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慢性腰腿痛与肾、骨、脑的相关性

2021-03-27 17:34张天龙赵继荣陈祁青
吉林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脑髓腰腿痛腿部

张天龙,赵继荣,陈祁青,马 同 ,赵 宁,朱 宝,薛 旭,蔡 毅

(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30;2.甘肃省中医院,兰州 730050)

慢性腰腿痛是医院骨科、康复科、神经外科等多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据部分医院统计占外科门诊就诊人数的1/5,占骨科门诊的50%,在美国每年有70 万~100 万人因慢性腰腿痛而住院,其中约20 万人接受手术治疗[1-2]。可见慢性腰腿痛是不可忽视疾患。产生慢性腰腿痛的原因很多,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多因关节劳损、退变、增生突出而致,另外骨质疏松、脊髓肿瘤等疾病也能引起慢性腰腿痛。祖国医典中有关于“腰痛”“腰腿痛”“腿股风”“痹症”等疾病的大量记载,诊疗经验丰富,效果突出。随着现代生产方式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腰腿痛的患病率呈急速上升趋势[2],对于此病的防治,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现代医学的药物与手术干预并不能完全符合患者的满意[3-4],究其原因,慢性腰腿痛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现代医学仍无法完全阐明其病理机制。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腰腿痛的防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因为其理论的深奥与人们认识的不足,很难被普及与接受。本研究希望从中医经络、生理、病理及中药应用等方面系统解释慢性腰腿痛与肾、骨、脑脏器及组织的内在联系与协调机制,明确其慢性腰腿痛的病因病机内在变化规律,深化其病症结合、整体观念理论的认识水平,为其临床应用、发展和创新慢性腰腿痛疾患的中医藏象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1 “肾、骨、脑”与腰腿部的经络联系

经络在人体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众多医家关于“肾-骨-脑”与腰腿部的经络联系上的深入研究从未间断过。《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循喉咙,挟舌本;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直者,从巅入络脑……,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该书记载并说明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是相互络属的表里经脉,两经脉起止循行密切配合,联络下肢、腰背、脊髓、脑等部位,这是抽象的解剖联系,肉眼无法识别却又的确存在的密切联系。经筋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位于其身体浅表部的筋肉之间,是十二经脉的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的部位,起到濡养四肢百骸、运动关节的作用,如《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经筋存在于腰腿部,受到大脑与肾脏的调控。《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督脉属奇经八脉之一,循行串联足少阴肾经,与6 条阳经交会于大椎穴,上行至头顶,其分支经项部风府穴进入脑内。督脉循行经过脊背头面,与肾脑等脏器密切相关。《奇经八脉考》言:“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上行属目内眦,与足太阳会于睛明而上行,阳跷脉,足太阳之别脉……,至目内眦,与足太阳、阴跷脉等五脉会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阴、阳跷脉,分属足少阴、足太阳的别脉,都走行于头面部。“肾、骨、脑”与腰腿部的经络联系并不是单一的联系,肾、膀胱的本经以及奇经八脉的督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同构建了“肾、骨、脑”与腰腿部的经脉联系网,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其亲密性,这为腰腿部疾病病因病理的阐述提供了传统意义上的解剖基础。

2 “肾、骨、脑”与腰腿部的生理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胚胎发育生长,胎儿出生后,一切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共同滋养。肾既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同时也是先天之精的加工厂和储所。肾藏精,主骨生髓,精充髓,髓上滋养于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清明之府,脑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感觉运动,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奇恒之府[5-6]。髓是“肾、骨、脑”器官与腰腿共同发挥生理功能的重要介质。《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说明人自先天之精而生,精化成髓,髓分化构筑人体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等。《素问·六节脏象论》云:“肾者……,精之处也,其充在骨。”说明肾为先天之精的化生与储藏之处,其精充养于骨髓腔中,骨的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离不开肾脏的生髓功能。《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说明肾为水藏,能生骨髓,肾不生水,则骨髓不能足。《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主,……肾主骨。”肾是调节全身骨骼生长发育的主要脏器。后世医家关于“肾-骨-脑”的与腰腿部的生理功能的联系也多以《内经》为基础,晋·王叔和《脉经》曰:“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肾主骨,肾充则骨强。”清·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云:“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者骨强。”清·王惠源《医学原始》说:“脑颅居百体之首,为五官四司所赖,以摄百肢,为运动知觉之德。”脑颅独居身体上位,主管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曰:“盖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成,则脑髓不足。”脑神的充养依赖于精髓的充沛,精髓的化生依赖于肾气的健旺,且精髓能够上达于脑,脑髓也能够下行于肾。“肾、骨、脑”与腰腿部的生理功能以精髓为介质,精髓生于肾,充养于脑与骨,腰腿部强有力的伸展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肾、骨、脑任何一个器官。“肾、骨、脑”是人体一完整的调控腰腿部运动的系统轴,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某一方出现失衡,将影响整个调控轴生理作用的发挥。

3 “肾、骨、脑”与腰腿部的病理联系

肾气不足,脑髓不充,则人体生命运动功能的发挥必将受到限制,腰部、四肢骨骼有力及灵活的运动有赖于肾气和脑髓的充足,又或者腰背、四肢骨骼本身出现了异常病理变化,骨髓不能充养,则肾和脑也终将出现异常变化[5,7]。《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已。”腰是肾的储所,如果其旋转活动功能长时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发挥,久而久之将累及到肾的病变,肾则不能正常发挥生髓的功能。骨骼又为精髓的储所,精髓不能很好的充养于骨内,若不能及时救治,随着时间的增长,骨骼的运动与支撑功能将不能正常发挥,一旦行走,就会摔倒,发生骨软或骨折。《素问·疟论》曰:“温疟者……,寒气藏于骨髓之中……,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此病藏于肾。”该记载从疟疾的病因入手,说得了温疟证型的患者是因为寒冷之气入侵骨髓,并伏藏于内,遇到大暑天气,体内的寒气就会被引发,引起脑髓发热及肌肉的瘦消,进而影响腰腿部的运动,详细阐述了温虐对肾、骨、脑等器官及腰腿部的影响。《素问·解精微论》曰:“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间接说明“脑与骨”的关系就如同亲兄弟一般。《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肾虚精亏,髓衰骨弱,骨骼支撑人体的能力减退,势必出现腰膝酸软无力,不耐久行久立,如不及时治疗,终至形成各种骨代谢疾病。《灵枢·五窿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阴阳不和,则使……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进一步说明后天之精液充养于先天之精,滋润肾、骨、脑,有利于腰腿部正常的运动功能,一旦“肾、骨、脑”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将引发腰背痛疾病。后世中医名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多推崇《内经》,并指导应用于骨伤病的防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肾弱髓弱,为风冷所搏故也。肾居下焦,主腰脚,其气荣润骨髓。今肾虚受风寒,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则脚酸疼屈弱。”肾处在下焦之位,易受风寒所侵,则肾虚髓少,出现膝冷,久不治,则腿脚疼痛屈伸乏力。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说:“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成,则脑髓不足……”进一步说明“肾、骨、脑”三者之间与腰腿部的内在病理联系。《医法心传》认为:“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耐力过人也”,否则“肾衰则形体疲极也”。说明肾中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就是脊柱、关节与骨之强劲或脆弱。明·万全《幼科发挥》曰:“脑者,髓之海也。肾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热而头破,额颅大而眼楞小。”小儿肾与骨髓之间有潜伏而未发的火邪则会导致小儿发育不良,前额较大,眉棱骨小,终至出现解颅。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云:“寒湿自经而入藏也,肾主骨髓,髓通脑,寒入髓,逆上至脑,阻碍清阳,故脑痛连齿,齿亦骨……。”“肾、骨、脑”的阴阳平衡是维持腰腿部正常功能的重要生理轴,其任何一方出现失衡,都会影响腰腿部功能的正常发挥,这加深了传统医学对慢性腰腿痛病理机制复杂程度的认识,要重视慢性腰腿痛的整体论治的重要性。

4 中医药对慢性腰腿痛的防治

慢性腰腿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产生活能力,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当下的难题。祖国传统医学对于慢性腰腿痛的防治方式多样多彩,其具体措施涉及导引、针灸、推拿及中草药等,对预防和缓解慢性腰腿痛病痛有其独特的功效。《素问·刺腰痛论》曰:“足太阳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足太阳膀胱经发病引起的腰痛,使其项背臀部犹如重物坠之,需针刺郄中。郄中即委中,因为是本经合穴,四肢末端经气经此深入脏腑,密切其内外联系,其功能主治腰及下肢等病变。清代《王仲奇医案·案46》载:“丁,石路。肾脏内亏,作强弗强……,下彻尾骶,偏左腿胯间亦痛,行动不便,转侧困难,左甚于右,宜方:炒淮膝二钱,白蒺藜三钱,鹿衔草二钱。”其医案明确记载了肾虚引起的腰臀腿部疼痛,行走受限,当处以中药治之。《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著之病,其人身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甘姜苓术汤主治。”《备急千金要方》载:“夫腰背痛者,皆尤肾气虚弱,卧冷湿地。为风所得,不时之速,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宜急服独活寄生汤。”古代医家具体分析了腰腿痛发生的病因病机,其根本在肾,当肾气虚弱时,邪气有机可乘,患者久卧潮湿阴冷之地,腰腿部就会受风所袭,不久腿脚就行动不便,为防治病变进一步深入,要及时给予合理方药治疗,如甘姜苓术汤、独活寄生汤等。现代医家李华南等[8]收集了6 家医院的500例慢性腰腿痛患者,并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和单纯的推拿手法治疗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发现采用手法为主导并结合外敷治疗的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腰腿痛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的传统推拿法,提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干预治疗慢性腰腿痛的疗效更为稳定。全国名中医李济春[9]在治疗慢性腰腿痛时强调针、药、手法并施,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家传乾坤针法的基础上,提出以腰部围刺法配合中药复方麻痛灵合剂、开合手法治疗慢性腰腿痛。通过针、药及手法的联合作用使腰部气血旺盛,邪气得散,腰肌放松,充分缓解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刺激,三法同施相得益彰,有效的治愈了慢性腰腿痛患者的病痛,获得了患者高度的赞扬。唐晓菊等[10]利用中药的频数、聚类规则总结和分析黄有荣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发现黄有荣补虚的药物用的最多,如当归、牛膝、甘草、杜仲等,这4味中药是黄有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药物。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故多采用当归,既补血又能活血;杜仲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强筋骨;牛膝具有活血化瘀、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3味中药均体现出补肾固本,活血化瘀,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中医药在“肾、骨、脑”与腰腿部相关的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慢性腰腿痛的防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防治指导思路明确,兼顾了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尤其是中药方剂的配伍使用,在对慢性腰腿痛的防治过程中渗入了病症结合、整体论治的思想,其防治效果更为突出,大大提高了慢性腰腿痛患者的满意度。

5 小结

在循证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慢性腰腿痛的防治证据仍然有很多的不完善。本研究基于祖国传统医学对“腰腿痛”疾病的认识,从其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大致阐述了肾、骨、脑等器官及组织与腰腿部经络、生理及病理的密切联系,明确了肾、骨、脑参与慢性腰腿痛发生的内在联系及协调规律,局部与整体的变化机制,在“肾、骨、脑”与腰腿部关系理论指导下探讨了中医药对慢性腰腿痛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其病症结合、整体观念理论的中医认识水平,丰富了中医藏象理论,同时也为现代医学关于慢性腰腿痛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中医基础理论支持。但是中医药对慢性腰腿痛病因病理机制的阐述仍然不能广泛普及,这为其临床的推广应用增加了难度。相信未来在现代先进分子生物医学科技的加持下,慢性腰腿痛的病理机制将会被进一步阐明,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关于慢性腰腿痛的有效防治措施,中医先进的理论也将会被大众普遍接受。

猜你喜欢
脑髓腰腿痛腿部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分体式腿部气动按摩装置设计
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颈肩腰腿痛独特蜂疗 创造外敷治愈前列腺
易极藏灸——颈肩腰腿痛终极克星 实体诊所见证神奇效果 每天人满为患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青霉素对腿部疏松结缔组织炎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