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应用研究*

2021-03-27 14:52赵文菲
中文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元制德国院校

赵文菲

(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我国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颇多,但除教育理念先进地区的个别院校在推广使用外,在大多数三、四线城市职业院校中,其本土化应用并不广泛,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仍是主流。

一、与时俱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世界,离不开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作为世界上取得成效最明显、影响力最广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在各国广为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分工非常明确,学校负责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考试,企业则贴近职业现实负责技能相关能力培养及考核,遵循不同的法律文件和培训章程,但校企双方不断协调沟通教学进度,确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上看,学院教学较为综合,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企业教学更加专业明晰,由简入繁,有时还可针对学生能力特点进行专长培养,培养学生熟练的基础技能和精湛的特长技能。主要有如下优势:一是大幅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学生很多课程在企业完成,在校学习期间就是过渡期,毕业时就能基本适应企业环境,降低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成本,提高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吸引力。二是显著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实践,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能力,考试结业也以技能考核为主,多措并举帮助学生致力于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三是降低人才培养滞后性影响。学院与企业有专员阶段性地共同预测下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用工需求情况及技能培训重点方向,学生入校之初便被准确对应未来需求,减少经济产业发展变动与劳动力技能能力不相吻合造成的结构性失业[1]。

德国“双元制”问世至今逾200年,也在不断改革优化,适应时代变化和企业需求。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化信息化程度飞速发展,各领域应用型人才短缺,德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09年,德国巴符州职业学院更名为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将双元制写入大学校名,而后又成立了第二所双元制大学——德国柏林斯坦百思大学,体现了德国发展“双元制”的决心。细致观察该校培养模式,也能看出德国“双元制”改革的方向。

一是贴合更紧密的交替式培养方案。为了更迅速地适应职业生活,学生在入校时便与企业签订三年培养协议,并由企业提供必要的津贴补贴。在校期间,学生要分别在学院和企业交替学习培训一个季度,直至毕业。这种模式让校企双方培养更加紧密,企业方由辅助培养成了主导培养,学生获得的阶段性理论知识后第一时间得到了强化实践锻炼,经过几个周期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实践能力更加扎实,毕业后更能无缝衔接进入企业,快速上手岗位工作。

二是大幅提升“双元制”教育吸引力。通过与各行业协会合作,通过提供国际交流机会和职业能力证书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在社会认可度,给学生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降低了时间成本和从业压力,显著提升了企业聘用职业院校学生的意愿。与欧盟内多所院校学生在第三年,会有数月的国际交流学期,增加了毕业后在海外交流地的工作机会。与质量协会签订协议,相关专业学生被提供可以参加质量检验代表考试的机会,在通过考核后,经过三年相关专业岗位工作,可以免试提升至含金量十足的欧盟质量协会质量体系经理。

三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学术研究。区别于普通大学的研究内容,“双元制”大学科研活动要求联合企业,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研究即用性或急需性问题或产品,科研活动多由企业发起,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学生设计解决方案。另外,学校办学层次提升到本科教育,所获学位证书得到了国际认可,甚至可以凭借学业成绩申请本校或其他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在申请环节“双元制”大学设置了需要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特殊门槛,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四是追求更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标准。为提升教学水平,双元制大学非常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设置了非常丰富的继续教育课程,制定了学院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互换机制,教师们需要定期参与研讨会和报告会,进行关于企业或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大学将教育质量作立校之本,内部设置严格有效监察制度,同时对整体教育质量实施外部监察,通过了解大学近年来斩获的诸多成绩,可见其质量监控体系还是行之有效的。

二、曲折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

受中国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在中国开展并非顺风顺水,“双元制”模式也几经沉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摸索期。彼时中国一穷二白,教育制度同样尚未成熟,但很快就发现,经济建设需要工农业发展,就急需大量技术干部和专业工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技术学校培育人才。国家决定发展中等技术教育解决技术人才匮乏问题,结合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国情并谨慎吸取德国“二元制”模式经验,管理教育均归学校管理,但招生就业大量结合企业需求。此时中专学校类似高等教育模式,技工学校同样按照计划招生并分配工作,为职业教育萌芽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解决日益凸显的小学生及初中生升学难问题,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农村及城市职业教育先后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职业中学涌现出来,其中农业中学尤为普及,使大量青年学生及农民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及专业技术的机会。随着中专学校及技工学校划归教育部门管理,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逐步分离出来,正式成了教育制度的单独门类。职业教育在此阶段从无到有,朝气勃发,培育了大量技术人才。

二是21世纪之前的发展期。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大多数知青返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类似的技术人才短缺矛盾再次显现出来。中等教育开始改革,大批普通中学改设为职业中学,鼓励地方兴建新职业学校,大量中学生选择进入职业中学学习。1983年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立,承担起我国试点“双元制”的重任,“双元制”得以不断创新改造,此后职业中学才真正有了职业教育的影子,“双元制”在中国逐步推广壮大,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教学内容高度贴近生产实际,为如今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合二为一,成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教育结构的重要分支,高等职业教育正式出现在教育体制中,明确“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给学生更广的求学选择,初中毕业后,可选择相当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中毕业后,可选择相当于大学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此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厚积薄发,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就业方式逐渐成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为21世纪跨越式发展做足了准备。

三是21世纪以来的腾飞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此阶段高歌猛进,21世纪之初,高等职业院校尚不足200所,但随着国家把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权力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政府每年都在强调教育和就业,各省市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被广泛应用,院校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2019年全国已拥有高等职业院校1423所,与此同时,院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在校生数量已经突破1300万。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至此职业教育已完全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中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体系框架也已基本形成,但改革之路漫漫,职业教育还会面临更多挑战。

三、亟待改革的中国现代“双元制”模式

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双元制”概念就开始在中国出现,也经过了一些优化改造,但在某些方面还显得水土不服,值得进一步摸索和探讨。

一是要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2021年6月《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是时隔25年首次大修,但距离形成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还有很长道路。参考德国职业教育法律,需要利用法律从法律地位、保障措施、资金来源、法制监等全面进行明确,也可以使职业教育与从业证书和职业证书关联起来,同时地方也要配套出台一整套法律法规规范本地职业教育,真正让职业教育做到有法可依[2]。

二是要设置更具特色的教学专业。相较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学生本区域生源率更高,中国地域辽阔,本专业设置更要和本地产业紧密结合,满足区域性企业发展和学生自身需要。职业教育专业要具有职业导向性,超前理解国家和地方发展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前布局适合未来需求的专业,尽量避免结构性人才短缺。

三是鼓励国有企业深度参与“双元制”。在我国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实现如同德国双元制大学一样提供津贴补贴和实习平台,但国企和职业院校合作相对较少。要出台政策鼓励国有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建设发展中,主动承担起企业这一元责任,这也是改善职业教育地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是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沟通理论、实践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要着重解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拓宽职业教育教师进口,打通校企任职通道,积极引进在企业任职的专业技能人员作为实践课教师,硬性要求专业教师在职称年度内需要有在企业挂职时间。

猜你喜欢
双元制德国院校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