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 吉林 132000)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而想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水平要求,就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及专业素养,而数学学科作为很多专业学科的学习前提,其重要性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十分明显。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还可以为诸多专业学科提供理论基础。诸如计算机、统计统筹、土木类等学科,都是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思想,去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果学生自身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思想作为学习前提,很多专业知识都是无法真正理解甚至掌握的。因此,数学教育对于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学这一基础学科,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依照目前情况来看,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普遍相对较差,对于数学这门较为枯燥、抽象的学科也都普遍抱有厌学、畏学的心态。其原因一则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的接受度相对薄弱,从一开始的学不会慢慢变成不爱学,害怕学,不想学;二则是在学生学习已经吃力的同时,学校的教学进度还在不断向前,导致学生学不会、跟不上的越来越多,最终积重难返导致在心理上放弃学习。这两者不断恶性循环,终而造成了学生出现厌学、畏学的现象。
目前,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事实上已经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随着时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攀升,现在的中职院校学生对于网络尤其是手机等移动端应用的熟悉程度很高,使学生接收的信息方式更加简单直接,也导致他们获取知识时的心态更为浮躁。数学本就是一门相对抽象、枯燥的学科,如果再一味按照传统的书本式教育,在课堂上以板书为主,忽略了把学生放在课堂核心的重要性,就会导致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气氛压抑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更会加重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1]。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因升学考试时的成绩较差而不得已选择了中职院校就读,学生不仅文化课水平及自身学习能力都相对较差,而且学习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还存有“混文凭”以便毕业后好找工作的心理,殊不知长此以往,即使毕业后有了文凭,也会因自身能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无法真正适应社会。
想要改变学生的畏厌思想,养成学生想学爱学的良好习惯,可以先从制定短期教学目标开始。在中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文化课基础都相对薄弱,制定短期目标,例如:以某一内容相对较易的章节为目标,在教学前事先告知学生此章节会有学习后的测验,并在之后加以落实,对测验结果良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对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也加以鼓励,使学生知道数学课程并不是真的听不懂学不会的,减弱学生的畏厌心理,再渐渐由易到难,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
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来说,整体生源水平较差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导致了部分任教老师也存在缺乏教学热情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板书、PPT课件等,虽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但是教师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学生这一课程的直接受体上,能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接收课堂上所讲知识的方法才是最优解。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不脱离书本内容的同时,应该着重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适当的随机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是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在职业教育阶段,很多教师都认为在课堂上不再需要提问来辅助教学或者很少提问,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提问既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的知识,还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堂提问时,对于可以正确作答的学生提出表扬,而如果学生答错或回答不上来,在给予鼓励的同时,也可以使任课教师明确哪部分的知识点还有学生没有彻底理解,以便于对其着重讲述。
将学生整体分化为各个小组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将平时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综合分组,以优带差,让学生以小组内部相互学习、讨论的形式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教师还可以对于一些小组内部的集体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以便于在之后的授课过程中进行解答。分组学习,还可以在每次测验后对于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排名,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消减学生的畏厌心理,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中等职业院校来说,教学目的并非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向社会输送优良的可用人才,学生们所要面临的也是如何在就业时掌握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数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在中等职业院校里,数学这门学科的意义是在于为其他的专业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及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单纯的教授理论知识即使学生掌握了也会出现学而无用的情况。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