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德育工作者目前试图从德育课程、德育实践、德育品牌、德育整合、德育生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德育质量和水平。其中,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德育研究者普遍认为,德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把德育融入日常生活,让大学生从中得到教育,或者应模拟生活场景进行德育教育,营造扎扎实实的德育环境,让学生更容易体验、感受或引起学生共鸣。
把德育转化为生活,辅导员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新鲜的德育素材,要围绕生活和社会热点,及时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文明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德育教学,新闻报道之中新鲜真实的事例可以作为德育课的教材,使德育课与时俱进,这些案例的摘取能够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社会中的德育内容之外,辅导员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当今时代需要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德育生活化就是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缩短课堂与生活的距离[1]。在公共场合的文明行为、做好事的英雄行为、群体生活中的交往行为等,落实在生活中,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平凡人物的行为闪光点,这些都是有效的教材。辅导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道德行为,让学生学会辨别和判断相关事件,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生活化还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存技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通过各种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在危险时拯救自己或他人。
德育生活化语境下辅导员工作的转变需要推进家校德育教育合作新模式。学校可以以家庭、学校合作为基础,领导和推动德育活动。以德育作业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强化责任教育意识,精心设计、狠抓落实。理论教育应与实践活动共存共荣,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往往需要摒弃空泛的说教,把精细的德育内容落实到生活的每一个片段和场景之中,这应是德育生活化的目的和核心内容。
要让德育结合生活,就需要贴合学生的娱乐生活,在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找到学生们生活的兴趣点,并且进行活动主题的开发,使德育的工作形势更加多样化、更具感染力和活力,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辅导员们可以结合一些重要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开展丰富的团日活动,运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载体和形式,点燃学生对生活真善美的向往,还可以时常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看望老人,到聋哑特殊学校交流学习,开展社区街道服务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品格,延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辅导员要着力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切实提高德育思想和育人能力,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人生的方向,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道德教育、道德树立的好榜样,辅导员也应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应该广泛阅读诗歌和书籍,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深化学习,与时俱进,容纳新思想、新知识,开阔视野,以免被时代抛弃。要不断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探索新的管理、新思路。新时期的大学生追求创新和变革,思想多元化。
德育生活化语境下辅导员工作的转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创新教育行为。班级管理是德育融入和实施的主要途径,辅导员可以通过计划、组织、安排、监督和预期活动,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上的各种问题,实现德育生活化语境下的班级高效管理,促进学生真正的道德成长。目前许多学校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德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在学习社会的美丑、善恶、真伪等思想的过程中,应被深入分析和研究,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现实生活,能够正确地判断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跟风,将德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势在必行。
德育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立足生活实际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内部,调查学生感受,解决学生问题,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担忧和期望,对学生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清晰、准确、透彻把握,能够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学生工作,不是纸上谈兵,一定要脚踏实地,要围绕“德育生活化”新模式开展工作,动员全体学生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校园环境的改善,创造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建设美丽校园、生态校园。辅导员可以通过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全校学生进一步增强认同意识,切实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指导工作,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专业课情况、思想状况等,帮助学生分析成绩不佳的原因。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的个人示范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管理者,只有走近学生的生活,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才能实现优质管理。辅导员亲自参与示范,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而且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表率作用,通过弱化教师的专业角色,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教育和管理效果远超预期。
德育档案的建立是高校德育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它的运用可以成为各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里程碑,并载入发展史,这也是高校德育教育“淬火”和“升华”的时期,也是促进“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走向现实的有效手段。辅导员可以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办法,构建覆盖每个学生的全面考核评价体系,在学生的交际群体之中,推进德育工作的生根发芽,让学生们都沉浸在德育工作的氛围之中。
辅导员要积极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良好的同学关系对每个学生都很重要,他们可以得到同龄人的认可、尊重和理解,在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中接受他人,同时被他人接受,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成立“一帮一”团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一帮一”小组实际上是一个合作小组,合作是群体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小组合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甚至产生“共生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对班级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教育要面对社会,必然要面对竞争。竞争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使课堂充满活力。在班级管理方面,辅导员应鼓励学生选择相似的竞争对手,组成竞争小组,进行良性竞争,在竞争中,同学们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将全面了解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关系和谐。合作与竞争看似一对矛盾关系,但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所需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德育生活化语境下辅导员工作的转变需要建立学生三维德育档案。辅导员应注重工作载体创新,开拓“云”工作,善于运用现代互联网,了解学生思想,熟悉学生学习,融入学生生活,也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和获取,围绕学生日常关注的话题,注重良好的教育时机,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
辅导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定制专门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个人成长档案,全面记录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描述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学生发展三维图像,并充分利用这一档案,加快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的精神领袖和灵魂领袖,负责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的全面工作。辅导员可以专门制定正阳、明礼、志功等教学礼仪,突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形成学生道德意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使师生在集体中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也要定期开展专项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在班内设置主题班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素质[3]。
除此之外,为了推动学生工作的进行,辅导员还要建立敢用、会用、易用的学生干部队伍,认真帮助好的学生干部找到正确的位置,明确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用爱心培养好学生干部的服务精神,用爱心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化、渠道化、效果化,切实做好德育管理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和工作,通过积极的实践和学生的良好反馈为我们提供工作经验。辅导员应围绕德育目的,坚持“党建为先导,德育为第一”的教育理念,适应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学生地位、阶段特征、问题和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明确德育生活化发展思路,确立加快德育建设的战略目标,开启学校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德育向生活的转化是一个宏观的话题,只有不断地探讨现实,才能找到希望和未来。德育的有效开展应以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为重点,辅导员们应努力成为学生的生活陪伴者、心理咨询师、未来领航员,不忘教书育人的初衷,全神贯注地践行辅导员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