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兰
(安福县城关中学,江西 安福 343200)
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其中经典作品的阅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有利于思辨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逐步投入到经典阅读中来。在现实教学中,经典阅读的开展并不乐观,有着主观与客观等多方面的问题,这里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时候的他们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思想与行为上开始有了些许叛逆,对于老师与家长的谆谆教导开始变得不耐烦。如此便把他们引入经典作品的阅读中,这些作品是经历岁月洗礼的文化精华,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五千年精神文明的凝集,对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是有益的[1]。
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拓展阅读到经典作品《朝花夕拾》《呐喊》,了解当时国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通过阅读还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让他们的人文素养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在作者用文字构建的优美环境中获得美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能力,在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中感受思想的碰撞。在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把视角放到作品的年代,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古代的事情,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深入阅读、思考,对于整部经典进行剖析,才能探究出整部作品的深层含义,也才能让理解能力与阅读技巧获得大幅度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成绩上,试卷中考什么内容,在日常学习中便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认为阅读是一件繁忙学习中要极力避免的事。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对于经典作品阅读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分数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灌输式”学习对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负作用,也处于想改变的尝试中,但是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时,挤出时间由于不能立马看到效果的阅读,让学生与家长极不情愿。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试卷练习或者对考试内容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中[2]。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灌输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经典书籍的阅读,能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洗礼而流传至今的书籍,被社会与群众所接受都有其自身原因,通过对于这些书籍的阅读,感受书籍中的知识与文化,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让见识获得增长,有助于文学素养的提升,以及欣赏水平的提高。经过成年累月的积累,不论是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素材积累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而这些积累对于考试中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是一种习惯,阅读经典作品对于学生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有极大帮助,而随意阅读则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错误引导学生,造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学阶段是学生的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是放任不管,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课下时间,开展有效的经典知识阅读,避免学生因阅读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质量不高、内容不够积极的小说而形成错误的认识。
尤其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可以直接展现到学生眼前,让他们极易受到影响,教师应该加强经典阅读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流行的、低俗的文学作品对人的不良影响。而经典作品就如果国宴大餐,需要慢慢品尝、仔细咂摸才能得其真味儿[3]。
阅读是一种习惯,要想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首先需要他们对于阅读产生兴趣,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用心的引导与督促,在教学中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兴趣,从而投入到阅读的拓展中来。
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包括诗词歌赋,其语言特点在于紧跟时代风格,形式较为整齐,且多数押韵,在内容上多具有哲理性,让人通过几句诗词的阅读感受极深的人生哲理。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挑选嗓音较好,且有表现欲望的学生对诗词展开朗读,让其他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寻找诗词的演唱资料,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音乐美。
比如,在学习到《诗经》的“关雎”与“蒹葭”两篇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韵律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对于诗经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接着通过“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叠词的使用,感受情感的抒发,这两首诗歌都在表现爱美之心,以及追求美好的迫切心情,不论是书写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极易理解,并且极为容易记忆的,有利于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在学生通过直接的形式感受到《诗经》的魅力后,就可以引导其阅读诗经的其他内容,了解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方式、制定教学目标,通过语言表述的方式展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容易培养成依赖性,教师说怎么学就怎么学,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自己的想法对于综合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利[4]。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文的内容展开更容易激发学生热情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课文,作品的内容围绕老庄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与他的朋友惠子展开,内容则是记录了两人在游玩至濠水,站在桥上而产生的一段闻名古今的争辩。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简单的了解后,就可以让他们配合丰富想象自行展开阅读,在学生对于这一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挑选两名学生进行表演,一名扮演庄子,而另一名同学则表演惠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庄子与惠子间的对话表达出来,其他学生则仔细听,看他们的表达有没有错误。教师还可以挑选其他学生进行表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自信心获得培养,而其他学生听的过程中也是加深印象的过程。在学生表述完成后,可以让大家投票选择表演最精彩的一组同学,赠送小礼物作为奖励。
在学生对于庄子与惠子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庄子与惠子的其他作品,让他们通过不同作品中的不同故事,对庄子和惠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在更大程度上了解传统“道家”文化,有助于感受到哲学思辨的魅力。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对于这些人物的了解,会让学生的写作素材得以丰富,多加琢磨之后会对于人物的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趣的人物形象,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于作品的兴趣,并能积极地投入经典作品的阅读中来。
比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可以先把这篇文章的出处、年代、作者等做简单的描述,让学生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接着指导学生自行诵读全文,对于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人物在故事前后部分性格、言语等的不同表现有初步认识,让他们深入故事情节感受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于不同的人物有了更充分的体会。如对范进在还未中举前的小心翼翼、懦弱麻木、逆来顺受,以及在中举后举止有度、善良不计仇恨;胡屠户的庸俗势力、凶暴、尖酸刻薄又胆小怕事儿等的感受更深一些。提醒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采用更贴合他们的语音、语调,对各种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范进这一人物的前情与后果产生兴趣,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儒林外史》的阅读中来。
在中学课本中还有《智取生辰纲》《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引申到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刘备与诸葛亮的协作,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以及普通农妇刘姥姥等角色,让学生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解兴趣,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展开经典作品的阅读,并且还可以组成小组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对于文学素养的加深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阅读是一项提升理解与写作能力让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的方式。在教学中应该加深对于经典作品阅读的引导,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对于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多种多样阅读方式的展开,让学生对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产生探索的兴趣,并且在积极的状态充分利用当下科学技术展开阅读活动。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教师需要有充足的准备、细心教导、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