人文关怀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选择2019 年1 月—8 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85 例,根据救治时间分为实验组(2019 年5 月—8 月)44 例、对照组(2019 年1 月—4 月)41 例。两组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急救时间、疾病类型、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对照组给予院前急救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现场评估与呼救(快速评估发生原因、病情严重程度)、现场救护(摆放体位、检查分类、心肺复苏)、途中监护(心电监测、给氧或机械通气、建立静脉通路)。实验组联合应用人文关怀。
表1 两组院前急救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树立人文关怀理念。①尊重患者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对不同地点、不同疾病程度、不同经济状况患者,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②采用温和语言、和蔼态度与患者交流,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③从细节出发,满足患者护理需求。④改善院前急救环境,如急救药品的配备、设备仪器(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呼吸机、除颤器等)的调整、车内温湿度的控制。
(2)阶段式人文关怀。①院前电话人文关怀:院前急救患者或家属均处于高度紧张、恐惧状态,护理人员要使用平稳的语气与患者家属进行电话沟通,询问患者相关信息,根据了解情况指导家属保持患者口鼻畅通,并明确告知患者家属多少时间(误差不超过5 min)赶到现场时实施救治。②现场急救人文关怀:到达现场后迅速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运用熟练的急救技术、规范有序的操作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同时使用平稳的语气、肢体语言、眼神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以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配合现场急救。③转运途中的人文关怀:转运过程中,护士始终陪伴在患者身旁,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呼吸道内分泌物,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使用镇定关切的表情、温暖的肢体语言给予患者及家属以安慰。对于转院路程较长的患者,可嘱司机适当提速,以减轻患者及家属恐惧感,同时适时介绍医院诊疗制度、到院后可能的检查项目。④院内交接的人文关怀:及时与院内急救联系,保证交接过程的无缝衔接。到达医院后,迅速协助家属转移患者。交接完后,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并祝患者早日康复。
①应激反应:急救前、急救15 min,采集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②不良事件:统计两组患者转运途中脱管、堵管、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率。③满意度:直接从120 急救中心短信满意度回访结果中直接调取。满意度内容包括对护理方式的认可度、护理态度、护理技巧、护理效果等4 个维度共20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 分5 级评分法,满分100 分,分为非常满意(总分>90 分)、满意(总分70~90 分)、不满意(总分<70 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0.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急救前,两组院前急救患者SBP、DBP、H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急救15 min,两组SBP、DBP、HR 均明显低于同组急救前(P <0.05 或P <0.01),实验组SBP、DBP、HR 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院前急救患者急救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表2 两组院前急救患者急救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注:t1、P1 值两组急救前比较;t2、P2 值两组急救15 min 后比较。SBP:收缩压;DBP:舒张压;HR:心率。1 mmHg=0.133 kPa
两组患者转运途中均无意外事件发生。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院前急救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院前急救面对的均为急危重症患者,具有病情风险、进展迅速、伤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5-6]。突发的意外事件属于强烈的应激源,于患者及家属均表现为极度的紧张、恐惧、无助情绪[7]。院前急救在抢救患者生命、安全转运、为患者赢得后续救治时间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应激反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与关怀,提高其配合院前急救的依从行为[8-9]。但目前院前急救护理多侧重于急救本身,少有患者及家属心理危机的干预,这也是急救护患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
人文关怀以“人本位整体护理”理念为基础,在关注患者疾病治疗的同时,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的需求[10],非常契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的是在人性科学的基础,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理解、信任、关怀,让患者获得有尊严的护理体验[11]。在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自觉付出情感,与患者心理交融,能够引领患者释放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2]。孙琳等[13]研究认为,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更容易受到急诊患者(402 例)所认同与接受。王华[14]研究报道,人文关怀能够减轻院前急救患者(55 例)疼痛程度。在常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要求护理树立人文关怀理念,掌握人文关怀方法,实施阶段人文关怀护理。结果显示,急救15 min,实验组SBP、DBP、HR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人文关怀的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生理应激反应。
院前急救现场比较混乱,病情复杂多样,急救环境条件较差,在抢救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保证急救各环节有效衔接至关重要[15-16]。人文关怀时要求急救护理具备较高的素养与品质、严谨沉稳的工作态度、扎实的护理技能,在抢救患者的同时,能够以自身形象影响患者及家属,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17]。同时以镇定关切的表情、平稳的语气、丰富的肢体语言,安抚患者及家属心情,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配合急救治疗及护理[18-19]。阶段式人文关怀通过对院前电话沟通、现场急救、转运途中、院内交接等不同环节干预,可保证差异性人文关怀效果[20]。如院前电话沟通可获取相关信息、指导家属简单救治,为现场急救提供条件[21-24];现场急救人文则主要通过熟练的护理技术、有效的人文沟通,以保证现场急救效果[25];转运途中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告知患者家属到院后需要检查的项目等,以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预防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26]。从结果上分析,两组院前急救患者均无意外事件发生,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杨春花[27]、钟玉娱等[28]文献报道基本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人文关怀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生理应激反应,预防转运途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需要指出的是,院前急救首要任务当属急救护理,如何在开展有效急救护理的同时,给予患者与家属人文关怀干预,让患者及家属获得有尊严的护理体验,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