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书彦 李天望
1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5
2 湖北省中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61
异常便意,是以便意频繁,排便次数增多但量少,有时欲便不解,甚至里急后重,或伴肛门痛、肛门坠胀等为主要症状而经检查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的临床见症,可伴烦躁、焦虑、抑郁、多疑、精神不振等多种情志症状。本病往往久治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门诊跟师学习过程中发现,应用中医个体化辨证治疗异常便意,临床效果显著,兹浅述辨治体会如下。
《素问·五脏别论》中记载“魄门亦为五脏使”,即魄门为五脏行使排泄糟粕浊气的职能,魄门的开合依赖于心之主宰,肝之条达,脾胃之升降,肺之宣肃及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而魄门的开合有度,也有利于五脏的气机通畅[1]。从病机来看:其一,气虚导致中气下陷,升提乏力,下陷于肛门;其二,饮食不节,脾胃损伤,病程既久,内生湿热,下迫肛门;其三,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失调,下结于肛门;且“久病入络”“久病致虚”,异常便意日久则可演变为虚实夹杂。因此,本病病理因素常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湿、热、瘀、虚等,或单独因素,但是临床最多见的是多因素兼夹发病。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最多见的为多因素兼夹发病。因此,对于虚实夹杂的患者,若单用补益气血之药,纯补无泻,则容易致气血阻滞;单用活血行气之品,但泻无补,则容易致正虚邪恋。因此,治疗宜动、静结合,既要使用活血理气药,又要配伍补益气血药,且注意全身气机的调理,调动周身气血,使药达病所。再者,本病患者通常伴有情志的因素,许多患者初诊时即诉因精神压力、家庭矛盾或烦神操劳过度等原因导致症状加重。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不升则降,下迫肛门,则出现便意频繁、肛门坠胀,故辨治时尤应注重疏肝调肝。另有研究提示,辛辣食物在胃肠道消化吸收慢,且对直肠黏膜刺激大,易使消化道静脉丛充血,肛窦发生异常炎性反应,导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结肠功能紊乱[2]。临床多见患者因进食刺激性食物导致本病的发生,故治疗中应重视饮食调节、健脾化浊。
章某某,男,73岁。2020年7月1日初诊。患者近1年来便意明显,频繁上厕所,每日4~5次,早上第1次大便量多,软便,其余几次因便意明显而去排便,但量少,有时仅排气,严重时有里急后重感,有时内裤染少许粪汁,不伴肛门疼痛和出血,无明显腹痛,精神紧张,纳可,喜食肉类,睡眠欠佳,晨起口干口苦。有高血压10年,糖尿病4年,控制良好,否认其他重要脏器疾病史。查体: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实质性包块。外院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西医诊断:肠功能紊乱。中医诊断:异常便意(湿热下注型)。处方以升阳益胃汤加减:薏苡仁20g,炒白术、茯苓、炒泽泻、炒葛根、党参、黄芩、炒柴胡、炒防风、黄芪、陈皮、姜半夏各10g,炙升麻、黄连、干姜、炙甘草各6g。7剂。水煎分服。7月7日二诊:患者诉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每日1次,成形软便,有时仍有便意,但能忍住不去排便,无粪水漏出,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滑。药已对证,守前方续进7剂,未再复诊,电话随访已愈。
按:本例患者嗜食油腻,因年事已高,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酿生湿热,下迫肛肠所致。结合舌、脉辨证为湿热下注型,方选升阳益胃汤加减。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对其详解“助阳益胃,……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认为阳气得升则浊阴自降。方含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另以炒薏苡仁、炒泽泻利水渗湿,黄芪、升麻升清举陷,黄连、干姜平调寒热。全方合用,共奏升阳益胃、清热化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