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冰 谢静(.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4008;.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长沙40000)
中医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属于“疫病”范畴。据报道,目前全国各地中医药治疗COVID-19的参与率高达90%左右,并且大部分地区在早期运用温病理论治疗COVID-19时多以避秽化浊、宣肺透邪为主要治法,使用银翘散、达原饮等温病名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明显疗效[1]。
据最新版“指南”[2],对于 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且儿童重症病例也有较多报道。目前新冠肺炎儿童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指南”所推荐药物的儿童安全性及有效性暂不明确。据报道,钟南山团队最新研究表明,连花清瘟胶囊具有抗新型冠状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3]。连花清瘟胶囊组方由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和吴鞠通的银翘散加减化裁,也是“指南”推荐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之一,临床疗效确切。目前肺炎疫苗尚未面世,全面复课尚未实施,加之国外疫情暴发,境外输入病例愈来愈多,面对目前可能存在新冠肺炎二次流行的可能性,儿童群体这一易感人群的防疫保健工作仍需重视。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温病理论更是中医先辈们抗击疫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发掘好、利用好温病理论是儿科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现将温病理论在儿科应用的依据和意义论述如下。
自宋代以来,历代儿科专著都有大量关于传染病的内容。麻痘二症属于古代儿科四大症,在疫苗接种普及之前,麻疹和痘症是儿科医疗系统防治的重要内容。温病理论的创立源自古代医家防治疫病即传染病的经验,而且诸多医家(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均对儿科疾病如痘疹等有大量精辟的描述和医案记录。温病大家多继承和发展了儿科医家的理论,而且温病学家也丰富和完善了儿科理论。诸多温病大家也是儿科圣手,如温病大家叶天士世代为医,且其家族多善儿科,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卷十便是专门记载儿科疾患,该卷又称《幼科要略》,被誉为是小儿外感热病的专著,叶氏在书中提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为多”这一生理特点,丰富了儿科纯阳学说。《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即是来源于该书中的春温、夏热、秋燥等内容。《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与《外感温热论》被另一温病大家王孟英收入《温热经纬》中,成为温病学传世经典著作,书中所记载的察舌、验齿等诊法也是叶氏在儿科诊断方面的独特贡献。另一个温病大家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稚阴稚阳”学说,认为小儿具有“易于感触、易于发病”的病理特点,其创立的三焦辨证对于指导小儿外感、内伤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诸多经典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三仁汤等至今都广泛运用于儿科临床。温病学与中医儿科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温病大家们用药轻灵、重视顾护阴津等治法特色也影响了儿科寒凉派的产生和发展。温病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儿科生理病理内容,其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丰富了儿科辨证方法,其重视舌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舌诊的内容,同时大量组方精当的方剂也广泛运用于儿科临床[4]。
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儿童群体流行病学和疾病特点目前暂不明确。朱月玲等[5]从疫病角度分析儿童COVID-19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转归,运用银翘散、甘露消毒丹治疗儿童COVID-19初中期病例,中西结合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当下全面复课还未实行,开学后儿童感染机会大大增加,学校可能成为疫情流行的重点场所,虽然目前看来儿童病例多以轻症为主,但是春季本是多种流行病如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高发季节,若再出现COVID-19的流行会给各地儿科医疗体系造成极大的压力,儿科资源会更加短缺。我们必须重视儿童疫情防控,目前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是我们仍不可懈怠。《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及预防专家共识》[6]中医治疗部分主张从疫病角度论治该病。综上可知,运用温病理论来指导儿童新冠肺炎的诊疗是切实可行的中医方案。另外,温病理论在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病方面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方面,比如在冬春季高发的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可以运用温病理论中的三焦辨证,参考其相关斑疹、湿温等内容指导临床诊疗。李想等[7]通过检索近五年文献资料发现手足口病与湿热邪气关系密切,而运用温病理论中的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使用温病学经典方剂如银翘散、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等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较多见,而温病经典方剂如银翘散已被循证医学证实其抗多种病毒的作用[8-9]。甘露消毒丹对体外肠道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均具有抑制作用[10-11]。另外,运用温病理论,辨证论治儿科常见疾病肺炎也有较多应用。徐婧等[12]认为小儿肺炎起病急、发病迅速及患儿高热等临床表现的这些特点与温病相类似,主张应用温病理论论治小儿肺炎,重视舌诊以判断病位深浅及病情变化,运用清肺透邪开郁等温病治法治疗小儿肺炎具有较好的疗效。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如川崎病,运用温病理论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王俊宏等[13]在治疗川崎病中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灵活使用活血化瘀法,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缩短川崎病病程、减少心血管并发症以及提高临床疗效。另外,在论治儿科危急重症方面,温病理论也具有较大的临床使用价值。比如著名医家丁甘仁先生,其继承叶薛温病理论,主张寒温并用,多推崇轻清透之法挽救危症,但又不拘于吴鞠通“稍重则伤”,在其代表作《丁甘仁医案》中记载多例丁氏用重剂治疗小儿温病危急重症的案例,其辨证精准,用药果敢,救小儿于危难[14-15]。又如董氏儿科重要代表人物董延瑶先生,创新性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麻疹难透或合并肺炎、脑炎等并发症,并且运用温毒理论,独创“熊麝散”治疗小儿重症腺病毒肺炎所致的神昏惊厥等症具有良好疗效[16]。
温病理论因其发展脉络清晰,理论成熟,便于传承,且与中医儿科发展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拓宽中医儿科的发展脉络,发展儿科经典病房,完善中医经典人才梯队建设,传承和发扬温病理论,以及建立具有中医儿科特色的感染科,借此丰富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另外,温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中医药防治急症的创新,而COVID-19疫情也让我们见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危急重症的应用价值。刘清泉等[17]主张在西医生命支持条件下,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及中药注射剂可以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稳定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以及保护机体脏器功能,改善疾病预后转归。温病理论中关于危急重症的内容值得我们挖掘,将经典理论与西医诊治技术尤其是危急重症的诊疗相结合,探索中西医结合在救治危急重症方面的经验,并与中医儿科急诊建设相结合,凸显中医儿科急诊的特色与优势。中西医加深合作,能够更好地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能够帮助西医同道提高对于中医儿科正确、科学的认知,也能提高中医儿科的话语权。另外,中西医合作加大经典方剂成药的研发和剂型的改革,挖掘安全有效的儿科药物,丰富儿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