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凯歌,韩彬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药镜》作者蒋仪,字仪用,又字羽用。明代医家,浙江省嘉兴市嘉善人,生平不详[1]。蒋仪自幼习举子业,但从未登第,早年体弱多病,曾屡次服药,遂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甲申以后,蒋仪摒弃科举,潜心研究医药,由此删订古今药性全书,撰写《药镜》一书。起始于公元1644年春(甲申春杪),四易其稿,完成于公元1648年夏[2]。本书共四卷,书中记载药物共344味,分为温部、热部、平部、寒部,其中温部载药133味,热部载药22味,平部载药84味,寒部载药105味,并加之数句骈文概括其主治,易于读者理解、记诵。书中凡例讲到“《医镜》之镌,骈车海内。今梓药性,仍以镜名。敢云鉴物至清,亦以璧合前书云尔。”此处明确了《药镜》与王肯堂所著《医镜》合刊的关系。钱继登在《医药镜》合序中讲到“医之不可无药,医药之不可无镜,犹轩岐之不可无宇泰,宇泰之不可无蒋子也。”蒋仪以药镜医,以镜于医药,将中药性能功效的特点以及本人独到的见解提炼成精简的论述,体现了“镜”字的时义,为医药的学习提供了指南。与《神农本草经》和《证类本草》相比,本书对药物的功效、炮制、使用禁忌、相似药物的鉴别及性味归经等方面均有其独特的论述。此书的内容目前被研究甚少,本文为挖掘《药镜》一书对药物的独到见解及其在医药学术方面的成就,结合本草古籍,将此书核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蒋仪在本书凡例中提到“论药诸书,无虑充栋,但能述其功效,而不究其所以奏功之故”。一药治多病,一病用多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特点之一即整体观,蒋氏在《药镜》一书将每味中药的性能、功效和治疗应用一一对应,全面结合,有别于其他本草著书的常规分条论述的格式,为读者全面掌握每味药物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谷精草,《本草纲目》中提到谷精草的主治:喉痹、齿风痛等,李时珍言:“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3]。未说明该药治喉痹、齿风痛之因由所在。蒋氏在撰写本书中论述该药时提及“散心火相火之交扇,而喉痹宽;和胃家风火之上冲,而齿痛愈。”经络学说中手少阴心经的走向“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足阳明胃经的走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谷精草治疗喉痹、齿风痛的原因与手少阴心经所过喉处、足阳明胃经所过上齿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体现了中药治病从五脏六腑经络之归入手是一种特色的治疗手段。正如明代喻嘉言在《医学法律》中指出:“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赤石脂一般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证类本草》中将其功效运用在多种病证中,其治疗效果甚佳,提到了许多久治不愈的相关疾病在赤石脂的不同用法的情况下都具有很好的疗效,让众多读者仅晓之其治疗疗效为佳,却未提及其治病之机理[3]。而蒋氏在论述赤石脂时却大有不同,将其性味与其所能治之病紧密结合作以简短而明了的论述。蒋氏提到“甘温能通血脉,而痈疽可平。然酸涩,又能固崩漏之虚脱,达下能除湿热,而疮痔易廖。然体重,又能下不落之胞胎,盖降而能收者也”,依据赤石脂四气五味的特性用于痈疽、崩漏等疾病的治疗,清晰地说明了该药的甘温、酸涩之性在治疗不同的疾病时均可以发挥很好的疗效。
另如附子,附子在《证类本草》中被记载“治阴盛隔阳,伤寒。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4]《证类本草》述附子治疗真寒假热的机制为真寒既散,则虚阳既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蒋氏在《药镜》指出附子在治疗阴盛格阳时的用法即“热药冷吞,下吞之后,冷气既消,热性旋发”,用热性的药物冷服后治疗具有假热象的疾病,防止服用时拒药。此种治疗方法与药物的药性密切相关,体现了中药药性在临床上的独特作用。
蒋仪在《药镜》凡例中提到了药物炮制之法多样:“宜丸宜散,宜水煮,宜盐炒,宜面煨,宜生咀,宜火煅,宜酥炙,宜渍酒,宜熬膏,煎制老嫩,亦有一物几制……”,临证上根据其药性寒热温凉、入脏入腑或在表在里之别,需对同一种中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之入方治病时发挥相应的临床疗效。
如香附,蒋氏在正文对香附在临床上治疗不同病症而采用不同的辅料炮制说到:“暖膀胱之冷气,则汁炒宜姜;散胸内之热氛,则酸炒宜醋。湿气盘于腰肾则寒,炒宜便;滞气淤于血中则热,炒宜酒。消坚积之痞气者,则咸炒宜盐也。”上述中香附采用不同的炮制之法后,可治冷、治热、治湿寒、治淤热。临床上,对中药材常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其原有的治疗功效和增加新的治疗作用,同时可以减弱其中药材的毒性。
另如延胡索,在论述延胡索的炮制应用时,蒋氏指出:“醋炒血止,酒炒血行。和血用炒,破血用生。蓄血瘀滞,因而小便尿血者,朴硝为佐,水煮晨吞。”这里提到了延胡索止血、行血之功和延胡索的和血、破血功能。该药同是治疗血病,因炮制辅料和制品不同,提高了延胡索在临床上的不同功效性能。从《药镜》对延胡索的炮制法可以看出炮制手段对中药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药物的归经和四气五味而使该药发挥不同的功效。
再如黄芩,《药镜》当中对于黄芩的使用也有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据其五脏所属以及其五脏所受邪气而采用不同的炮制辅料使该药的归经更有针对性。如正文“猪胆汁炒,能泻肝胆之火;麦冬汁浸,能润肺家之燥。酒炒则清头目,盐炒则利肾邪。”黄芩能润燥泻火,归肺、大肠、膀胱、胆经,因其泻不同部位的火热,使用的炮制方法和采用的辅料截然不同,这种用药的准确性为后世医家在借鉴学习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历代诸多论述本草的著书中,一般鲜有专门的研究本草禁忌的专著。故而蒋氏在《药镜》中对于部分中药在其临床运用时的禁忌证加以较详细的论述,可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
例如巴豆,蒋仪在《药镜》中主要说及巴豆“下顺水性,热助火气”的功效,但因巴豆性峻烈、剧毒,因此用药时须谨慎,如蒋氏提到了“若夫木土金水之不及,纵有可下之条,服之则木抑而胀,土陷而废,金燥而炎,水涸而结矣。”为了保证有毒中药在临床上的用药安全,要整体评估病情后谨慎用巴豆,避免药性峻猛之药误下之后病情加重的现象。清代《本草害利》中叙写巴豆时说“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滥用。郁滞虽开,真阴随损”,也印证了巴豆因其峻猛,不可滥用误用。
另如蒋氏在《药镜》中论述防己的应用时,提出防己的治疗禁忌“如热郁肺经,津液有不行者最忌。”防己乃是下焦蓄水证的要药,肺热郁经乃上焦气分疾病,勿滥用。但是《本草纲目》在附方后提到防己可以治疗肺系疾病里面的喘满、伤寒喘急、肺痿喘嗽以及咳血咯痰等病,由此可见,李时珍在阐述防己的应用时,没有明确说明该药在用药时的禁忌证候。而明确中药的用药禁忌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也可以使每味药材在入方配伍时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再如茯苓,《本草纲目》中提到茯苓可以治虚滑遗精和浊遗带下等病,而《药镜》在关于茯苓的论述时明确提出了“梦遗白浊,痘浆灌浆者禁用,恐利水而浆不能灌也。”临床上均治遗精,但因证候不同,则用茯苓治疗时不应以偏概全,应辨证论治,针对性用药。明辨适应证与禁忌证,这一点对提高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的效果,谨慎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蒋氏在凡例中提到同一药用植物因采药时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采药的部位不同等会形成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
如枳壳与枳实,两药来源于同一植物,但因采药时期之别,功效却大有不同,枳实是未成熟的干燥幼果,枳壳是成熟的果实。蒋仪在《药镜》中对枳实和枳壳的对比中曰“枳实小,性酷而速;枳壳大,性宽而缓”,从大小、药性峻烈程度、作用缓慢对两种药物作以鉴别。因中医病症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蒋氏指出“脾病宜壳,胃病宜实”,实证相比虚证就多采用药性强烈的药物。其后清代《本草害利》中在论述枳实时也谈到“枳实,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推墙倒壁之危……若不识病之虚实,一概施用,损人真气,为害不浅。误投,虽多服参芪补剂,亦难挽其克削之害也”,此述也在说枳实的药性之强烈。病分虚实,药可治虚治实,根据病情之虚实选药,乃正确用药的基本。
另如芍药,《证类本草》中记载芍药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简单论述了两种芍药的功效之不同。蒋氏认为,区分赤芍和白芍的关键在于“白补赤泻”,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具可逐旧以生新”,又将白芍药和赤芍药按其在五行所属进行鉴别:“白芍属金……,赤芍属木”,按所属五脏归经进行分类“白芍专入脾经血分,赤芍专入肝家血分”。与其在凡例中提出的“药味……及入脏入腑,血分气分”观点相呼应。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药镜》无单刻本,直附于王肯堂《医镜》后,以《医药镜》之名刊印。正文前面的钱继登在“医药镜合序”中也明确的论述到《医镜》与《药镜》二者之间的关系:“蒋子仪用,博物士也。志存利济,研讨《素》书,洞其精奥,得《医镜》于太史王宇泰,而悬煮国门。嗣是之后,复综本草之源流,汇为《医镜》,付诸剞氏。”
《医药镜》暨《药镜》的最早刻本为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刻本。王振国、于兆平在此书校注说明中记载,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所藏《药镜》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医药镜》为工作本,以《本草纲目》作为他校本。所见本藏中,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所藏《医药镜》(简称“沈阳本”)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医药镜》(简称“天津本”)中《药镜》的序、跋是齐全的。本篇所述以上述作者所校注《药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1月)为蓝本。
综上,蒋仪是一名对医药研究比较全面的医家,对于中药的介绍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本草学著作的认识。书中记载了各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同味药治疗不同疾病的炮制方法、用药禁忌、鉴别用药以及功效主治等方面,对临床应用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在补遗部分也有食疗的记载,蒋仪认为“荤腥蔬果,都是摄生妙药;知节知戒,始为却病良缘。”如“羊肝明目,羊肉补形;蟹爪堕胎,蟹肉散血。”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既有文献价值,更有其概括而易记的实用价值。蒋氏博采历代本草著作之精华,掺己独到之见解,汇聚成集。此书在明末时期对临证用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丰富了中药学的研究,为后世医药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