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品读一个人的中国小说排行榜

2021-03-26 09:19何平李浩张莉金春平
延河 2021年1期
关键词:张莉李浩批评家

何平 李浩 张莉 金春平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社科课题首席专家):

在一个书榜和文学榜铺天盖地的时代,王春林的“一个人的文学榜”可谓乱中求胜、求澄清、求独立的价值判断。这是一个批评家做了批评家该做的事。就我个人而言,我佩服王春林的勇力,甚至霸蛮之气,如其体形声气,吞吐庞然。一个人的文学榜意味着榜责自负,它一改我们多人、数十人参与的貌似民主的排榜方式。观乎今天形形色色的榜单,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交锋和对话,而是世故和妥协,而“一个人的文学榜”如果出乎己见、异见和偏见,则可能是当下文学之幸事。

李浩(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如果有充分地阅读和独特深邃的识见,一个带有个人趣味、见地、文学理想和部分偏见的“个人的排行榜”其实更值得信任,它更能见到个人的文学理想和文学坚持,也部分地可以保持自己的“锐见”,有效避免“综合大多数”而导致的平庸——王春林的“一个人的排行榜”恰是如此,我愿意在他的选择中“按图索骥”,也愿意在兴致勃勃地阅读中与他“交换眼神”,当然也会因为某些篇目的选择“暗自争吵”——是的,是暗自,我也认为这种暗自的争吵其实同样包含了价值。在王春林的个人排行榜中,我们也可以慢慢读出他“个人的面部表情”,这,让我敬重。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前天,当王春林老师在电话里告诉我,《一个人的排行榜》已经做了九年的时候,我着实吃惊,心中便也更生一份敬重。要知道,每年都有数十部作品上榜,得需要多么大的阅读量!况且还有打量、挑选、纠结、翻来覆去最终确定上榜篇目的过程,这样的阅读量實在无人难及。做“一个人的排行榜”,一年两年不难,难的是五年、六年、八年、九年,这需要耐心、体力、能量、热情,文学敏感力与判断力。实在是对一个批评家意志品质、精神能量、美学品味的多重考验。而王春林老师显然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何其难哉。“一个人的排行榜”,说到底便是“一个人的马拉松”。“一个人的排行榜”对王春林老师意味着什么呢?它自然是一个批评家关于当代文学的结绳记事,但更是一位批评家以排行榜方式写下地对同时代文学的理解,由此,他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文学趣味与批评风格,并与当代文学切实做到“在一起”。

金春平(山西财经大学教授): 

“一个人的排行榜”意味着一位具有高度主体意识和成熟个性风格的批评家,以隐秘而坚韧的姿态,虔诚构筑着具有个人批评史和精神叙事史的文学理想景观。王春林将小说“秩序化归位”的炼金术包含了经典小说的系统法则和艺术美德,在对小说的共情式体验、法官式裁定和预言式洞见当中,他完成了与公共现场性批评叙事相异的文学面相“记忆艺术”的雕刻与判断,完型出一位批评家“既附着于时代又与时代保持距离”的高贵、独立而坚定的“同时代性”品格;“一个人”还意味着他必然是以携带着历史性和集体性的文学传统、思想经验和美学期待的批评姿态,与正在发生的小说现场相互遭遇,彼此的认同、顺应、妥协、震惊、挑战、解构、颠覆乃至建构,支配着文学等级的序列呈现,这宣示出所谓的“一个人”实则隐匿着无法剥离且深刻内隐的“文学历史性”与“文学公共性”,这赋予王春林对小说的判断或排列以高度的信任感——兼备了个体独立性、美学历史性和当代公共性的可信任感,他的小说排行实践已然承担起当代文学史秩序构建的一种“文学预演”,内嵌为当代小说经典化机制环节的一种重要方式。

责任编辑:阎 安

猜你喜欢
张莉李浩批评家
第七代批评家
追寻两份立功喜报背后的故事
是讲述,也是辨认(外一篇)
冬天里的温暖
On Some Teaching Method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杨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极拳(四)
《二次根式的乘除》测试题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画家和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