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伟
(荣成市文化馆,山东 威海 2643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高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重点逐渐向文化精神方面转移,人民群众对美术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美术文化创作不再专属于美术专业工作者,而是日渐群众化。但由于大多数群众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无法准确将自身的思想反映到美术作品中。因此,相关工作组织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美术辅导能力,促进美术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因此,群众性是群众文化显著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属于大众的。而群众文化的群众性特征使群众文化必须广泛地存在于任何有人的环境中,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为群众文化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无论在人流繁华的城市,还是在人烟稀少的山区,群众文化都能够在复杂环境中顺利扎根。群众文化的参与者也不会受到年龄、性别或是身份的特殊对待,无论出身如何,不看学历高低,只要对文化有热爱之情,都拥有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权利与机会[1]。基于此不难看出,群众文化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众性强的文化形式。对此,群众文化形式的基础必须要以民众生活为依据,才能真正实现群众文化服务于人民群众。
群众文化不仅具有群众性特征,还具有一定的多变性特征。不论何种事物,都是会发生变化的,群众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其多变性的特征通常体现在群众文化活动的时间、人员以及场地等方面,并受外界环境和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这些影响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决定了群众文化多变性的基础特征。例如,在已经完成计划与组织工作的群众活动中,相关人员与设备都已就位,却偶然遇上暴雨,若没有提前制定紧急应对措施,活动就只能暂停甚至取消。这样的实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想要顺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就必须综合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前制定应对方案,以此保障群众文化的多变性对活动举办的影响降到最低。
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大量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及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美术相关的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进行美术相关的文化活动时,相关的部门的领导者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对美术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未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这就导致美术活动开展的工作过程进展滞缓,且无法建立健全的领导组织机制,最终使美术创作与辅导工作开展困难。
群众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通常会以自身的现实生活为灵感来源,通过美术作品展示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与感受,其反映的是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待生活的所思所想。但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并未掌握相应的绘画技巧,缺乏一定的绘画能力,这就导致群众创作出的美术作品无法准确地将其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因此,对于目前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文化活动工作而言,相关部门机构需要对群众的美术创作进行专业的技术辅导。但由于相关组织机构的设备配置及人员美术水平与专业美术工作者相去甚远,缺乏辅导群众完善自身美术创作的专业能力[2]。
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美术创作的水平还具有较大的提高空间,虽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具有美术基础的群众,但这些群众学习的美术技巧杂乱无章,普遍缺乏相应的美术技巧训练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这就导致群众创作的美术作品基础薄弱,没有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最终出现作品雷同,创作千篇一律的现象。群众的美术创作极少出现优秀的作品,整体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表现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很难具备独特性和观赏性,难以凸显其艺术价值,这样的状况成为群众文化美术创作与辅导发展的制约障碍[3]。
目前我国的群众文化组织团队,基本都存在资金来源限制于财政拨款的问题,缺乏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因此,极其容易出现经费紧张的现象,即使政府部门在资金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数额不大,对于群众文化美术活动的开展投入而言杯水车薪。这样的状态极大地限制了群众文化美术创作活动的发展进程。随着群众美术文化建设需求的扩大,资金问题逐渐成为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问题。
针对群众文化的群体性特征,需要在开展美术创作与辅导工作时,融入群体性的组织方式,以此吸引更多的群众爱好者和专业美术工作者参与到群众美术文化的建设中。进行美术辅导工作的相关人员,需要对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了解,并以此为工作出发点,对群众美术能力的提高进行正确引导。首先,要吸纳专业的美术工作者成为群众美术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并集思广益,对群众美术工作开展方式进行讨论,结合讨论结果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群众需求的工作计划。其次,要针对群众的美术创作能力进行区分,依据其真实水平选取最优的培训辅导方式。最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重视群众创作水平的变化,借助美术教育中专业的考核方式,对群众的学习培训成果进行评判。通过对群众创作水平变化的实时观察,制定对应的有效辅导策略,使用分层引导的教学手段进行群众文化的美术创作辅导工作,以此不断促进群众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4]。
群众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行为的合集,是群众美术创作的来源,其逐渐发展成为带有强烈群众色彩的文化。因此,开展群众美术文化建设的工作者,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促使美术工作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的内容。通过收集相关的群众文化材料,并整理群众美术创作作品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对群众美术创作灵感的来源进行有效梳理。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伴随着社会环境发生改变。相关工作者通过深入了解群众美术创作感受的不同角度,拓宽群众文化与美术工作结合的新视角,促进美术活动的不断优化。
通过建设美术作品的交流展示平台,可以吸引美术爱好者、美术专业工作者等多种类型的人员参与,不同人员在美术交流平台中发挥的实用价值是不同的。群众中的美术爱好者可以为美术作品交流平台提供展示作品,在平台的交流中吸收其他作者的优点,融入自身的创作特点,以此来提升群众的美术创作水平。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则能够立足于更高的美术视角,对群众美术作品进行观察评判,进而给出专业的评价意见,促进群众创作思维的发展。其他作为观众的群众,也可以站在自身的理解角度,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言论,有效促进群众美术活动体验感的提升,实现美术作品的相互交流[5]。
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居住在同一社区的群众在文化认知及艺术品位方面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以社区为依托开展文化交流的活动,能够促进群众间稳定交流群体的形成。交流群体与专门的组织训练不同,由于生活环境的相似,群众间的交流也会更加深入,能够对群众美术创作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还没有全面完善,因此,在群众文化基础下的美术创作与辅导还存在部分问题,需要群众文化建设的相关单位组织,加强对群众美术文化建设的发展力度,促进群众美术创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