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莉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207)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人才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随之增加,为了能够全方位满足本专业人才的教育需求,则需要考虑对现有的教学方案作出创新。但通过深入了解可知,高职院校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时仍然表现出了诸多问题,所选择的内容也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此,积极改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势在必行[1]。
相比较来看,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理论课程占比较大,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以及学前教育学等,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来进行记忆。在这一背景下,部分教育者为了能够保证本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则仍然沿用传统教育模式中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灌输。整堂课程的节奏较快,并且还会通过划重点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名词和定理理论进行抄写或背诵。不难想象,在如此固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但却不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处理[2]。久而久之,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他们对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期待感;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使得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当学生在初步接触新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时,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如果教育者不能够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将会让这些问题如同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让自己进入到破罐子破摔的状态。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在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中,很多教育者仍然采用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占据着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能够跟着老师的引导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此种教学氛围十分沉闷无趣,而且也不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另外,再从教育者的角度加以分析,由于在课堂当中没有与学生展开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无法得到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使得整个教学节奏没有表现出轻重缓急,无法突出新课程中的教学重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如今,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推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开始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讨论、创设多媒体情境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育者却为了“抢时间”,想要在课堂中为学生教授更多的理论知识,会严格把控教学节奏,留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少之甚少,使得教学改革工作流于表面。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会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将教育体系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而高职院校则属后者,其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各界输送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在这一条件下,高职院校务必要认清自身的教学定位,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到实践技能,让他们可以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到工作岗位。为此,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同样也要基于实践活动,通过“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但就高职院校当前的学前教育理论课程而言,很多教育者只是将教学重心放到基本的内容讲解上,并没有结合行业要求和就业实践来展开深层次的探讨,很多学生都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很显然,此种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并不相符。也正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也将修满学分作为自己在学校期间的唯一目标,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变相地压缩了实践时间。
首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者需要尽快转变角色定位,树立起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来调整理论课程的教学重心,从之前的关注学科转变为关注学生,全方位满足本专业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可以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教育者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教育者的日常授课只是其中一种知识获取渠道,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并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来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一条件下,“教”需要为“学”提供服务[4]。另外,如果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必须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正向交流。教育者应从平等的角度入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想法和意见,珍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为此,教育者一定要尽快从课堂中的主体角色脱离出来,密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表现,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情感融入,使得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沟通。唯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性思维,从之前的知识本位逐步过渡到能力本位。
其次,教育者还要正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在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中,根本不存在完全脱离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因此,教育者务必要将专业实践作为理论知识教学的终极目标,让理论可以更好地为实践提供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通过为学生创设出不同主题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预期。
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性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教育者则一定要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案,把握好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达到“好学”“好懂”的标准,同时还要兼顾到“够用”“好用”,使得本专业的理论课程可以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相符合。由于教育者是理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必须要从自身出发来予以改进,尽快消除教材与教学大纲在理论课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突破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所带来的桎梏。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彰显出理论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发展性以及创新性。此外,校方也要面向本专业教育者来组织系统化的培训活动,将最新的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的发展态势、用人需求以及理论知识传授下去,以此来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水平达到应有标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正在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儿童教育理论,并基于我国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新型教育观念。由此可见,可供教育者选择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学龄前儿童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活动观以及建构关等。这也就意味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将拥有着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同时也在无形当中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了更多优质的人才。
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实践验证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务必要以实践为依托。通过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效融合,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处理;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做好日后的职业规划。教育者需要做的是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点,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来创设出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情境。同时还要密切观察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时所呈现出的状态,对现有的教学方案进行灵活调整。由于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面对的是幼龄儿童,因此,整个工作机制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在开展日常的理论教学活动时,教育者需要以项目为单位,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工作岗位中比较常见的具体事件,将学生提前带入到真实的工作角色中。例如,不同类型的幼儿集体活动、亲子活动等,让学生可以明确理论课程的最终指向,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归根结底,各项教育活动仍然需要依赖于教育者的专业素质。为了能够保证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校方需要面向本专业教师来展开系统化的岗位培训。通过日常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教育者专业能力的稳定发展。例如,可以在校园内部构建起听课制度、评课制度、师徒制度、考核制度等,为教育者建立起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校方也可以在幼儿园中聘请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让他们面向本专业的教育者来展开技能培训,将学前教育体系中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传授给他们。此外,也可以为本专业表现优秀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并经常性地让他们来到幼儿园中进行观摩交流。通过参与一线岗位的锻炼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者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形势的万千变化,现代人对于幼儿教育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则必须要积极创新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结合,逐步优化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