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东
(梅河口市兴华镇综合服务中心自然资源和林业工作站,吉林 梅河口 135000)
退耕还林在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中,属于非常重要的项目工程。退耕还林能够对生态环境起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让农户的经济收入增加,这就要求对退耕还林的林地面积有着充分的了解。为了让退耕还林的作用发挥实际效果,对之后的林地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起来。因此,在进行建设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在传统耕作模式下,部分农户始终认为退耕还林仅仅是形式工作而已,对实质性的工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个别农户为了自身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会把已经退耕还林的林地毁坏重新耕作。同时,由于有些农户法律意识淡薄,对退耕还林的重视性不高,进一步加大了复耕的面积。通过对退耕政策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国家对退耕还林后的林地不能再进行农作物种植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有效阻止农户不再对退耕还林后的林地进行复耕,防止林地复耕的问题进一步加重,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签订回收合同的方式来提高农户对退耕还林的重视[1]。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农户提供其他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户提高整体收入,从而将土地的压力降到最低,从根源上解决农户复耕问题,保障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拥有众多的项目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政府必须通过对实际现状的分析采取最合理的工程管理方式。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林地管理的后续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这一切都归咎于在项目工程中管理制度的不到位。因此,相关的工程后期管理制度首先在工程技术档案方面,就必须严格规范操作,但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把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导致造林技术档案的缺乏。另外,在对造林地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其维护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还没有形成有序的管理,仍处于无序的工作状态中。
农户在退耕还林的管护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对退耕还林工程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乎着这项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在建设示范区时,个别农户认为退耕还林后的林地不具备任何经济效益,对林地苗木没有投入,缺乏主动管护意识。长此以往,林地里面杂草丛生,愿意主动管护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政府应该在保护林地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将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这样才能使农户增强主动管护的意识,保障退耕还林成功的林地不走上被复耕的道路。
在进行退耕还林的工作过程中,农户为了将保存率提高,会在造林时将林木的密度增大。这从退耕还林工作的方面来看,良好的土地条件有助于林木的旺盛生长。首先,由于土壤水肥在供应上的不足,会导致水肥分化问题的出现,同时也会致使林木在局部产生恶性竞争。因此,只有通过及时开展抚育间伐工作,才能保护林木不被病虫害所侵袭,满足林木在生长时需要的条件[2]。其次,因为林木之间相隔的密度较大,很难控制其生长的轨迹,容易对林木造成二次伤害。此时,采取科学的抚育措施,能将林木生长的抗逆性有效提高。另外,通过抚育间伐,可以改变林木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提高林地上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抚育方案,并监督其方案落到实处。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将科技融入各项工作,能有效提高其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益。政府应该加大对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的科学研究、科技培训、科技服务及成果引进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为了减轻病虫害对林木的侵袭,在对兔害、鼠害的研究上也应该加以重视,当然这都是在不伤害其他野生动物的前提下。除此之外,一些优质高产技术、抚育管理技术及抗旱保活技术也需要大力推广,比如病虫害防治、地膜覆盖及豆科牧草接种根瘤菌等。同时,也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为退耕还林的工作提供优质的储备人才。
在退耕还林的工程建设中,如果树苗供应不及时,就会出现延误工期的情况。为了提前避免这种问题,就必须加强对种苗基地的建设管理水平,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寻找在新时代下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将种苗工作更高效的推进[3]。除了树苗的供应问题,成活率也是衡量种苗基地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林木成活率,提升种苗基地的建设管理水平。为确保这一指标的完成,林业站应该加强对苗木质量的培育,与当地现状相结合,寻求培育优质苗木的方法,以此来提高林木成活率,提升林业技术指导水平。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在我国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退耕还林的工作早就已经处于全面开展的情况,但在退耕还林完成后,林地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只有根据已产生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解决农户的经济问题,才能减少复耕现象的发生,才能顺利开展之后的各项建设工作,为和谐生态文明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