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从“优质的数学情感模式(感性经验系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理性思考系统)以及相应阶段清晰完整的数学认知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1],这里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表现。
学生个体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个体的数学知识结构、数学思想方法、元认知、非智力因素等。[2]要想建立清晰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离不开结构化思维训练。“结构”所指向的是事物内部各个构成之间的组建方式,“结构化思维”则是以事物内部结构为对象而展开的探寻过程,从而把握事物内部各个构成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出一般规律。[3]结构化思维的学习,能让学生触及事物的本质和核心,思考更为清晰和高效,有效地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目前小学数学练习课中,碎片化教学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状况,有些教师仅仅进行习题的堆积练习和就题讲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碎片化教学中学生对于局部知识的理解相对较好,但是对于整体框架的构建,自主联系各个知识之间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缺乏,无法形成结构化思维。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练习课)为例,针对练习课谈谈如何巧设关联性习题,架构习题间的关联,从而达到结构化思维的训练目的。
平时的练习课,大多数采用叙述性的教学方式,练习方式缺少灵活性和实践性,很难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练习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具有动态变化的练习题目,架构习题间的联系,让孩子感受变中的不变,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同时,推进结构化的建构。
例如,首先通过5 个小方块的动态组合,形成了一个几何体(图1),让孩子们判断这些形状是从哪个面看到的。借助“方块塔”软件进行演示、验证。接着把第一层的一个小方块移动位置(图2),继续判断每个面看到的形状。然后在原来的这个几何体上去掉一个小正方体(如图3),观察后在方格图中画出它每个面看到的形状。最后小结:在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中,你能说说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图1
图2
图3
这组题目的目的都是考察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几何体的形状。教师通过组合、移动、替换、减少等系列活动,让题和题之间有了动态的变化,学生在这种动态的情境中学习兴趣盎然,同时在变化中构建起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比性题组练习是架构习题间联系的一种常见方式。设计具有递阶性的题组练习,将原理、规律和技能纵横联系于题组之间,引导学生对题组进行对比、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体现题组间的逻辑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理解,形成思路和技能,从而搭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例如,课堂上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如果想在这个几何体(图3)上加上一个小正方体。(1)怎么加上面看到的形状不变?(2)怎么加前面看到的形状不变?(3)怎么加左面看到的形状不变?(4)观察所有的方案思考,怎么加才能确保加上一个正方体后,某个固定的面的形状不会发生变化呢?
这种按照一定逻辑结构设计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题组练习,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观察、表达、反思等过程找到规律,提炼出“确保某个固定面形状不变”的方法。这样的过程,学生构建了认知网络,内化结构性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学生年龄虽小,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将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活动过程从而获得的经验,对知识意义的构建才更为有效。[4]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习题,通过实际的操作,积累思维的表象和活动的经验,再引导学生将经验进行加工,找到活动经验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把它作为想象的脚手架,从而达到促进结构化理解的目的。
例如,(图4)提供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提出要求。(1)根据要求,动手尝试操作。
图4
(2)如果不摆,你能根据示意图直接想象吗?
这种习题学生需要多次的试错,才能在尝试中慢慢成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将搭方块的过程想象成盖房子的生活情景,根据口诀“俯视打地基、正视疯狂盖,左视拆违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搭,思维变得有序,拼搭也变得简单。进入第二个问题的时,学生可以再次借助刚才操作中盖房子这个模型进行思考。同一个情景、同样的习题、不同的要求,学生从无序操作—有序操作—利用经验想象,这个过程搭建了习题与操作经验的关联,实现二维和三维的转化,进行了结构化的思考和结构化理解的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得以培养。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一节练习课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所提供的习题应让所有的孩子的数学思维有所发展。因此设计的习题要求应该适度开放,解决问题的策略允许多样化,留足自主交流的空间,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和思维障碍,放慢进程,给予学生适度思考、充分交流的机会,辨析明理的空间,启迪学生思考、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这个组合体有几个小方块?(图5)
要求:1.不操作,看图想象,可以适当地做标记。
2.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选择本组内大家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汇报。
3.思考:这些最受欢迎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图5
图6
根据正方体拼搭的组合体来想象实际结构,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想象、分析、推理等方法。由于难度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呈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较大的区别。独立思考之后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交流中,两种方法(图6)很快地就被大家接受。再次对比两种方法,很快地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按一定的顺序(分层或者分列)数小正方体方块。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简化,思维也能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优化。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一种重要思维工具——思维导图。[5]思维导图也是有结构的,它像张网把看似分散的点,也就是关键词,连成线、形成面。练习课也应该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和展示知识、问题、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结构意识,促使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实现结构化思维的提升。
例如,练习课快结束前,让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大家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在梳理过程中,形成思维导图。(如图7)
图7
综上所述,巧设动态变化、递阶对比、操作实践、多样开放的习题,借助导图进行整理,让知识从零散走向统整,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切实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形成提升。“以生为本,学为中心”,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结构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