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容容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节奏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加及相应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随着国家相关医疗政策的普及,及人民健康意识的逐渐转变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检出率也随之逐年增高,虽然糖尿病肾病诊断率在升高,临床上确无有效的治疗。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早期治疗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对症治疗,而终末期则主要是透析或肾移植,消渴病肾病一旦发展至终末期,往往治疗效果不佳,不但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故早期逆转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损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中医理论治疗本病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高。对于早中期糖尿病肾病,通过中医药治疗可逆转或者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中华中医药学会最新的《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将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分为三期:发病初期、病变进展期、病变晚期,而病变进展期为脾肾阳虚。周卫国等[1]通过研究5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阶段正虚证侯特点,发现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糖尿病肾病3期;阳虚证主要见于糖尿病肾病4期;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糖尿病肾病5期。祝轩等[2]亦研究发现,在其所选取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当中,经分期辨证,最终显示在整个架构当中。第1、2期,阴虚燥热证占多数,占77.78%;第3期,占较大部分的是气阴两虚证,占32.43%;第4期,阴阳两虚证比例较高,达73.03%,气阴两虚证占比较少;而在第5期,以阳衰瘀阻证占比最高,达86.21%。动态观察糖尿病肾病5期的发展变化及证型的占比,结合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发展是由阴虚逐渐发展至阴阳两虚,最终导致阳衰的。而Ⅲ、Ⅳ是由阴虚转阳虚的关键阶段。王颖辉等[3]通过“十一五”的临床数据采集平台,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进行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察糖尿病肾病的5期的发展变化,阴虚构成比呈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也就是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是由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阳虚的。故早期利用艾灸的温热之性干预糖尿病肾病的阳虚证有明确的临床治疗意义。
丘立富等[4]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2000年—2015年关于早期糖尿病肾病证候研究的文献,共调查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2592 例。结论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病位主要在于脾肾,《素问·经脉别论》 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饮食中水谷精微的吸收全赖脾的运化和转输;糖尿病肾病为消渴日久,损伤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脾肾阳虚,《备急千金要方》言:“肾气虚冷,谷气下流”。消渴日久,久病及肾,久病伤阳,阳虚运化无力,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脾虚导致痰湿内生,阳虚气虚则痰凝血瘀阻络,出现乏力、水肿、恶心等脾肾亏虚的症状,故治疗上当以温阳健脾补肾为治疗大法。《本草从新》记载: “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归脾肝肾三经,艾灸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能达到温阳散寒通络,健脾补肾之功效。《本草纲目》曰:“艾,外用灸百病,壮元阳,通经脉行气补血”。艾灸可以对人体起到补益强壮的作用。
下面就艾灸治疗糖尿病,艾灸治疗肾病及艾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文献分别综述如下,为艾灸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充实的依据。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多器官组织受累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糖尿病被认为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ATP不足,细胞膜转运受阻,葡萄糖不能有效进入细胞内利用,造成的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内在原因。亦多项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艾灸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调节能量代谢,起到抗炎,改善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等的作用。
王海等[5]报道,艾灸治疗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刘志诚等[6]提出针灸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马明云等[7]研究发现艾灸治疗高脂血症患者,不仅能改善脂代谢,还可改善糖代谢。高妍等[8]研究发现穴位艾灸辅助治疗2 型糖尿病疗效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状态有关。何海燕[9]报道艾灸联合中医饮食指导干预气虚痰浊型糖尿病,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调节脂代谢,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张凯虹等[10]研究证实在中医健康管理基础上联合艾灸治疗可以持续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平稳状态,有利于预防并发症发生。
艾灸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作用亦有很多文献支撑,如艾灸脾胃经的胃脘、神阙、足三里等穴可以促进胃动力,加快排空,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艾灸对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血压,血糖异常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有效防治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的发展。研究认为艾灸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艾灸燃烧时产生的近红外辐射可以深入机体,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神经传导,可有效改善麻木、疼痛等神经肌肉症状,有效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孙国铭等[11]以加味阳和汤联合艾灸三阴交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现中药联合艾灸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陈琳[12]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灸患者的关元、阴陵泉及足三里3个穴位进行治疗,发现联合艾灸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排尿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秦文[13]采用针刺配合艾灸盒温灸下腹部方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发现艾灸组能明显减少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对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研究表明,在肾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肾血流的改变与肾病的发展关系密切。王欢等[14]研究发现艾灸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俞穴可加快肾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并降低血流的肾脏阻力指数。艾灸穴位,可以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和穴位的经络传导来调节血管的舒缩,大大加快局部组织的血流速度,降低阻力,增加局部循环血流量,激发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改善患者症状、改善生化指标的作用。
陈连靖等[15]研究发现艾灸肾俞穴可以引起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且存在后续效应,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魏铁花等[16]研究发现艾灸可以显著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尿液中蛋白质的浓度,减少尿液中蛋白质的丢失,同时可促进机体T 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徐梅秀等[17]发现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给予艾灸联合中药药浴治疗,其疗效显著,艾灸联合中药药浴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水肿现象。张卫红等[18]研究发现艾灸辅助治疗能够提升膜性肾病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水平,提高临床疗效。魏巧兰等[19]研究发现肾病脾肾阳虚型水肿患者采用艾灸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覃志周等[20]发现标准西医方案联合艾灸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能有效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生化指标,降低感染发生,延缓病情进展,临床疗效确切。庄克生[21]研究发现从脾肾论治,采用督灸辅助治疗脾肾两虚型膜性肾病患者,可显著提升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蛋白尿定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 05)。庄克生等[22]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培元灸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型紫癜性肾炎(脾肾两虚证),疗效显著。沈艳等[23]发现通过应用中医护理的穴位艾灸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消渴病肾病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郭银雪[24]研究发现真武汤联合艾灸治疗阳虚型肾病综合征水肿在临床症状、体征、24 h尿蛋白定量及清蛋白有明显优势,疗效确切。孙静[25]在阳虚型肾病综合征水肿的治疗中,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灸中极、至阳、水道穴,并口服真武汤浓煎剂治疗可取得较常规口服速尿治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化验指标,并缓解患者水肿症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与遗传因素、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增强、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等诸多因素有关。朴春丽等[26]研究认为炎症机制参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的过程,其中炎症因子起了重要的作用。艾灸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在双肾局部艾灸治疗温阳通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基础上,结合糖尿病脾肾亏虚的病机联合艾灸脾胃经络的相关腧穴,以达到健脾补肾的综合疗效。
刘焱等[27]采用温和灸(肾俞、气海穴)联合血塞通静滴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并与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艾灸联合血塞通组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费爱华[28]在常规降糖基础上,运用清艾条灸肾俞、膈俞,治疗4 周,结果显示艾灸组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氧化氮水平,纠正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肾血流动力学异常。于国俊等[29]应用耳穴压豆联合艾灸(水分、气海、关元、足三里、涌泉)治疗 2 型糖尿病肾病水肿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宋卫国[30]采用中药配合温和灸关元、肾俞两穴,研究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减少尿蛋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李楠等[31]发现足三里、三阴交艾灸可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虚证症状积分,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临床疗效。
古代文献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给予了艾灸很高的评价,不管是《扁鹊心书》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还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在疾病的治疗中艾灸从来都是占据重要地位的。本文搜集了艾灸治疗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文献,众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了艾灸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临床医生需要继续努力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利用好艾灸等中医传统疗法,早防早治,积极预防、控制并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