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

2021-03-27 14:55王艳凤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化劳动教育

王艳凤

摘要: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了高效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及教师要系统设计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化,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设计研究问题、操作体验解决问题,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的。

關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化;深度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从国家层面对劳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小学阶段,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深度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群,以课程化的形式推进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任务。

一、系统规划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规划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系统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以及劳动教育活动项目课程化等内容,有利于高效开展劳动教育。

(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全面掌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的塑造。其次,教师要了解各年段设置的分段目标:小学低年段关注的要点是“我要劳动”,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真有趣,劳动讲安全,劳动要坚持为目标;小学中年段要关注珍惜劳动成果,以尊重普通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劳动需要合作为目标;小学高年段要关注劳动有榜样、劳动我能行、劳动要创新、劳动讲方法等目标。

《纲要》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明确提出了各年段劳动教育的内容。每个年段横向按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维度分类安排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小学低年段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物品的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参与适当的班集体劳动,维护教室内外卫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等等。小学中高年段以家庭劳动和校园劳动为主要内容,其中家庭劳动包括指导学生参与家居清洁,学会收纳整理,会制作简单的家常饭,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等等;校园劳动包括参加校园卫生清洁、垃圾分类、绿化美化,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

每个年段除了横向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外,纵向同一内容按难易程度呈现出由易到难梯度上升的特点,强调系统性、连贯性。例如,关于“收纳”这一内容,从小学的低年段到中年段再到高年段可逐级设置同一体系、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低年段从铅笔盒、笔袋的收纳开始,学会有序整理自己的书包;中年段学习叠衣服的方式方法,制作收纳盒,缝制收纳袋;高年段学习收纳整理旅行箱,清理摆放书桌,逐渐学会整理自己的房间,甚至学会对房间进行设计布局等。通过横向按三个纬度展开,纵向按由易到难推进,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年级以上学生要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每一项技能也是按照由易到难进行探究。比如,关于缝纫这项生活技能,中年段学生可以从穿针引线开始训练,学习基本的针法,像平针法、回针法等,并能利用这些简单的针法缝制小物件;高年段学生可以在熟练穿针引线的基础上,自我探究更多的针法,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针法缝制沙包、三角粽等物件。由此,学生会逐渐丰富并创造性地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二)小学劳动教育活动项目课程化

除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教育知识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活动项目课程化的形式推进劳动教育。所谓活动项目的课程化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的任何一项劳动实践活动,都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实施理念。

劳动课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特点,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像春分时节的放风筝活动。学生在语文课学习关于风筝的古诗文;在科学课学习观察春分时节的气候特点;在劳动课上动手制作风筝,研究放风筝的要领和技巧,并举行放风筝活动,引领学生深度实践。除了综合类项目,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和时令特点开发农业种植项目、二十四节气研究项目、食育化项目、手工编织项目、特色研学项目等项目化劳动实践活动,并将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融入其中,可以是长周期的大项目,也可以是短周期的小项目,从而以课程化的方式,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深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无论是形成体系的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还是以项目式推进的劳动教育活动,教师都要避免体验式、观光式的实践,而要注重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研究真问题、经历真实践、获得真体验,注重学生劳动思维能力、劳动习惯等更深层次素养的提升。为了深度开展劳动教育学科教学,学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展开实践学习。

(一)明确目标,深度实践

劳动教育的“大目标”,即提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准确把握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考虑教学要达成哪些目标,包括具体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劳动能力,养成哪些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等。

在学生的劳动观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成就人,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内涵与意义。这些观念的形成、精神的领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把这些与价值观相关的目标渗透在每节课、每个活动的具体环节中。

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包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的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每一种劳动能力都是在一次次的劳动中积累锻炼形成的,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有的放矢地在目标设置中逐一落实。

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包括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每节课的目标要侧重某一方面习惯的培养。

每节课教师都要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等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深度的实践学习,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实践学习是基于情境参与和问题解决的体验性学习,劳动教育属于实践学习范畴,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的,人对情境的理解是实践的出发点。学生在参加一项劳动学习前,往往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或多或少的与该项劳动相关的知识和体验。这些前期体验处于一种“内隐”的“混沌”的状态,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加以唤醒、明晰和激活,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才会产生真正的问题,为深度实践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重要手段。在劳动课创设情境中教师要弄清楚本次活动的前知识和前体验是什么?体验增长点在哪里?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的方法。

最好的情境就是活动的真实场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如学种马铃薯一课,最好的情境莫过于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面对现实的种子、工具、地块等,由学生主动设计、探究应如何完成劳动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如利用三角插制作手工艺品这一课,教师可以把自己设计创作的作品直接分发给学生,通过观察引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把学生带入研究操作的情境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学校、社会近期热议的新闻创设情境,如运用从学科知识迁移到本次活动的方法创设情境,可以从网络或电视上找一些相关的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可以用谜语的谜面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提出各种真问题,真研究,真实践。

(三)自主设计,操作体验

当学生活动的前知识、前体验得到初步的激活以后,再经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学生的前体验得以修正和融合,新体验的种子处于萌发状态,此时学生可能急于动起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把设想利用方案传达出来。而创意是设计的核心,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设计,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自主地选择劳动工具。

劳动教育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操作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提倡沉浸式体验。当学生利用前知识和前体验,经过讨论、交流制定了活动方案后,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操作,边操作边体验,在真问题的任务驱动下,用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浸式体验,边动手边动脑,不断地改造前体验,生成新体验。

体验初期,尽量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各个尝试。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也许学生获得的是失败的体验,但这正是学生积累活动体验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抓住对前体验改造的关键点,引导学生不断修正体验,在操作的层面上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找到操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的旧体验就在交流和碰撞中被改造,从而生成新的体验。当然,有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体验。这个体验过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要专心倾听,耐心地听取他人的经验,这样才有利于个体内化、改造初始的体验。

体验的过程是不断积累、螺旋式上升的。当学生完成对失败体验的改造后还需要在同样的情境下再次实践,来检验和完善自己已有的体验。

我们不能期望一两次的劳动活动就能使学生有了一类活动的经验,而是要在后续的劳动活动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经历类似的活动,使以前获得的经验在迁移、运用中得到不断深化,从而与已有的经验进行对比,促进新经验逐步系统化、结构化。

(四)实践反思,感悟提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的变化、观念的形成是学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过程。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提倡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思维提升中成长。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让学生长见识;学生见识广了,思维就有了开放性、广阔性,就能想出许多新点子,这有利于创造。深度实践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想一想,在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劳动教育课是一种教育性实践活动,在学生深度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在操作体验之后还要学会反思。

反思是体验上升到感悟的基本途径。反思性思维是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总结、思考、内省的过程,是自我比较,即对自我的言行、处事方式、行动策略、思维方式进行追溯性思考。实践反思是对行动和体验的再思考,是将经历的过程、经历的事情系统化,形成系统体验,并使体验理性化上升为经验;将经历过的事情、过程与自身的状况关联起来,引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升华,进而回应自我。

经过实践反思,经验得以系统化和理性化,连续性的经验交互作用对人的发展才具有意义,才会引发自我的变化,包括认知、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变化,才能形成自我感。

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反思,在反思中回应自我,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感悟、体会劳动的价值。

总之,在系统规划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内,上好每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以课程化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项目活动,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感悟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2]王康宁.“儿童”与“劳动”关系考辨: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实践依据[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1).

[3]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20(4).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课程化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中小学主题班会异化现象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