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系统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03-27 02:00:58罗跃云周荣李小媚吴勋艳叶梦洁姚海英
中国医学创新 2021年26期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冠脉综合征

罗跃云 周荣 李小媚 吴勋艳 叶梦洁 姚海英

【关键词】 治疗性沟通系统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创伤后成长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lied to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fter PCI. Method: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ACS after PCI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9 to May 2020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communication and routine nursing. Post-traumatic growth, disease cognition, negative emotions, self-efficacy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positive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egative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self-efficacy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discharg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00%, lower than 28.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improve the cogni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fter PCI, improve self-efficac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late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improve their post-traumatic growth level.

[Key words]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system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ost-traumatic growth

First-author’s address: Shenzhen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Shenzhen 5181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26.02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急,死亡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因可快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是该疾病治疗的首要措施。但疾病本身和手术都是一种应激源,患者在急性发病时会有疼痛症状和焦虑、悲观、无助的情绪,PCI术后会限制肢体运动,自我效能下降[1],心内科对于PCI术后患者的常规护理是观察患者术后情况,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但这对患者的应激创伤状态无影响,亦无法有效减少其负面情绪,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可能会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2],故应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治疗性沟通系统是通过建立信任,共情患者的感受,给予其情感支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及手术的意义[3],可能会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使其积极面对治疗,减少创伤应激。故本研究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5月在本院心内科行PCI术后的ACS患者50例。纳入标准:(1)经冠脉造影及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CS,需接受PCI手术[4];(2)无老年痴呆症;(3)未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疾患或认知障碍;(2)先天性心脏病或有心脏病手术史;(3)合并心律失常。按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试验内容后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基本方法 护理人员与研究员:两组的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讲解学习各量表的注意事项,然后两组进行分别培训,保证对照组责任护士实施的一般性沟通和健康宣教步骤一致,观察组责任护士实施的常规护理和治疗性沟通方案一致。研究人员需学习心理学认知行为治疗的相关书籍。

1.2.2 对照组 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心内科PCI术后常规护理,进行一般性沟通指导,即健康教育宣教、术后注意事项及康复指导。在不影响患者治疗和检查的时间进行干预,沟通频率: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4次沟通,每次沟通时间在10~20 min,直到患者出院。步骤如下,(1)建立关系:责任护士通過嘱咐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使患者积极配合后续治疗,观察并询问患者术后的身体情况,通过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嘱咐患者不可过度劳累。(2)观察穿刺点是否有出血,询问患者术后感觉如何,鼓励患者积极提问和分享情绪与心情,嘱咐患者应每天下床进行活动。(3)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嘱咐患者出院后要注意饮食,规律服药,定时复查,告知其责任护士会在出院后1、2、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在出院后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健康问题,并进行量表测定。

1.2.3 观察组 (1)干预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实施4次干预,由责任护士实施心内科PCI术后常规护理,研究者与责任护士共同实施治疗性沟通系统方案。(2)干预时间:在患者治疗结束后的休息时间,于安静的病房内接受干预,时间10~20 min为宜。(3)关系性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观察其术后疾病情况,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了解患者术前疾病的具体情况,如疼痛强度、术后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支架数目和并发症情况,询问患者对自身症状的感觉和应对情况,询问患者现在是否有异常的感觉,嘱咐患者及家属术后饮食、休息等注意事项。(4)评估沟通:让患者填量表,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结合其个人情况及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沟通方案。(5)治疗性沟通:倾听患者诉说其不良情绪和焦虑的心情,可教患者进行深呼吸,冥想训练,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向其介绍冠心病知识、手术的意义及能达到的效果,促进其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念,规避消极应对治疗的行为。为与患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沟通者自己也要适当地对患者进行表露,并表示自己能体会其忧虑的心情。在出院后1、2、3个月的时候进行随访,询问患者在出院后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健康问题,并进行量表测定。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创伤后成长情况、疾病认知情况、负面情绪、自我效能、后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1)创伤后成长情况: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评价患者干预前和出院后1、3个月的创伤后成长情况,总分105分,包括精神变化、新的可能性、对生活的欣赏、与他人关系、个人力量5个维度(21个条目),每个条目计分0~5分,分数越低表示创伤后成长越少[5]。(2)疾病认知情况:由患者自行填答《疾病感知问卷》[6],其用于评价患者干预前和出院后1、3个月对待自身及冠心病的态度,包括正向态度和负相态度两个方面,正向态度(45分)包括治疗控制、个人控制、疾病一致性,得分越高,患者越积极对待疾病。负向态度(60分)包括疾病后果、病程、疾病时间循环、情绪,得分越低代表对待疾病积极。(3)负面情绪: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价患者干预前和出院后1、3个月的焦虑抑郁情况[7],由14个评分项目来计算出患者的综合评分情况,其中7个为焦虑相关评分,另外7个是抑郁相关,分数在0~21分,得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8分则判定为有负性情绪。(4)自我效能:用自我效能量表评价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1、3个月的自我效能,分为10个项目,每个项目1~4分,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好[8]。(5)后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出院后出现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5~73岁,平均(58.36±10.54)岁;病程4~13年,平均(9.21±2.5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5例。医疗付费方式:医保16例,新农合7例,自费2例。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5~72岁,平均(57.83±10.50)岁;病程5~14年,平均(9.37±2.6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10例,大专及以上6例。医疗付费方式:医保17例,新农合7例,自费1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干预前和出院后创伤后成长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创伤后成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创伤后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较 干预前,两组疾病认知情况正向和负向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正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负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干预前和出院后负面情绪情况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负面情绪情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干预前和出院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6 两组后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57,P=0.021),见表5。

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其发作时表现为胸闷、胸痛,严重可致猝死,需通过PCI疏通狭窄的冠状动脉管腔[9],患者会对疾病和手术产生恐惧感,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心内科对于PCI术后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一般沟通,包括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没有关注患者出现的负面情绪,导致其出现自我效能降低,不利于疾病的愈后[10]。研究显示,治疗性沟通系统以患者为中心,语言沟通为主,以专业的沟通技巧,建立信任关系,通过向患者讲解疾病和手术知识,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向其提供支持与帮助[11],可能会减少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基于此,探讨治疗性沟通系统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

治疗性沟通是围绕患者的治疗、心理、人际开展,用关切的态度、和蔼的语言表明自己能理解患者的感受与处境,并识别患者的情绪,实现共情;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管理治疗预期;探究患者对于疾病的非理性认知,传递正确信息,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并鼓励其表露出对事情的看法,以及自身的感受。治疗性沟通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促进患者康复[12-14]。

由PTGI量表评定患者创伤后成长情况,分数越高,表明创伤后成长越多。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创伤后成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性沟通可提高ACS患者PCI术后的创伤后成长,减少后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分析原因,创伤后成长是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心理、人生观得到的提升。患者在接受PCI手术后,解除血管狭窄或堵塞的情况,有效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同时进行治疗性沟通辅助治疗,与患者建立信任后,共情患者的处境,帮助患者适应陌生的环境,提高其对疾病的了解与认知。并鼓励其关注和表达自身情绪,帮助维持情绪稳定,可改善患者的心理创伤。另外,促进患者对自我行为进行管理,规避导致发病的不健康行为,并学习康复护理方式,坚持服药治疗,增加治疗的信心,还要了解患者的需求。患者在得到支持和理解后,个人精神得到积极的转变[15-16]。在长时间坚持健康行为后,可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此结果与李玉玲[17]研究相符。

對疾病的认知呈负面态度时,可对疾病产生产生消极影响,可能会诱发心绞痛。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正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负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性沟通可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对疾病和自身的认知。分析原因:通过病例资料了解患者的基本疾病情况,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并嘱咐规避不利于疾病的生活习惯,学习可控制病情的方式,并讲解手术的原理和目的,手术为有效治疗此病的方式,增加患者恢复的信心,并强调术后应坚持服药,教授再次发生心绞痛情况的自救方式,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感。同时,每次治疗性沟通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引导其宣泄内心压力和感受,讲解疏导情绪的方法,鼓励其自我激励。患者在治疗性沟通中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建议和疾病的知识,并获得信任与支持,会更愿意进行沟通和寻求帮助,形成良性循环[18]。

疾病本身和术后的活动限制,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会降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而降低患者的自我效能,不利于疾病愈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1、3个月,观察组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性沟通可减少ACS患者PCI术后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分析原因:治疗性沟通通过普及疾病的知识和告知患者现在的病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及接受治疗后能达到的效果,减少患者对疾病和未来生活的恐惧,提高治疗信心,探寻其焦虑、压力的来源,开导并表示理解患者的感受,也可提供与医保、医疗付费相关的专业性建议,解除患者对医疗费用的担忧。患者得到社会支持后,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同时,责任护士向患者分享自身的经验,指导患者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语言激励和治疗信心后,患者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效能提高[19-20]。

综上所述,治疗性沟通系统可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对疾病和自身的认知、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效能,减少后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提升其创伤后成长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志良,王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后不同抗血栓药物的血栓弹力图参数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4):1846-1848.

[2]孙义兰,李翠荣,刘燕平,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双心护理干预研究[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9):105-107.

[3]沈磊,马永娟,温媛.基于治疗性沟通系统的护理干预在改善急诊心肌梗死PCI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1):2058-2061.

[4]蒋金法,席鹏.2015版欧洲心脏病学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要点推荐[J].世界临床药物,2016,37(11):725-730.

[5]汪际,陈瑶,王艳波,等.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14):26-28.

[6] Yan J,You L M,He J G,et al.Illness perception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Patient Educ Couns,2011,85(3):398-405.

[7]叶维菲,徐俊冕.“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综合性医院病人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1993,3(26):53-61.

[8]施俊琦,王垒郾.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91-193.

[9]盛建龙,何非,王敏,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炎症指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0,18(7):605-610.

[10]杨雷.Orem自我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患者院外康复中的开展效果[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5):57,60.

[11]王培莉,施素华,林巧红,等.治疗性沟通系统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负性情绪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0,34(9):1561-1565.

[12]刘亚婷.治疗性沟通系统对急诊PCI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干预效果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9.

[13]邹媛,高茜,王举,等.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对胃癌化疗期患者症状体验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8,40(7):858-860,863.

[14]王宇华,程湘琦.治疗性沟通及自我效能干预对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5):776-778.

[15]简爱华,许湛珠,庞永艳,等.治疗性沟通对首发脑卒中病人创伤后成长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20):2514-2516.

[16]郭巧玲,张萌,陈莉.图例讲解法沟通方式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9):70-72,76.

[17]李玉玲.治療性沟通模式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6):920-922.

[18]杨艳,张清.治疗性沟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残疾接受度的干预效果[J].广东医学,2020,41(9):910-914.

[19]符敏,胡少华,王维利,等.建构式治疗性沟通在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前焦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20):1582-1586.

[20]薄利利,陈正.治疗性沟通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1):31,33.

(收稿日期:2020-11-26) (本文编辑:姬思雨)

猜你喜欢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介入治疗联合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外医疗(2016年31期)2017-02-28 10:57:59
信息干预对PCI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观察
信息干预对PCI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观察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短期强化他汀治疗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芪参益气滴丸、双嘧达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HbA1c、Lp—PLA2、Hcy水平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关于不同剂量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疗效临床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45: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6例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