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福++杨乃坤++韩影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引领作用。要想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需要把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整合起来,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来建设,即建立起一门“合并使用、统一安排、分步操作、分项考核、专门管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模式,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在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1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61-05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教育部社科司2016年工作要点》指出,“启动研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3]。可见,中央和有关部门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在实践中,教师们普遍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实践环节似乎容易安排,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则颇为困难。为此,笔者跳出传统就事论事的思维,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即寻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课外部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建设,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方法。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1.是由高校思政课的特殊重要地位决定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在这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在当前条件下,国际风云变化莫测,国内形势也复杂多变、暗流涌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相当尖锐,尤其表现在对高校青年大学生的争夺上,因此,占领好高校思政课这个主阵地十分必要的。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年轻人的思想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既有求知欲望强,思想敏感,愿意关注新事物的一面;也有思想不成熟,观点不稳定,容易走极端的一面。所以,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如前所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出明确指示,中宣部教育部已经提出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形式,完成好培养什么人的重大任务。
2.是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殊重要作用决定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育人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时代性和现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回顾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前途艰辛探索的历史,还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功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启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新局面。这些内容,除了对书本上的了解外,还必须让大学生们走出去,通过参观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既要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也要教会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是非曲直,并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和发展出路。从而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过程里,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把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用的人才。所以,做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3.是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决定的
近年来,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问题还是不少,效果也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雷同,形式落后,不能有效支撑其教学目标。[4]目前全国高校各门课在实践环节中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讨论、辩论、看电教片、社会调查等。这样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但是由于各门课程存在着方法类似的情况,四门课程这样做下来,学生缺乏新鲜感,部分学生就不认真去做,甚至出现相互交换调研报告或改头换面应付差事的情况,达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既有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也有课程建设不足本身的原因。仅从课程建设方面本身看,各门课实践教学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缺乏资源整合,缺乏整体设计。根据教育部思政课“05课改方案”,目前高校本科生共开设四门思政课程,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操作角度看,实践教学针对各门课程单独进行,比较容易组织开展。但从教学目的性和效果角度来看,这样做却忽视了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5]忽视了对大学生“三观”的整体朔造,达不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再加上时间、师资、资金和合作单位等因素落实不到位,就使得实践教学变成了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了。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具体构想和实践探索
1.总体思路和构想
根据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把原来“化整为零”的社会实践方式向“化零为整”的社会实践方式转变,即把现有几门课的实践学时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即建立起“合并使用、统一安排、分步操作、分项考核、专门管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所谓“合并使用”,就是把原来分散在各门思政课中的实践学时合并在一起来使用;所谓“统一安排”,就是按照一个整体来通盘设计和安排思政课的各项实践活动;所谓“分步操作”,就是根据不同年级所上的各门课程的特点,为了体现全面性和针对性,在进行理论课讲授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所谓“分项考核”,就是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实践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第六学期给出本门课程的综合成绩;所谓“专门管理”,就是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或课程组来专门组织和管理这项教学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较好地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性、综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问题,同时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共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2.本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
构建一门独立于现有四门思政课之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根据总体规划,本课程实行项目制,就是学生在学期间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完成不同的实践项目的任务。这些项目主要包括德育基地教育项目、社会实践项目、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网络实践教学项目四大项目。
(1)德育基地教育项目德育基地一般是指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而选择设立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教育活动场所。它主要包括革命纪念地和历史遗迹、博物馆、现时代的先进典型、名景名胜和自然风光等。不同类型的基地具有不同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这些宝贵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素材,我们可以发挥它们的独特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该项目就是通过有效组织学生到相关基地的参观学习活动,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各种典型人物成长献身、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理想信念的提升,加深对祖国历史、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比如,在这方面,我们选择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雷锋纪念馆、中国(沈阳铁西)工业博物馆等基地来组织相关的活动。
在与课程理论教学相衔接和对应方面,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本项目更多地体现“基础”和“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时间上一般安排在第一、二学期。
(2)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项目就是按照总体实践教学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话题,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情民意、了解改革实践以及参加适当的社会服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举措,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个具体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活动、“三下乡”活动(就是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乡下,为三农发展服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6]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来安排具体的主题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寻找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取正确认识的东西;使学生切实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在这方面我们围绕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包括经济类、社会类、文化类、教育类、民生类、生态类、党建类等共计100余项社会调研项目,结合大学生的生产实习、专业实习以及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进行有组织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有的学生社会实践还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与课程理论教学相衔接和对应方面,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本项目更多地体现“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时间上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
(3)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和空间,大学时期的身心培养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会有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一所学校广大师生所创造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是将校园文化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范畴,为此,一是要对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性相统一方面进行科学评估,筛选一些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联度大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组织实施;二是要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三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和指导,把社团组织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我们探索实施的大学生道德建设微电影活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与课程理论教学相衔接和对应方面,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本项目更多地体现“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时间上一般安排在第一、二学期。
(4)网络实践教学项目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通过设计不同的网上栏目,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提高认知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本项目具体包括网上阅读实践(比如,设计一些诸如读经典、观影视、学时政、评案例等栏目)[7]、网上调查、网上论坛等形式。网络实践平台的栏目设计非常重要,在阅读实践部分要包括能考核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两方面内容的软件系统;网络平台系统还要有搭建师生间自主交流的互动平台,教师能够根据网上的信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网络实践教学是一个新的探索,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我们必须研究和占领这块阵地,发挥它的正能量。同时,针对它的虚拟性和不可控的特点,在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时,一定要严格管理,始终注意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发挥网络平台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在与课程理论教学相衔接和对应方面,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本项目更多地体现“原理”和“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时间上一般安排在第三、四学期。
3.课程的考核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的实际表现和所取得的成果,由指导教师综合考虑,客观、公正的给予综合评定。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办法,各项实践活动均先采用百分制评定,等到全部项目完成后再进行综合评定。其中,德育基地教育项目占总成绩的20%;社会实践项目占总成绩的25%;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占总成绩的15% ;网络实践教学项目占总成绩的40%,最终总成绩再换算为等级制。等级制标准:优秀≥90分、80分≤良好<90分、70分≤中等<80分、60分≤及格<70分、不及格<60分。
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在第六学期公布学生实践教学最终成绩。纳入实践教学计划的本科生,总成绩为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不及格者必须在第七学期完成课程重修。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保障条件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来讲,要保证它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人财物这三方面的有机协调运转。具体说:
1.人——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人的因素是做好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根本因素。在这里,人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从管理方面看,要拥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和管理队伍。课程建设搞得好不好,重视程度和组织建设首当其冲,这门课程更是如此。因为思政课的实践不同于专业课的实践,高校中很多老师、干部和学生甚至包括学校层面的领导也对此有种种顾虑甚至是歧义。所以,统一认识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极为必要,否则这项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要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建立起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思政课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制定总体规划并协调相关参与部门的关系。相关参与部门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团委、网管部门和后勤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具体实施单位还要成立相关课程组或实践教学中心,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从操作方面看,要拥有一批了解和热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一个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专门课程组或实践教学中心,配备专职教师来总体负责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党政工团成员,尤其是广大的辅导员应该成为一只重要的兼职力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聘请一些有热情、有责任感的专业课教师、社会实践基地优秀干部和工农群众等各界人士担任社会实践导师。要切实做好这只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抓好教师素质建设的同时,在相应的待遇问题上也不能含糊,要做好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2.财——要设立专项实践教学活动经费
经费问题是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时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实践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践部分的开展是离不开钱的,诸如前面提到的几个课外实践项目——参观德育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再加上教师的课酬等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所以,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各种预算,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关于经费问题,应该说有四个来源:一是作为一门课程建设应该给予的相应的教学经费,这个应该参照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来执行;二是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国家有相关规定,要求学校按生均20元甚至更高的标准拨付的思政课建设专项经费,这个也要予以落实并随着经济发展相应提高有关标准;三是学校在特定情况下的专项补充拨款。例如,实践教学中的创新性活动,或实践教学配合国家、省市、学校的重大活动时,予以专项补助;四是积极争取社会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如开展一些智力输出活动或有偿实践活动等,探索与实践基地的互惠互利活动形式。在这几种经费来源中,第一种应该是最主要的,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经费保障。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经费的节约和合理使用,要建立经费使用的计划审批和过程监督及定期审查制度,及时纠正经费使用中的不合理现象,保障经费使用效果。
3.物——要开发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要开展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而开发好又是重中之重。对于本门课程而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应该说包括两类:一是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网络教学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已经是各个学校的基本教学条件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也离不开它,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个重要实践项目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的。为此,课程组或实践教学中心要和学校的教务处、网管部门密切配合,根据本门课实践教学项目的具体要求,设立相应的栏目和管理系统,由教务处和网管部门来保证网上实践教学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做好相应的维护和后期的调整和改进的工作。二是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教学基地是利用社会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的具体场所,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非常必要。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体现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是首要原则。有针对性的典型基地是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不能体现教学目的的实践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二是在地域的选择上要体现就近性。要结合本地区情况,最好是多选择和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便于大规模的组织和实施我们的实践教学活动,还可以相应地节省费用,做到两全其美。当然,也要适量选择一些外地的典型的教育基地;三是在种类选择上要体现多样性。实践教学基地既要有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有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有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又要有改革开放的现实教育;既要有城市的教学基地,又要有农村的教学基地等。做到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全面性和互补性。
当然,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还是初步的,运行实践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2-12-26)[2005-02-07].http://www.jiangsu.gov.cn/jsgov/tj/jyt/201212/t20121226_311619.html.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2012-12-26)[2005-02-07].http://www.jiangsu.gov.cn/jsgov/tj/jyt/201212/t20121226_311619.html.
[3]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6-02-22].http://www.moe.edu.cn/s78/A13/A13_gggs/A13_sjhj/201602/t20160224_230303.html.
[4]吴春莺,倪宪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选择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0):71.
[5]韩越,丁春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12下):159.
[6]周嘉楠.美国高校服务性学习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4(3):187.
[7]丁春福,韩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几种主要形式[J].科教导刊,2015(3中):98.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