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玲 申珂瑜
2015年颁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人力资源是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更是京津冀协同经济发展的核心,三地应当发挥各自人才资源特色,促进人力资源结构融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合力。201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编制并出台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从顶层设计着手推动三地人才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使三地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利用和共享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京津冀地区人才一体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河北省如何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提升河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当前,河北正面临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引领、创新支撑和人才保障。本文通过对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河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以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为出发点,以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及政策联合创新为主线,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重大任务、重点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三地区域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资源市场统一规范,公共服务高效均衡,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因此,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是在构建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格局的前提下,通过三地间人才自由流动和人才优化配置,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机制,从而逐步形成“人才开发共同体”,实现人才开发效益最佳化和人才价值实现充分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人才资源的整体效能。
1.学历结构对比。京津冀三地之间高学历人才数量占比差距较大。根据京津冀三地的统计年鉴数据,以2017年三地的硕士生、博士生毕业人数为例,2017年北京市毕业的硕士生约为6.9万人,博士生约为1.5万人;天津市毕业的硕士生约为1.5万人,毕业的博士生约为0.16万人;河北省毕业的硕士生约为1.2万人,毕业的博士生约为0.04万人。由数据分析可得,北京市2017年硕士毕业生人数约为天津的4.6倍,约为河北的5.8倍,北京市2017年博士毕业生人数约为天津的9.4倍,约为河北的37.5倍。这组数据反映了三地高学历人才数量相比,北京的高学历人才数量遥遥领先,拥有高层次学历人才的绝对优势,河北则具有绝对弱势。
2.科技能力对比。科技成果产出是人才科技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指标之一,区域拥有发明专利数是区域科技创新成效的外在体现,因此选取京津冀三地专利授权数来对比京津冀三地间的科技能力。2017年,北京市专利授权数为10.69万件,天津市为4.17万件,河北省为3.53万件。其中,北京市的专利授权数为天津的2.6倍左右,是河北省的3倍。通过这组数据对比可得,北京相比天津和河北来说,专利授权数多,这也反映出北京的人才创造力更高,而河北在人才科技能力方面仍然与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有较大差距。
3.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对比。技术市场成交额和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收入指标,是反映和衡量技术创新实现转化并产生收益的重要指标。2017年京津冀三地技术市场成交额分别为4486.89亿、551.44亿、88.92亿元,其中北京市技术市场成交额是河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的50.5倍,天津市技术市场成交额是河北省技术市场成交额的6.2倍,河北省的技术创新水平与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差距较大。
随着《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的出台,京津冀三地的人才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推进人才一体化的相关政策都是由三地统一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所制定,具体在实施时却由各地的人才部门推行,面对各地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很难按照规划达到预想的总体协调成效。京津冀三地为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天津市的“海河英才”计划,吸引了大量优质科技人才流入天津。河北省虽然也相继推出“英才入冀”“外专百人计划”等引才计划,但与京津两地的先天差距使大批科技人才优先选择北京和天津。因此,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引用方面利益竞争大于合作协同,这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目标背道而驰。
京津冀三地分属不同行政区划,在诸多涉及人才流动的政策衔接方面不够顺畅,导致三地间人才流动阻碍较多。一方面,京津冀三地间由于各自占有资源以及用人需求的差异,导致其在引才、用才标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间户籍准入政策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也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加上职业资格评定体系不同,可能导致原本具有较高职称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到其他地区产生降级的现象出现,待遇水平下降,这就进一步阻碍了人才流动,导致人才市场分割。京津冀三地间人才政策的差异会导致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的人才虹吸作用愈演愈烈,影响三地间人才一体化进程。
北京作为首都,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经济人文环境等,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天津作为直辖市与北京各类资源差距远小于河北省,因此导致河北省大量科技人才流入北京和天津,对河北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离不开严谨、合理的顶层设计,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为三地人才一体化发展定好方向、把准脉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一要完善合作机制。明晰和强化已经成立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程中的政策制定、宏观把控、协调推进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基础。二要创新京津冀三地合作形式。当前京津冀三地在科技人才方面合作的形式单一、频率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三地应加强相互之间合作的频次,制定“常态化+不定期”的联议机制,及时查漏补缺,同时要避免沟通形式的随意性,确保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顺利推进。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要强化京津冀三地的人才相关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人才平台、人才评价、人才市场与服务等政策的衔接。一要加快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对接,形成较为完善、统一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二要破除京津冀三地间社会保障体系壁垒,制定完备的三地人才自由流动的社保转续办法,消除因地理差异导致的制度壁垒;三要建立统一开放的政府、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协作服务平台和人才信息库,提高人才供需对接的精准度;四要加快京津冀三地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并形成统一互认的评价标准。
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中,要遵循“差异化”发展原则,依据各自优势各有侧重地开发人才资源,实现错位发展。京津冀三地中,北京的优势产业包括电子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金融业、计算机产业、科技服务业等,人才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天津的优势产业主要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高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河北省的优势产业包括采矿、机械制造、冶金及食品制造业,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根据河北省自身的产业人才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河北省可以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区别于京津两地的科技人才,通过利用京津两地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对本省的科技人才进行在职培训,包括聘请京津两地高校的专家以讲座、挂职等方式,实现人才资本的不断增值。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北京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因此,对于不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亟须转移至首都外地区。与此同时,河北省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一,河北省与北京市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面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其二,河北省地理区位环抱北京,可大大节省北京产业转移成本。因此,河北省可以根据北京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和培养相关领域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