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勒氏变性的磁共振最新研究进展

2021-03-26 06:52王潇涵刘兰祥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轴突髓鞘白质

王潇涵,刘兰祥

(1.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医学院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华勒氏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WD)是一种继发性的退行性变,是由Waller[1]在青蛙神经损伤试验中发现的,神经元细胞体或近段轴突损伤,造成其远端轴突、髓鞘继发性的变性。损伤后,沿损伤轴突的长度发生自发性快速断裂[2],最终导致大脑脚、桥脑和延髓的不对称性萎缩。WD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锥体束征,如双侧瘫痪、肌张力增高、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诊断WD要满足原发梗死灶与继发性WD部位有着密切神经纤维联系,且不在同一血管供血区,另外,颅内发生脱髓鞘改变及脑缺血改变,同侧大脑脚萎缩及增强扫描不强化。在影像学检查中,医师往往难以区分原发病灶与远隔部位的继发性改变。MRI的出现及发展,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解决这类问题。

1 WD的发病机理

WD发生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两种不同的学说,第一种是谷氨酸学说,另一种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学说(BDNF)。在Park等[3]的最新研究中发现,WD的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去分化为不成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开始表达p75神经营养蛋白受体。在WD中转化或去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不仅是未成熟的干细胞,而且具有清除髓鞘的特殊能力,加速了整个病变的进程。

2 影像学诊断WD的演变发展

早期,WD的诊断依靠CT检查,但准确性较低,CT大多表现正常,一般在发生萎缩时才可诊断出来,CT可表现为稍低密度影,边缘模糊,其出现率仅占20%左右[4]。常规MRI检查比CT敏感,确诊率较高,因为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其次,MRI的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特别是DWI序列对急性期病变非常敏感。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e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脑功能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出现了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以及磁共振波谱分析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MRS)等,使得WD的早期变化可以无创地显示出来。DTI能够直观地反映WD病变区的纤维束情况,客观地证明WD的存在。而后,又运用MRS对WD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提高了对WD的认识。通过这些研究发现,DTI及其相关数值的测量对于认识WD更有优势,不仅能够提高WD的确诊率,同时也能够明确与原发梗死灶的鉴别诊断。

2.1 常规MRI的WD表现

随着病情的进展,WD在常规MRI的表现也有所不同。Kuhn等[5]以原发性脑损伤为时间起点,根据WD的MRI影像学变化,分为以下4期:(1)第1期(约3~4周):轻微生化反应,髓鞘蛋白崩解,轴索轻度退变,常规T1WI、T2WI及T2-FLAIR均无形态及信号的异常,因此,影像上难以发现异常。(2)第2期(4~14周):髓鞘破坏,变性组织的亲水性增加,此期常规MRI出现明显的变化,影像上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同时,研究发现,在此期患者开始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3)第3期(数月至1年):髓鞘脂质进一步破坏并伴有胶质增生,影像上表现为T1低信号,T2WI高信号。(4)第4期(发病1年以后):选择性神经元坏死,主要表现为相应部位萎缩,累及皮质脊髓束的WD引起大脑脚、脑桥、延髓的萎缩,有时可表现第3期的T2WI高信号。

通过病理分期可以看出,随着病变的发展,其损伤的严重程度不断增加。2018年,陈鑫等[6]发现,发病时间>52周者,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WD病侧大脑脚的宽度、面积及宽度指数、面积指数逐渐变小。同年,Shen等[7]对WD的双侧中小脑脚(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MCPs)进行研究,发现如果患者表现为前庭和小脑功能障碍,既往的桥脑梗死伴MRI上的MCPs对称性异常信号,便可以诊断为桥小脑WD。2019年,Domi等[8]通过患侧大脑脚面积/健侧大脑脚面积得到大脑脚不对称指数(AI),认为大脑脚不对称是评价儿童单侧AIS华勒氏变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大脑脚的不对称程度与神经预后呈中度相关,反映了脑卒中后儿童运动功能缺损的程度。但是,这些影像特征出现较晚,不能帮助我们进行早期诊断用来指导临床治疗。

2.2 DWI在WD诊断中的应用

在过去的10年中,临床认可了MRI技术在诊断WD中的作用。DWI是在MR成像序列中加入强磁场梯度而获得的,可以显示水分子的布朗运动。在DWI中可得到ADC图,通常将两者放在一起研究。WD与脑缺血性病灶信号改变相似,表现为DWI 高信号。2016年,Öztoprak等[9]测量了脑萎缩病变区域与健侧的灰质、白质的ADC值,实验组的对侧半球白质ADC值略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灰质ADC值略低于对照组。2018年,在陈明等[10]的研究中,WD患侧大脑脚的首次测量值为(0.747±0.107)×10-3mm2/s,90天后的测量值为(0.803±0.104)×10-3mm2/s,与健侧大脑脚相比,患侧大脑脚的ADC值轻度升高。2020年,刘兴等[11]的研究结果与上述结论相符,急性期DWI为高信号,ADC表现为低信号;亚急性期(3天至3周),DWI 高信号通常会降低,但仍呈稍高信号,而ADC常为稍低信号;慢性期(3周至3个月),细胞几乎完全坏死,DWI呈低信号,ADC呈高信号。2020年,Jiwei等[12]发现弥散异常可能与纤维退化有关,同时与时间也有关,与ADC序列无关,特别是在第一和第三阶段。由此可见,ADC值有助于WD的诊断。

2.3 DTI在WD诊断中的应用

DTI是在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目前唯一无创性活体研究脑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的方法[13]。常用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弥散各向异性(diffusion anisotropy,DA)和容积比(volume ratio,VA)等,其中FA值的应用最为广泛。

FA值是表示各向异性和整个弥散的比值,其数值范围在0~1之间(0表示最小的各向异性)。FA值的增加可能是由于髓鞘增生、轴突直径、纤维密度增加或轴突膜结构改变等多种机制引起的[14]。2004年,Yu等[15]对9例脑卒中患者的皮质脊髓束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分别测得1周、2周、1个月、3个月及1年数值,FA值先明显下降,后轻度增高,而MD值持续增高。2010年,Gräßel等[16]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退化的锥体束中,FA值呈持续性减少。2015年,Wang等[17]测得患侧FA值与健侧相比明显下降,患侧MD值与健侧相比轻度下降,提示可能出现WD。由此可见,DTI中的FA值和MD值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WD,但是两者相比,显然FA值的诊断价值更大。

随着D T I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Cavg)新的参数。DCavg值可以反映扩散运动的快慢而忽略扩散各向异性,主要用于脑梗死。2012年,张升华等[18]通过测量不同临床时期患者梗死区与健侧的DCavg值发现,随着病情进展,DCavg值不同程度地降低,大部分慢性早期及慢性晚期患者DCavg值不同程度地升高。2013年,Peng等[19]测量锥体束两侧FA值及Dcavg 值,发现急性期脑梗死远隔锥体束尚未发生WD。在临床中,其值的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可以反映脑梗死的病理分期。2014年,赵静等[20]发现,DCavg值随脑梗死演变时间变化呈明显减低、逐步回升、假正常化升高的趋势。2019年,梁永勤等[21]发现,DCavg值在早期脑梗死后CST损伤程度及肌力功能评价中价值有限。DCavg值能否帮助鉴别WD和脑缺血改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020年,Wei等[22]利用DTI数据生成FA值和轨迹密度成像(TDI)值,计算平均峰度(MK)值,分析病变时期FA、TDI、MK值的变化及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

3 电生理与WD

在临床中,为了从机能上理解大脑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我们需要综合应用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者空间对大脑活动进行多模态测量。2020年,Hallett等[23]的研究展示了多模态成像数据精细的全脑建模,这个全脑模型为研究WD提供了新思路。Sahin等[24]发现,在WD过程中,损伤部位远端神经刺激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在早期开始下降,完全神经损伤后5~9d,运动反应消失,这些表现的出现远远早于影像。CMAP扫描参数能够反映WD期间明显改变的膜兴奋性。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技术目前也是可用的。Edgar等[25]的研究中,利用灌注固定组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获取、处理和可视化白质样本的方法,以及白质的无偏态形态测定法,特别强调轴突和髓鞘的病理。WD这种脱髓鞘疾病是否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值得研究。

4 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

临床研究发现,尽早发现WD并为患者提供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预后效果,因此,早发现是关键。而WD的影像学变化在病发4周后才出现,主要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此时患者已经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应高度警惕,并进行密切随访。CT及常规MRI对于早期WD的诊断没有太大帮助。DWI及DTI等序列及相关数值的测量相对单一。MRS的技术要求较高,难以进行推广。单纯使用影像学技术这一种方式,不利于WD的早期发现,进而耽误患者的早期治疗,影响预后。而电生理及其他诊断方式的出现,提示我们可以将影像技术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早期WD,提高预后效果。

5 小结

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脑损伤后发生锥体束WD 的时间尚未统一,图像信号的变化、脑组织的形态变化也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因此,长时间跟踪研究或者测量影像相关数值会成为研究WD 的研究方向。综上所述,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进步,以及神经电生理等其他辅助诊断的出现,多种诊断方式的结合使用,必将加快对脑梗死和华勒氏变性的研究,帮助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为指导早期治疗、判断预后提供方向。

猜你喜欢
轴突髓鞘白质
听觉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相关病理和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TMEM63A在髓鞘形成障碍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IL-6、NES以及新生儿颅脑超声对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人从39岁开始衰老
脑白质病变是一种什么病?
血脂与脑小腔隙灶及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ADMA/DDAH系统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