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张亚达 张元雯 吴士延
患者,女,66岁,2019年2月20日初诊。主诉:乏力纳差伴情志不畅2月余。患者于2018年10月行胃肠镜检查,病理结果提示胃窦活检腺癌、直肠中分化腺癌。于2018年12月20日行手术治疗。术前血常规示:白细胞(WBC)5.37×109/L,红细胞(RBC)3.94×109/L,血红蛋白(Hb)83 g/L,红细胞比容0.29,平均红细胞体积72.8 fl,红细胞分布宽度16.50%。术中探查示胃窦及胃角可见胃肿瘤,侵透浆膜层。术后“全胃切除标本”病理为低分化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及黏液腺癌,大小为9.5×5.5×2.2 cm,侵及浆膜下层,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小弯侧淋巴结18/34枚及大弯侧淋巴结4/14 枚均见癌转移。“直乙状结肠癌根治标本”病理为隆起型低分化腺癌,大小4.6×4.0×1.3 cm,伴坏死,侵及浆膜下层外脂肪组织,脉管瘤栓(-),神经侵犯(-),肠系膜淋巴结13枚,肿物旁淋巴结8枚,远切端淋巴结5枚及肠旁淋巴结16枚,均未见癌转移。术后血常规示:WBC6.91×109/L,RBC3.22×109/L,Hb80 g/L;血小板(PLT)209×109/L,红细胞比容0.26,平均红细胞体积78.8 fl,红细胞分布宽度26.50%。术后上腹部CT示:胃癌术后肝变,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胆囊增大,胰腺萎缩,两肾低密度小结节灶。盆腔CT示:直肠癌术后改变,盆腔积液,子宫肌瘤可能。术中及术后均未行输血及补铁等纠正贫血治疗。术后因患者神萎、乏力、纳差等情况,未行放化疗,嘱归家静养休息。出院前曾告知患者家属预后不佳,需做好思想准备。家属诉患者归家后进食极差,神疲乏力,卧床不起,情志抑郁,不喜交流,时有悲观厌世之念。至吴教授处以求中医诊治。刻下:患者卧于轮椅,神萎,厚重被服紧裹加身,面色苍白,神情淡漠,略显忧郁,语声低微,少气懒言,自诉头晕,乏力,得食后嗳气不舒,大便溏薄,小便尚可,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初诊:西医诊断为胃癌术后,结直肠癌术后,中度贫血。四诊合参,中医辨病为虚劳病,脾肾两虚证,治以疏肝调脾、益气补肾。处方:枸杞子15 g,黄精15 g,生黄芪12 g,炙黄芪15 g,党参12 g,生白术15 g,山药18 g,赤芍12 g,白芍15 g,旋覆花15 g,代赭石30 g,炒谷芽30 g,炒麦芽30 g,焦山楂12 g,六神曲12 g,当归12 g,脱力草30 g,远志9 g,石菖蒲10 g,灵芝15 g,鸡血藤30 g。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事已至此,坦然面对与接受。
二诊:2019年3月8日。此次就诊,患者由家属搀扶步入诊室,精神面貌较前有所改善,面萎黄稍有血色,衣物穿着与旁人无异。问诊时神志清楚,言语增多,语声较前洪亮,家属诉近日愿行走锻炼,与家人交流增多,饮食饮水量较前明显改观。自诉略有头晕,活动后加重,乏力好转,嗳气时有,大便溏,但次数较前有所减少,小便可。入睡困难,睡时易醒,醒后难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患者症情较前明显改善,此次加入养心和胃、解郁安神之品,在原方基础上加夜交藤30 g、合欢皮12 g、珍珠母30 g、伸筋草30 g、淮小麦30 g、莱菔子9 g、鸡内金9 g、炒枣仁12 g。告知患者中药治疗后症情已明显好转,鼓励患者继续坚持,保持良好心态,下次就诊前复查血常规。
三诊:2019年3月24日。此次就诊,患者自行步入病室,神清,精神佳,面色红黄隐隐,含蓄不露,动作自如,言语流利。自诉饮食饮水恢复如常。头晕明显好转,活动后略显乏力,偶有嗳气,大便溏,每日4~6次,小便可,夜寐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血常规示:RBC4.35×109/L,Hb112 g/L。患者症状好转,贫血情况较前改善,于前方中去远志、石菖蒲、灵芝、鸡血藤、珍珠母、伸筋草、淮小麦,加炮姜6 g、秦皮6 g、补骨脂9 g以温阳固涩止泻,白花蛇舌草30 g,凤尾草30 g,蛇莓20 g以抗肿瘤。患者心态明显改善,生活规律恢复如前,对抗癌症自信心十足。鼓励患者继续坚持,保持良好心态。
四诊:2019年6月19日。患者自行就诊,起立坐卧如常人,诉近期曾至医院进行术后复查,血常规示:RBC4.40×109/L,Hb149 g/L。上腹部CT示:胃癌术后改变,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胆囊增大,胰腺萎缩,两肾囊肿可能,较前片无明显变化,未见癌肿转移。盆腔CT示:直肠癌术后改变,盆腔筋膜增厚,子宫肌瘤可能。较前片未见明显变化。主刀医生十分诧异,惊叹患者目前状况的改善。此次就诊,患者诉乏力、头晕均好转,嗳气偶有,进食后胃脘部稍有闷胀感,大便次数虽多,但便质成形,小便可,夜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患者症情较前明显改观,服用抗肿瘤中药后无明显不适,原方去炮姜、秦皮,加木香9 g、乌药9 g、半枝莲15 g。嘱患者可适量参加娱乐活动,不可过度辛苦劳累,切忌过思过虑。服药后患者诸症好转,后长期于门诊随访治疗。
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又被称为肿瘤相关性贫血,是指肿瘤患者所出现的贫血发生在其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过程中,与肿瘤自身侵犯骨髓,免疫紊乱导致的红细胞破坏过多及放化疗的影响有关[1]。出现贫血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降低,预后极差,对于肿瘤的发展往往难以控制[2]。胃癌及结直肠癌在古代医籍中没有专门的记载,目前部分医家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从“癥瘕”“积聚”病的范畴进行探讨[3]。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胃癌属于中医学“积聚”“癥瘕”等病证的范畴,结直肠癌属于“脏毒”“肠蕈”等病证的范畴。病因多认为与忧思恼怒、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所致的肝脾不和,胃肠失调及胃肠道疾病日久而致痰瘀互结有关。《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胃癌及结直肠癌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体现在脾胃虚弱,气血两亏,而标实则表现为痰湿瘀毒凝结肠腑,胶结于胃,形成积块[4-5]。
此患者初诊之前,外院病理结果提示癌灶已转移,其后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且合并贫血,预后较差。初诊之时,患者基础情况较差,呈现一片失神之象。《素问·移精变气论》有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吴教授认为“神不存则病难愈”,此病为癌灶日久,耗伤气血,兼之行胃部全切术,过伤阳气,气随血脱,终成气血两亏之象,若不急治,恐正虚邪入,癌毒深入,日久难治。用药需先补气血,固护脾肾。“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所以初诊以党参、黄芪、枸杞子、黄精、白术调补阴阳为本,使气血化生有根;谷芽、麦芽、山楂、神曲、山药健益脾胃,使生化气血有源;同时佐以远志、石菖蒲、灵芝以安欲散之神。《灵枢·本脏》有云:“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患者就诊时神萎而情志不畅,悲观厌世消极,若率然投以汤药,恐难以收效。所以吴教授在处方用药的同时,注重疏导患者情绪,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面对现实。
二诊时患者症情明显改善,然存在入睡困难,夜寐差的情况。患者本为气血不足,脾肾亏虚,神散于外,不得入心,兼之患者全胃切除,《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进一步导致患者夜寐情况不佳。《类经》云“神安则寐安”,故在调补脾肾、益气养血的基础上加以疏肝和胃、解郁导滞、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品。进一步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三诊患者用药已逾一月,贫血明显好转。症情较前改善,活动如常,言语流利,声高洪亮,此为得神之态。患者气血已复,大便溏薄,次数较多。《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考虑应为胃癌、结直肠癌术后导致的脾虚湿盛。故加入炮姜、秦皮、补骨脂之品温补脾肾、固涩燥湿。此外,患者目前症情平稳,可于调补之中加白花蛇舌草、凤尾草、蛇莓清热解毒、抗癌抑瘤之品,以达到扶正抗邪的功效。
四诊患者用药近两月,复查时其基本情况得到手术医生的肯定,进一步增强了患者中药抗癌的信心。故在进一步解决患者症状的基础上,继续予以中药扶正抗癌治疗。后长期随访,患者症情平稳。
吴士延教授总结凌耀星老中医治癌经验,认为癌症的病机具有共同点,即“脾肾亏虚,癌毒内结”,并继承了凌老“攻、补、调、导”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攻是针对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的病机,采用行气、祛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治法。补为补整体之虚,张景岳曾提出“脾肾不足及虚弱之人容易出现积聚之病”。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亏虚,精气化生不足,邪气自可由内由外攻之而致病。因此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注重补脾益肾、固护正气。调为调理全身阴阳,调的目的在于“以平为期”。吴教授认为,人体发挥正常的抗病祛邪能力的基本源头是阴阳的平衡。他曾把人体比作一个屋子,阴阳是砖瓦,气血脏腑是内饰,砖瓦构成了房屋的根本结构,方能容纳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当癌瘤邪毒侵袭机体,造成阴阳失调,首要任务就是调整平衡,只有保证外在的稳固,才能进一步发挥内部抑瘤抗癌的效能。导是疏郁调导,《素问·汤液醪醴论》有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癌症的出现往往会导致患者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之中,而这种情绪的产生会降低药物治疗效果,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素问·汤液醪醴论》有云:“嗜欲无穷,忧患不止,精气弛坏……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吴教授曾说:“治癌不同于其他病,医生首先要建立自己的信心,同时要把这种信心传递给你的患者,使其配合治疗,提高医疗效果。”运用“攻、补、调、导”法治疗肿瘤性疾患是凌耀星教授多年临床总结的经验,“攻、补、调、导”从心理、生理、病理等多个方面协同入手,相辅相成,整体调治,有利于疾病的攻治。吴教授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归纳为“以攻导为法,以调补为基”,注重癌症发病中“脾肾亏虚,癌毒内结”的病机进展。临床治疗时,吴教授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术前术后表现、放化疗进程,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6]。如本案患者,先以调补脾肾为主,疏导心理,待其自身情况稳定后,再于扶正之中加抗瘤抑癌之药,以防疾病进一步发展。
由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生活环境等原因,中国人群中胃癌、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7]。近年来,在治疗胃、结直肠癌上,联合应用中医药能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化疗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部分中药还可抑制癌灶的转移与复发。尤其对于手术及化疗不耐受的病人,中医药治疗手段更是多获良效。吴士延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师承于全国著名内经专家、明代御医凌云直系第十六代传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凌耀星教授,是上海凌耀星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主持全国凌耀星名医工作室工作,发表及主编《医学时代》《凌耀星教授从医七十年文集》《凌耀星学术经验集》等著作20余部。吴教授跟师30余年,继承凌老学术思想,在内科杂病及癌症的中医治疗上颇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