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惠玲 金婷 罗娟珍(.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净者。古籍中有“经水涩少”“经水少”等概念[1]。一般将每次行经量不足20 mL者诊断为月经量少,近几年医学文献及指南将月经量少的诊断标准调整为月经量少于5 mL[2]。现代医学并未将月经量少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将其归为多种疾病所致的症状[3]。诊疗中发现,现代女性由于社会压力、精神心理因素或熬夜、饮食不洁等不良习惯,导致月经过少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如果不积极干预,将会加重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甚者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闭经、不孕等疾病,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因此,月经过少的临床诊治是妇科疾病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周士源教授为江西省名老中医,从事妇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熟读经典,在治疗月经病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现将周士源教授治疗肾虚肝郁型月经过少的经验介绍如下。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早在晋代王叔和的《脉经》中就有记载,书中提到“亡其津液,故令经水少”,指出其病机是“亡其津液”,认为津液亏虚、阴血不足故致月经过少。明代万全的《万氏妇人科·调经章》也提到月经病的病因病机及选方用药:“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四物人参汤主之。”“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隧也,用二陈加芎归汤主之。”纵观历代医家关于月经过少的论述,可以发现月经过少主要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肝郁、气滞等多见[3]。周士源教授结合自身多年诊治月经病的经验,认为月经过少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关键病机是肾虚肝郁,治疗上注重补肾疏肝。
周士源教授从“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肾与胞宫相系”“肝主疏泄”“妇人以血为本”等理论出发,认为本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认识:第一,肾精不足,精血乏源,无以化血行经;第二,肝气瘀滞等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胞宫不能正常满盈而导致月经量减少。治疗上需以补肾疏肝、标本兼顾为法,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周教授使用归肾丸合逍遥散加减治疗肾虚肝郁型月经过少取效甚佳。归肾丸出自《景岳全书》,可补肾填精,动物实验发现归肾丸可有效提高DOR模型小鼠血清AMH及E2水平、降低血清FSH水平[4]。逍遥散出自《局方》,可疏肝健脾养血,有研究表明逍遥散能改善卵巢颗粒细胞线粒体功能,促进卵泡发育[5]。归肾丸和逍遥散两方合用既能滋补肝肾之阴血,又能疏通郁结之肝气,使经血生化有源,气运血行。归肾丸合逍遥散具体药物组成如下: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山药、茯苓、杜仲、山茱萸、当归、白芍、柴胡、白术、炙甘草、生姜。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黄益精养血、调补肝肾以滋经血之源;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滋肾阴温肾阳,阴阳双补;杜仲可温肾助阳,取“少火生气”之妙;柴胡、白芍补肝体而助肝用;茯苓、山药、白术益气健脾,使营血化生有源;薄荷助柴胡疏肝之郁热;甘草既可补气健脾,又可调和诸药。全方既滋补肝肾阴血之不足,又可解肝气之郁结,还能健脾以补经血化生之源。从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理论体系出发,肾气盛则天癸正常分泌,肝气调达、疏泄正常则血海蓄溢有时,冲任气血调和,流通顺畅,最终使经血能定期、定量溢出。
3.1 验案一 余某某,女,42岁,已婚,教师。2018年3月27日初诊。主诉:月经量进行性减少3年。患者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量逐渐减少,近3个月仅用护垫即可,经期持续1~3天,月经周期26~28天,色淡黯,夹少许血块,经行腰酸,经前乳房胀痛,平素性情急,纳一般,梦多,小便正常,大便偏干。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弦。末次月经:2018年3月23日。既往无宫腔操作史,2012年顺产一女。辅助检查:妇科彩超示“子宫内膜厚约5 mm,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AMH:0.81 ng/mL。西医诊断:月经量少。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肾虚肝郁证)。治法:补肾调肝,理气活血。方药:熟地黄15 g,菟丝子15 g,山药10 g,茯苓10 g,杜仲10 g,山茱萸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白术10 g,绿萼梅10 g,玫瑰花10 g,合欢皮10 g,紫河车3 g,柴胡6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8年4月3日二诊:患者诉饮食睡眠较前改善,无其他不适。守原方7剂,水煎服,用法同前。
2018年4月10日三诊:患者诉一般情况好。因患者月经将至,守原方去杜仲、山茱萸,加丹参、怀牛膝各15 g。
2018年4月19日四诊:末次月经2018年4月17日。患者诉今日月经量较既往增多,血块减少。继续予初诊方去合欢皮,加丹参、鸡血藤。以上方案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患者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经期增至5天,经期腹胀、腰酸有所缓解,血块减少。
按:患者月经周期尚在正常范围内,经量较既往明显减少,用护垫即可,诊断为月经过少。患者经行腰酸,此为肾虚之征;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月经来潮前乳房胀痛,经行小腹胀痛,此为肝郁之征。综上,故诊断为肾虚肝郁证。《傅青主女科》中提出“经本于肾”,肾虚致冲任血海乏源,肝郁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导致月经过少,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标本兼顾,在补肾基础上,配以疏肝理气活血之品,使气血得畅。患者初诊时正值卵泡期,予归肾丸合逍遥散补肾益精、理气行血,促进卵泡发育,加用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养血益精,促进内膜增长。药理学研究发现紫河车有类雌激素样作用,与熟地黄、丹参等配伍可治疗妇女精血不足所致月经量少[6]。三诊时患者正值黄体期,在原方基础上加用丹参、牛膝二味以补血活血、理气调经,使周身气血运行,因势利导促进胞宫血运。周教授在治疗月经过少时善用绿萼梅、玫瑰花、代代花、月季花等,认为女性患者容易忧思郁结,影响肝之疏泄,故在治疗时,可适当运用理气行血之药疏肝行血,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同时还应注意疏导患者情绪。
3.2 验案二 李某,女,21岁,学生。2019年2月20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少5个月,月经40日未潮。患者诉2018年9月开始,因考研复习压力大出现月经量减少,2日即净,周期28~35天,色淡,经行小腹胀痛,为专心复习,并未在意。平素时感腰酸,易疲倦,纳欠佳,每日睡眠时间5小时左右,小便正常,大便时结时溏,近5个月体重下降5 kg。舌淡黯,舌尖略红,苔薄黄,脉沉弦。末次月经2019年1月11日,量少,色淡红,无血块。患者否认性生活史。妇科彩超示:子宫形态规则,大小约51 mm×48 mm×44 mm,子宫内膜厚约6 mm,左卵巢卵泡数约6个,右卵巢卵泡数约7个。性腺系列检测:FSH 3.94 IU/L,LH 4.78 IU/mL,E247 pg/mL,T 0.52 ng/mL,PRL 24.35 ng/mL,P 1.21 ng/mL。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肾虚肝郁证)。西医诊断:月经量少。治法:补肾疏肝,健脾益气。方药:生地黄15 g,菟丝子15 g,枸杞子 15 g,山药10 g,茯苓10 g,杜仲10 g,山茱萸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白术10 g,牡丹皮 10 g,柴胡6 g,丹参10 g,牛膝 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水煎两次,共取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嘱患者注意休息,放松心情,适当加强营养。
2019年2月27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胃口转佳,大便成形,余无特殊不适。继续予原方7剂。
2019年3月4日三诊:患者昨日月经来潮,经量稍多于既往,色淡红,无血块,无经行腹胀,稍感腰酸。予加味调经五物汤加减:当归10 g,赤芍10 g,茯苓10 g,泽兰15 g,益母草15 g,艾叶6 g,丹参15 g,牛膝15 g,鸡血藤10 g,五灵脂10 g,薏苡仁10 g,车前子10 g。3剂。用法同前。
2018年3月6日四诊:患者诉今日阴道仍有少许出血。嘱患者月经第5日起继服2月27日方14剂。
2019年3月20日五诊:患者纳寐佳,精神好,二便正常,舌淡黯,苔薄白,脉细弦略沉。予原方易生地黄为熟地黄,去牡丹皮,7剂。以上方案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患者月经量较既往增多,经期增至4~5天,经期无腹胀,经行腰酸缓解,舌苔改善,饮食睡眠均好转。
按:患者因情志因素致月经改变,经量减少,2日即净,诊断为月经过少。虽患者就诊时月经40日未来潮,但平素月经周期尚正常,仅本次月经延期1周以上,尚不能诊断为月经后期。患者平素易感腰酸,舌淡黯,脉沉,此为肾虚之表现;患者备考压力大,忧思郁结致肝气不舒,故寐差,易疲倦,纳欠佳,大便时结时溏,此为肝郁乘脾之征。综上,故诊断为肾虚肝郁证。虽然患者初诊时月经40日未潮,其性腺系列及妇科彩超均提示患者处于经后期,即卵泡期,故治疗上注意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第一要务应滋肾阴、填精血,兼舒肝,方用归肾丸合逍遥散加减补肾填精以安血之室,疏肝健脾以资血之源;患者舌苔薄黄,夜寐不佳,为肾虚肝郁夹热,遂予生地黄清热凉血,牡丹皮凉血活血。三诊时患者月经来潮,经期血室正开,用药上需因势利导,活血调经,促进经血排出。用药2个月经周期后患者月经量增多,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嘱患者继服5个月经周后回访,患者诉月经量及周期均正常。
3.3 验案三 谢某某,女,34岁,已婚,护士,孕2产0生化妊娠2。2019年4月5日初诊。主诉:月经量减少1年。患者1年前生化妊娠后出现月经量减少,用迷你卫生巾即可,经期持续时间为2~3天,周期26天,经血色淡红,经行乳房胀痛,末次月经2019年4月2日。平素时感腰酸,经期尤甚,情绪消极,喜叹息,形瘦,面色暗黄,纳尚可,寐易醒,梦多,小便正常,大便结,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2018年5月流产查因,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019年4月5日检查:AMH 2.10 ng/mL,FSH 6.94 IU/L,LH 5.78 IU/mL,E225 pg/mL,T 0.43 ng/mL,PRL 19.35 ng/mL,P 0.71 ng/mL。妇科彩超示:子宫内膜厚约4 mm,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月经过少(肾虚肝郁证)。西医诊断:月经量少。治法:滋肾疏肝,理气养血。方药:熟地黄15 g,菟丝子15 g,枸杞子 10 g,杜仲10 g,山茱萸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山药10 g,茯苓10 g,麦冬 10 g,酸枣仁 10 g,丹参15 g,合欢皮15 g,玫瑰花10 g,柴胡6 g,炙甘草6 g,大枣3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
2019年4月12日二诊:患者诉药后症状明显好转,睡眠佳。守原方7剂,水煎服,用法同前。
2019年4月23日三诊:患者无明显不适。予原方去酸枣仁、合欢皮。
2019年5月6日四诊:患者4月30日月经来潮,持续时间为3天,经量较既往稍增多,月经第二天经量可湿透一片日用卫生巾,经期腰酸减轻。继续予原方巩固治疗3个月。2019年10月27日因停经40天,阴道点滴出血1天就诊,查尿HCG阳性,血HCG 3 977 IU/L,孕酮21.28 ng/mL,妇科彩超提示:宫内见孕囊,大小约9 mm×5 mm。因患者既往有生化妊娠病史,遂于门诊保胎治疗。
按:患者月经量少,经期2~3天,故诊断为月经过少。胞脉系于肾,患者肾气亏虚,冲任不固,天癸不充,故屡孕屡堕;肝气郁滞则见经行乳房胀痛,情绪消极,喜叹息;因曾有生化妊娠病史,患者情绪低落、忧思,耗伤营阴,故不寐、梦多。综上,辨证为肾虚肝郁证,予归肾丸合逍遥散加减滋肾疏肝、理气养血。患者忧愁思虑日久,心脾耗伤,脏阴不足,故配合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加用酸枣仁、丹参养血宁心除烦,佐以玫瑰花、合欢花疏肝解郁、理气养血。因患者生化妊娠2次,用药期间应注重对患者的精神疏导,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忧虑及恐惧。
女子以肾为本,以肝为先天,肾精亏虚则天癸至而不能盛,血海不能满盈,经血化源不足;肝气郁滞,致冲任气血不畅,气郁血滞,血行不畅则月经过少。周士源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论治月经过少时,形成了补肾疏肝、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的治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