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峰
(青岛市实验小学,山东 青岛 266001)
“双减”政策下,引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轻负高效、向课堂要质量。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寻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才能达到真正的“轻负高效”。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轻负高效,必须深研教材,在备课上花心思、下功夫,而教学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一方面,笔者不仅要充分运用好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使这些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一些更具个性、更加有趣的情境,以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里的素材,必然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观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勇于创造,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体会成功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就感。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有趣的故事内容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争取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如,教学“分数比较大小”一课时,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创编了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小动物分汉堡”的数学故事。有一天,小仓鼠吱吱与小伙伴们出去玩,这时她发现了一个非常好吃的汉堡包,它赶忙叫来的小伙伴小兔、小松鼠和小拷拉,小拷拉提议把这个汉堡分成四块,分别是这个汉堡的怎样分呢?小仓鼠说:“我来分。因为我先发现的,所以我吃最大的一块,这个汉堡的小松鼠吃这个汉堡的小兔这个汉堡的小拷拉就吃最小一块的吧。”只见这时小拷拉在那偷偷的笑。故事讲到这里,笔者便问学生:“你知道小拷拉为什么偷偷地笑吗?”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争相说着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判断,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用两张同样大的纸分别折出这张纸的和,并涂上颜色表示,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比较,他们发现涂色部分比涂色部分大,然后再把和进行比较,结果比要大,依此类推,从而得出:“同样大小的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它的一份就越小”这一结论。看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此高涨,笔者又将知识进行了延伸,提出问题:“如果比较和谁大,可以吗?”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
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合作交流。在这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获得知识的成功喜悦也就显现出来了。
在数学教学中,虽然都会有情境的设计,但是和语文学科的多彩与丰富相比,数学似乎总是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单一。课堂上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授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富有情趣和活力,使学生会被数学所吸引,从中发现数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进入乐学的状态,心情舒畅的学习,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人久久难忘。例如,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接下来便要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线段的特点,不了解线段有两个端点,因此,在尝试引导学生独立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发现学生基本上画出的都是直线。如果只是强加给学生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一特点,往往学生不能理解,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笔者在与学生交流时说道:“我们认识了线段,你们知道线段是怎么来的吗?”学生们充满好奇,急于知道究竟。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着急的样子,笔者知道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接着便继续说道:“因为直线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它总喜欢往两边跑,而且跑得很快,尺子怎么也没法测量出它的长度,为了能测量出它的长度,大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两个小小的圆点一边一个堵住了它的路,使它没法往两边跑了,这两个小小的圆点叫作端点,两个端点中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学生听了很开心,他们牢牢地记住了画线段两边一定要加端点,还会告诉大家,不加端点就变成直线了,会往两边跑,测量不出它的长度。富有形象化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记忆深刻。
实践活动是学生感知和认识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是现代生活教育所提倡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们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数学和数学知识,习得本领,获得发展,从而获得成功。
在教学“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一课时,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感受“1公顷”有多大,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了解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这一演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公顷的概念,也明确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然后带领学生由教室来到室外操场,动手实践,亲身体验1公顷的大小。首先,让学生们在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长度,然后让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这时让学生说出你们一起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如果是1公顷,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呢?学生先感受到了100平方米的大小,然后想象出,100个这么的大的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通过100个100平方米来感知,建立较为直观清晰的表象。接着带领学生沿着学校转了一圈,体验一下学校有多大。这时对学生说:“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8400多平方米,是多少个100平方米,还有多少平方米就是1公顷?”通过借助校园的面积,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清晰的“1公顷”的表象。让学生学一学、测一测,想一想,估一估,为学生正确感受1公顷有多大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对于学生来说,感性的体验是他们认识世界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的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实际测量后对100平方米的感受,才有了对1公顷的认识。通过这次实践感知,一是为学生感知1公顷面积服务;二是为学生后继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一些数据;三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成为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成为收获数学知识的成功者。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用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是最有效的手段,“熟能生巧”“勤能补拙”一直被许多老师奉为经典,其实学生对于过重的课业负担是非常厌倦的。即使教师的作业量减少了,也并不意味着教师是放任学生了,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作业的设计上,笔者会考虑将数学与生活联系。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商场或超市,了解商场或超市有哪些优惠活动,收集相关信息,找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源于生活,并将应用于生活。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在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笔者还会设计一个比较有深度的一周长作业。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后,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全部结束,学生需要将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计算方法、数学思想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这一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把平面图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将所学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应聚焦课堂,立足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真正达到“减负高效”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