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伟,邓 华,黄志坚,耿 焱,杨 婷,文其武
(1.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5医院消化内科,贵阳 550009;2.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五科二病区,武汉 430101;3.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5医院卫勤处,贵阳 550009;4.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5医院心肾内科,贵阳 550009;5.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3医院消化内科,南宁 530021;6.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卫勤部,广州 510010)
武汉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成为世界焦点,这是我国乃至全球第一家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专科医院,也是阻击新冠肺炎疫情重要战斗防线。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其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接触等[1]。鉴于新冠病毒传染病病区管理的特点[2],作为首批进入火神山的医务人员,在患者收治、文书办公、医患沟通、队内协调工作中遇到很多难题。本文就病区办公管理及医疗队内协作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汇总分析。为新冠病毒传染病医疗机构数字化办公提供借鉴和参考。
1.1 通信工具①对讲机。移动4G对讲机存在范围广、音质清楚等特点,同时可以标注每个对讲机使用者,指挥组可以公共频道统一指挥;指挥组、科室、各职能组之间也可以通过私有频道联系。②远程连线会诊平台。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可以通过平台连线到总部的专家,进行在线远程会诊。 ③移动电话。医院为科室配发工作手机,利用5G网络成为沟通主要工具。医护、医患可以通过语音、软件等方式沟通,更加灵活、方便。同时对于一些没有手机的患者,还可利用科室工作手机视频连线的方式联系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很好地解决患者和家属联络的问题。由于长期的隔离未能联系,视频连线既能解决家属的担忧又安慰患者,让其重拾生存信心。
1.2 数字化医患沟通
1.2.1 数字化病史采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包括平板端、电脑端、移动端。①平板端。查房时可以随身携带,方便查看每个病历资料、医嘱、检查、检验结果等。②电脑端。在半污染区护士、医生办公室都设有电脑连接到局域网,方便医护办公。清洁区休息室配备有电脑,可以在不穿防护服的情况下书写病历、开医嘱等。患者的相关检验、检查报告单也可以在HIS中查询,实现无纸化办公。③移动端。在污染区设有移动工作站,主机依靠无线网络连接,功能同普通的工作站一样,方便护士执行医嘱,完善护理文书,以及对患者检查、检验结果的查阅。
1.2.2 医护与患者沟通联络方式 ①随访软件。每个医师都拥有一个二维码,患者入院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随访登记,并获得相应的医疗咨询,可通过语音、图片、文字等多个方式,同时也可向患者推送健康教育资料等[3]。②微信小程序及问卷网、问卷星。明确问卷目的,设定问项,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的模式,直接回答相关问题,方便采集患者重要信息,同时患者每天的一般情况、病情变化,也可以填入小程序中,方便医生随时查看、及时处理[4]。
1.3 医疗队协同数字化管理
1.3.1 感控管理 ①远程监控。在关键位点都设有监控系统,特别是在污染区、半污染区、脱衣间、穿衣间,每个监控不仅可以视频督查,也可以实时对话,而感控组可随时通过移动终端比如平板、手机随时查看。在对穿脱衣流程进行督查,特别是对医护被暴露污染区时,除了自行按应急流程处置,督导组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控方式给予指导[5]。②数字化简报。感控组老师会定期通过数字化简报,汇总一定时间内的问题、优缺点汇总,总结出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及应对策略等,然后通过数字信息化的方式,分享给医务人员,加强并提高对感控学习的认识,为实现医护零感染的目标做出重要的贡献。③培训视频。定期发送录制教学视频,内容包括防护服穿脱、消毒、污染垃圾处置等感控知识。帮助医护理解、巩固感控知识,提高感控意识。
1.3.2 云协同办公 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医务人员是从各个部队抽调出的军队人员。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加之又来自不同单位,个人信息采集、管理存在难点。特别是疫情期间,虽然是集中住宿,但为了减少聚集,每人都是单独房间,空间上很难集中采集信息。
通过数字化的采集软件,可以便捷地进行采集,同时利用协作办公,多人进行同步编辑。这有助于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采集,其中,使用较多的协同办公程序,如金山文档、腾讯文档等[6-7]。
1.3.3 学习培训平台 由于抽调来的医务人员不单单只有呼吸科和重症科的医生,也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他们对于呼吸科一些常用操作。常规的仪器设备比如呼吸机的使用陌生,所以要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传染科、呼吸科、重症科的医务基本技能。通常采取集中培训和数字化平台培训两种方式。
通过数字化平台学习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进行自主学习,包括重要设备使用、重症救治经验及诊治流程、感控管理等。通过对教学视频的学习,可很快提高对基本理论、基本常识的掌握并熟悉一些常规操作。其中使用较多的学习平台包括aPnet重症急救实战网络课程[8]、学呗课堂[9]以及继续教学网云课堂[10]等。
2.1 医患沟通特点火神山医院收治的患者中病情分为普通、重、危重,部分伴有多种基础病及相关并发症,如偏瘫、视听障碍、精神障碍等。而重症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病情重,需要大量的护理工作比如吸氧、心电监护、防褥护理等。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5.3±8.3天,在长期隔离下,身心疲惫并内心恐惧。部分患者在家属离世、对疾病恐惧的双重打击下,产生抑郁及不同程度睡眠障碍。更有甚者出现精神障碍,以及极端异常行为[11-12]。这时特别要注重与家属的沟通,可通过远程联络方式进行沟通。虽然解决空间上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不能面对面地沟通,会产生沟通上的欠缺、沟通不及时引起相互之间的不理解等问题。
2.2 医务人员工作特点在高防护状态下完成常规的医疗行为有几个特点:①防护面屏加上护目镜,呼吸以后会大量起雾,视线模糊;②同样由于防护服的原因,导致听力模糊,需要较大音量才能听清;③手套戴了三层,导致触摸后无感,在执行操作时会有所难度;在厚厚的防护服下面进行常规医护操作要比平时困难许多;④大量出汗,导致脱水症状,防护装备如护目镜会导致局部压迫[9],N95加上外科口罩导致缺氧头晕,个别人会引起呕吐; ⑤心理层面,由于前期有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而死亡,在污染区工作时也会产生焦虑、恐慌[13]。
2.3 通信、软件工具安全性问题使用公共型的通信工具和软件[14],安全性上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涉密信息、个人信息等,在传输、云端保存等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能使用高加密的专用软件,或在局域网内传输,或使用安全系数较高的通信工具,都可提高信息安全。
2.4 采集数据时效性问题通过数字化传达通信,会遇到未能及时接收而导致信息延误的问题。所以要利用好数字化的同时,落实到各个单位的负责人,逐级传达落实并及时反馈。对不能及时接收到通知安排的人员,还需要采取如直接电话或面对面传达的方式。
2.5 数字化应用普及率问题收治的大部分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其中大于65岁的高龄患者占8.4% ,这部分患者由于身体、年龄、心理等原因,不能很好地使用微信等手机软件,所以在利用数字化的同时还得结合传统面对面沟通的方法,耐心交流与沟通是对患者治疗效果的保证。
2.6 学习效果以及掌握反馈问题提升网课的学习效率和检验成果,不只是停留在形式化学习,解决学过就忘的问题。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对于上课内容的提前预习,做好软硬件准备;其次,多以直播方式授课,提高互动方式,增加课堂交互性、趣味性,学员可以实时提出问题;最后在课后,要有答疑、考核环节,把握重要知识点[15]。
5G时代,互联网、手机、微信应用都进入到人们的日常,所以对于医务人员普及数字化办公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是大势所趋。①采集数据准确。避免由于防护导致数据采集的不精确,患者的信息可通过各种形式汇集,方便管理处置。②避免空间上的不足。由于存在病房分区,以及感控要求,不是所有医务人员都能第一时间到达病区现场,而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拉近空间距离,解决很多需要现场处理的事项。 ③减少感染风险。抗疫目标之一就是保证医务人员的零感染,使用数字化办公,一方面减少人员聚集,减少医务人员进入感染区的次数,也可帮助感控组监控各个环节,减少感染风险。④优化救治流程。数字化办公通信的优势在于解决空间上和时间上限制的难题,特别是在患者救治流程上。首先,医院与地方卫健委单位通过通信设备获得收治患者安排,及时下达到科室。当患者转运到达医院后,及时联系到各科室负责人,安排到指定位置接收患者;患者在到达病房后,科室上级医师可以通过传输患者信息、视频、图片等方式,第一时间了解病情,并指定治疗方案;当患者在任何时间出现病情变化,都可以联系到上级医师以及其他科室,通过会诊平台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缓解,达到出院标准后,医院也会与地方单位联系出院事项,并与患者家属沟通,顺利安全地把患者送到隔离点进行隔离观察。一系列的流程都依托数字化通信,而数字化办公在其中发挥纽带作用。
解决突发传染病患者院内批量救治是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部分。在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率的同时,也要保障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优化办公流程,提高科室病区医患之间、医疗队员内部的有序衔接、高效运行的能力,是保障目标达成的基础。5G时代已经到来,高速、快捷的信息通信方式也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沟通难题,通过借助数字化协同办公[16],有助于实现临床救治能力的最大化、救治效果的最优化,完成好抗击疫情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