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从脾肾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

2021-03-27 12:37:35赵文慧刘静君
光明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有益菌双歧菌群

赵文慧 刘静君

肠道菌群是寄居于肠道的微生物群体,其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功能重要,作为人体内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密不可分。肠道中的微生物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占90%以上,其次是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以及梭杆菌门等,根据与宿主的作用关系可将其分为3类: 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可抑制有害微生物,增强免疫力,促进吸收,合成维生素,抑制肿瘤,减少感染并缓解过敏反应。有害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产生毒素,增加癌症的发生率并诱发感染。中性菌为条件致病菌包括肠杆菌、拟杆菌等[1]。正常情况下,菌群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调节机体正常运行。一旦肠道微生物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菌群种类、数量及比例发生改变,稳态被破坏,则导致人体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进而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肠道菌群变化及可能致病机制

1.1 PCOS患者的肠道菌群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早期影响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闭经、多毛、痤疮、不孕,以代谢异常为核心伴发的肥胖、糖耐量受损、2型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等长期并发症可出现于青春期及青春期后的各年龄段[2],故引起广泛重视。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PCOS关系密切[3]。PCO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明显失衡,其体内缺乏有益微生物普氏杆菌和双歧杆菌,富含条件致病菌及有害菌[4],舒新红等[5]发现PCO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且肥胖型PCOS组肠杆菌菌落数高于非肥胖型PCOS,乳杆菌、双歧杆菌菌落数及B/E值低于非肥胖型PCOS,肥胖可能引起或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同样发现,与健康大鼠相比, PCOS模型大鼠肠道拟杆菌门丰度减少,厚壁杆菌门丰度增加; Allpprevotella、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普氏菌属、瘤胃菌科等益生菌丰度减少,而梭菌属、Parasutterella、红蝽菌科等有害菌群丰度增加[6]。

1.2 肠道菌群参与PCOS发生的可能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导致PCOS的机制假说主要有以下3种:① 肠道菌群失衡可导致肠道屏障受损,致使肠道中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脂多糖加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导致全身慢性炎症反应,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并导致胰岛素抵抗[1]。②通过影响胆汁酸的代谢,影响FXR受体活性,影响糖脂代谢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7]。此外,胆汁酸可诱导白介素-22(Interleukin-22, IL-22)分泌,通过“胆汁酸-白介素-22轴”信号通路介导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8]。③短链脂肪酸(SCFAs)是自身肠道菌群和肠上皮细胞(IECs)的重要能量来源,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 SCFAs 产生减少,抑制G蛋白偶联受体(GPR)(主要是GPR41和GPR43)激活,导致炎性因子增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9],导致异常的卵泡发育和高水平的雄激素。

2 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肾”相关性

肠道菌群的稳态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其与宿主、环境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统一体,当肠道菌群的数量、种类发生改变,不仅会引起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还会产生相应的外在病理表现甚至产生疾病。脏象学说与肠道菌群平衡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与肠道菌群有密切相关性。

2.1 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中医学认为,肾主水司开阖,调节水液代谢平衡;肠主津液,泌别清浊与传化糟粕。肾阳不足,肠道虚寒,水与糟粕俱下,出现腹痛、腹胀、泄泻等症状。丁维俊等[10]通过对比研究家族性肾阳虚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发现肾阳虚患者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显著下降,肠球菌、大肠杆菌等肠道需氧菌异常增加,且需氧菌与厌氧菌比值高于正常人,提示肾阳虚患者存在明显菌群失调,其肠道正邪盛衰的相对平衡偏向于邪盛一方。因此,调整肾阴阳平衡有助于调节菌群失调,减少内毒素的生成。

2.2 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是其生理功能的概括,如《素问》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揆度以为常也。”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表明,肠道正常菌群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11],与脾腐熟运化水谷,灌溉营养四方生理功能相通。而肠道菌群紊乱出现的腹泻、便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与脾虚运化失常导致的纳差、便溏、便秘、乏力等临床表现一致,二者的病理产物亦相同。董开忠等[12]利用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造模5 d后,发现大部分小鼠出现腹泻、灵活性下降等症状,且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著减少,内毒素明显升高,而参苓白术散可促进益生菌的增殖,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的结构,降低内毒素的产生而抑制炎症反应。可见,中医“脾”在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通过健运脾胃来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3 脾肾亏虚,痰湿阻滞是PCOS关键病机

中医妇科学并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纳入“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的范畴,本病的发病与肾、脾、肝三脏关系密切, 尤以肾、脾为主。《圣济总录》曰“妇人无子,由于冲任不足,肾气虚弱故也”。肾虚精亏血少,冲任血海空虚,则月事不能以时下;肾中蕴藏元阴元阳,卵子的发育成熟与肾精的充盛、肾阴阳的协调密切相关。肾精不充,卵子缺乏物质基础难以成熟,肾阳亏虚既不能辅助肾阴的化生和滋长,也使排卵缺乏原动力,出现排卵障碍,从而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傅青主女科·种子》云: “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或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胞宫失养,无血可下而致经闭;或肾阳衰微,致脾阳不振,水液输布失常,聚湿成痰,壅塞气机,痰湿阻滞冲任胞宫,而发为本病。总结其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痰湿阻滞为标,临床常见肾虚痰阻证,多表现为肥胖、便溏、腹胀、纳呆、乏力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西医的胃肠道疾病的表现相类似,调查研究表明,PCOS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更高。因此,从脾肾论治,从整体调节脏腑功能,进而恢复脾之运化功能,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对治疗PCOS具有重要意义。

4 基于肠道菌群新靶点从脾肾论治PCOS

“正气于内, 邪不可干”,肠道微生态的动态平衡状态就如中医所言“正气”,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可能是中医调摄阴阳、扶正祛邪理论的生物学基础[13]。脾肾亏虚,痰湿阻滞是PCOS的关键病机,针对其病机特点,从脾肾论治,通过补肾健脾扶正,化痰祛湿祛邪,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减少内毒素产生,降低慢性炎症反应,从而调节机体代谢,对PCOS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补肾健脾类中药,一般具有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等功效[14-16],且能调节肠上皮细胞糖蛋白的表达,对肠黏膜屏障起到保护作用[17],中药单体及提取物小檗碱、多糖类、皂苷类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能有效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山萸肉滋补肝肾,归肝、肾经,张秋生[18]研究发现,山茱萸4种不同组分(醇提取物、环烯醚萜苷、皂苷、鞣质)均可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脂肪组织中GRP43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对胰岛素抵抗和高脂血症症状有改善作用。牛膝归肝肾经,补益肝肾,牛膝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属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改善肠道微生态结构[19]。党参、黄芪、白术等为益气健脾良药,富含多糖,对肠道菌群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能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扶植有益菌生长[20-23]。黄芪多糖亦可通过对肠道黏膜的有益作用调节肠道微环境,减轻炎症反应[24]。

此外,本病病程较长,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时要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痰、湿等是脾肾亏虚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加重脾虚程度的致病因素。运用健脾燥湿类中药可以更好地祛除致病菌,增加有益菌,从而发挥治疗PCOS的作用。黄连素(又称盐酸小檗碱)是由黄连、黄柏等植物中提取的异喹啉类生物碱[25],黄连、黄柏性苦寒,可除脾胃湿热,缓解痰湿病理状态[26],能有效改善痰湿型PCOS模型大鼠糖脂代谢异常, 调控血清甾体激素水平, 起到治疗PCOS生殖障碍与代系异常的作用[27],且能降低PCOS患者进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28]。研究发现黄连素可改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29]、促进肠道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产生而降低内毒素及全身炎症[30],对调节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具有显著疗效。

5 总结与思考

近年来,医学研究者逐步认识到肠道菌群在PCOS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药多靶点、多环节的独特治疗特点对肠道微生态整体的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从脾肾论治,运用补肾健脾类中药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能促进益生菌增殖,祛除有害菌属,减少内毒素产生,维持菌群的动态平衡,调节机体代谢,进而治疗PCOS。因此以调整肠道菌群为基点,从脾肾论治PCOS,进一步寻找有效的中医药作用机制,将为开发中医药背景的肠道菌群靶向治疗开辟新天地。

猜你喜欢
有益菌双歧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0:50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科学(2020年4期)2020-11-26 08:27:06
如何保护肠道有益菌?
食品与健康(2019年2期)2019-02-15 01:48:20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畜牧业中4种常用有益菌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16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分泌条件研究
食品科学(2013年23期)2013-03-11 18: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